小学语文与地方优秀文化有效性整合的研究

2017-08-15 21:09吴其炳
文理导航 2017年24期
关键词:北路重阳节校本

吴其炳

【摘 要】地方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进程中具备了自己的独特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日益凸显的大环境下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有效整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方优秀文化;有效整合;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體。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积累与感悟,理解与运用等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熏陶思想、完善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

区域性。地方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的区域形成、发展、变化、流传的特殊文化,它与地方人文环境、历史变革等因素交叉影响,相互融合,有着深深的地方的烙印。

多样性。地方优秀文化的产生有着广阔的土壤,它植根于地方,发展于地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补充。短小精悍的地方民间故事、朗朗上口的地方民谣,让人无法割舍的民俗风情,隽永精致的家风家训……人文、社会、自然等元素无所不包,素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地方优秀文化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真正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相信这是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夯实基础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工具性的精神体现,我们必须注意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语文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感悟,也能更好地吸收地方优秀文化的精华。

1.传统节日巧挖掘

传统节日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文化变得更富有生机与活力。在笔者所处的闽东地区,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一直长盛不衰,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而有的节日却慢慢淡出学生的视野,例如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如果不是因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有更多的学生已经不知道有这个节日的存在。如何挖掘这个节日内在的文化因子?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进而感受重阳日的文化内涵。我们决定从地方文化入手,因为在我们当地重阳节有吃米糕的习俗,寓意美好,“糕”与“高”谐音,有“高升”之意,而米糕恰是我们的地方特色美食,学生无一不知。

重阳节前,我们不妨在课文的课堂创设一个口语交际的氛围,让学生“尝米糕”“说米糕”,当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时,我们适时抛出问题:谁能说一说你对重阳节知多少?学生进行几轮的补充后,重阳节的大致轮廓就在学生脑海形成。这时老师隆重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并向学生一一简要描述重阳节的相关习俗,于是那些看似与学生遥远的登高、插茱萸、赏菊等重阳节习俗重新焕发生机,渐渐走近学生,最后组织学生大声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旨在回归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地方优秀与语文的学习息息相关。就这样,“米糕”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在拉近与学生与重阳节的距离,瞬间填补了学生对重阳节的基本认知,也温故了学生日益疏远的传统节日文化。

2.教材资源巧利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课文为例,这组课文有包括三篇课文,在《姥姥的剪纸》中,我们了解到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民间剪纸作品的创作采用寓意、象征、夸张等手法,我们当地有名的制陶工艺就与剪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些在陶瓷上栩栩如生的画面或象征、或寓意,无不流露着传统文化的元素。于是,剪纸与地方制陶相互交融,语文教材中的知识丰富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学生熟知的地方文化反过来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精准把握作者的情感。再看《牛郎织女》,这是一篇民间故事,而在地方优秀文化中,可以挖掘的民间故事很多,我们本着好中选优的原则,在教学《牛郎织女》时或是在导入新课环节,或是在延伸拓展环节有机渗透地方民间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中多方位了解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选材要点以及学习需要的注意事项等,这样一样也同时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进而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第三篇课文《安塞腰鼓》中“安塞腰鼓”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独特舞蹈艺术,而我们当地恰好就有被称为“戏剧孤本”的北路戏,于是我们利用眼前珍贵的资源,教学中首先交流了有关安塞腰鼓、北路戏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安塞腰鼓和北路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在学习课文中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既感受了安塞腰鼓的魅力,又受到情感的熏陶,然后带着对民间艺术的爱过渡到地方的北路戏,有了先前的情感铺垫,学生对北路戏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由此及彼,带着共鸣与共性去感知,这样就能比较好地实现语文教材与地方优秀文化的有效整合。

二、校本教材为有效补充——多管齐下

对小学语文与地方优秀文化的有效整合研究,我们主要对整合的策略、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终还编写了校本教材。我们认为,图文并茂的展现形式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他们系统阅读,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精选资源。在我们当地蕴含着各种资源,饮食、住行、方言、风俗……我们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精心选择了贴近他们生活又在新形式下又熠熠生辉彰显时代精神的资源。如红色文化,我们做了精心打造。我们课题组所处的学校寿宁县鳌阳小学就是一所闻名遐迩的红色校园,有着光荣的历史,一些知名的革命家如叶秀番、范式仁曾在这里留下斗争的足迹。于是,我们的校本教材“红色篇”就基于学校现成资源,再逐步向纵深辐射,编织一个“红色的网”,尽可能“网罗”革命老区典型的人与事,同时,我们力求用生动的语言还原故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

再如榜样文化,我们所处的地区是全国有名的道德之乡,有着像徐丽珍、胡玉荣、范英娇等模范人物。难得可贵的是这些模范人物就真真切切地生活在我们的周边,于是我们独辟蹊径,把这些人物编进教材同时,还适机请他们用现身说法,相信这种特别的方式学生定当感受更深,收获更多。

2.有效整合。这里的有效整合依然强调的是小学语文与地方优秀文化的整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秉着对语文学科的尊重,对优秀文化的传承这一原则,尽可能实现最有效的整合。我们认为,如果单一的对学生进行地方优秀文化的灌输,不仅取不到传承这一目的,还可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走进另一个误区,甚至可能让学生排斥地方优秀文化。于是,我们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在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中进一步提升语文的基本素养。

如在“美食篇”中,我们先给学生展示了直观形象的彩色相片,进而对需要介绍的这一美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简单描述,适当穿插一些与这一美食相关的传说,美食的做法、变迁等,最后采用了最具语文特色的说一说,想一想,辩一辩,写一写等方式深化对美食的了解。

再如在“节日篇”中,我们选取颇具地方特色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节日。如前文提到的重阳节,我们为学生编写了重阳节的来历,习俗,意在唤醒学生对这个传统节日的认知,进而我们择取了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经典句子、传说故事等,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演一演,学生其乐融融,在这充满语文味的学习中相信学生定会喜欢上优秀传统文化。

3.社会实践。想要真正领悟地方优秀文化的精髓离不开社会的实践,这也是对校本教材的再提升。因此,在编排校本教材时,我们特别注意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如在“榜样篇”中认识了某个道德人物,我们就设计一个简单实践,让学生回家完成一个采访,采访的对象的可以是家长,可以是兄弟姐妹,可以是亲戚好友,让采访的对象围绕榜样的力量的认识进行简单的阐述,相信通过这样具备鲜明的语文特色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榜样的力量会有更多更深的体会。

再如对地方戏曲北路戏的传承,我们专门成立了北路戏兴趣小组,让兴趣小组的成员跟随北路戏的演员学习戏曲,有机会还可以登台表演。试想:这样的方式我们的课堂常见吗?这样,我们尽可能在校本教材中多设计一些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而这恰恰又是语文课堂学习并不多见的,于是校本教材就成了语语文教材的有效补充,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习语文,同时也真切感受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专项课题“地方特色民风民俗文化与小学语文融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立项批准号FJKYJD15-2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北路重阳节校本
壮族北路坐唱八音乐曲中的节奏节拍以及打击乐特征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重阳节
佔道14年上海“路中屋”和平拆除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