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菊
【摘 要】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恰当处理生成性的资源是许多教师十分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之一是如何寻求、把握动态生成点,通过捕捉“分歧”资源,发学生辩论,珍惜“错误”资源,巧妙点化难点,抓住“兴趣”点,点燃认知的主动性三方面把握课堂的生成。
【关键词】生成;捕捉;兴趣;资源;艺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教授、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指出:教学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而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好生成理念,就会让今天的课堂呈现出绚丽多姿。是生成性的课堂因其生成性,不可预知,所以要求教师摆脱“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定势,面对课堂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突发性,老师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捕捉“分歧”资源,引发学生辩论
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争执”。争执中的不同的声音,是学生站在不同维度上的一种多元思维的“呐喊”,也是不可多得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当课堂上出现争论时,简单的处理会让一部分学生感到“不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还能让他们在辨别中掌握正确的知识。在我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第六册《太阳是大家的》时,生1提出文中写太阳为什么不用“它”而要用“她”?生2: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太阳当人写。”(这是预设中的修辞手法的学习),始料不及的——生1又问:“那为什么这里不用‘他而要用‘她呢?” 生2:“因为作者觉得太阳像女的一样温柔啊!”生1:“太阳那么强大怎么会像女的?”……说着说着居然说得有点儿“火药”味了,其他学生也加入了各自的阵营附和着说理由,“他”和“她”之争是我备课时完全不曾预设的,我知道此时我已不能用冰冷的“你不对”来终结这场“争执”了——“稍安勿躁!各位,你们说得似乎都有道理,害老师都不知道该站哪一边好了,这样,我提议,我们来一场辩论赛!”怎么才能让这场辩论避过无谓的“争执”走回正题呢?我突然心中一亮:“我们这场辩论的要求是,同学们必须从诗中寻找理由来证明你的观点,可以用读、分析、表演等方法!那就请各队抓紧时间走进课文寻找你们队的论据吧!”学生热情高涨,面带挑战的激情,三两成群地说说画画,有的还在比划着动作……辩论出乎意料的精彩:
1.“你瞧,太阳把西边的朵朵白云变成红彤彤的晚霞,她是个爱美的女孩!”
2.“太阳把金光轻轻地洒在鲜花上,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们的脸。”
3.“太阳把小树往高里拔,像一个英雄!”
课后我在教学后记中兴奋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生成,不曾预约的精彩。但仔细想一想,这突如其来的生成,又在情理之中。这个情理,就是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才能被激发,从而也才能产生生成。没有这个条件,学生就不敢发出与课本与教师想法相左、与常规相悖的声音,生成也就很难产生。
二、珍惜“错误”资源,巧妙点化难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也是常见的,只要我们善待、提炼和激活,这种课堂上随处可见的错误也能转化为一次鲜活的学习。对于老师来说,课堂的驾驭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挑战,教学随机生成的一朵朵“小浪花”能否让课堂这个的“大海洋”平添生机和美丽,老师的随机应变将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课上坚持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抛给学生,才能有课堂上较强的生成性。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在学生自读课文,知晓大意后,开始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指名读课文第六节时,学生读:这一天,东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曹操正在船头追风眺望,忽然有个兵士报告说:“江南隐隐约约有些帆船,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马上有学生说道:“老师,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读成有些“帆船”了。我和同学们连忙对书中这句定睛一看,确定是“船帆”。我随机一动,又引导学生往下读,看看曹操看到了什么,“帆船”,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学生稍静后便提出了问题,“老师”为什么士兵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是“帆船”呢?是啊,大家谈谈、读读、议议,一时间教室里书声如浪,争议纷纷,不一会儿小手林立,说出了精彩纷呈的解释,摘如下:
1.“船帆”与“帆船”倒是不同,一个强调是“帆”,一个强调的是“船”。
2.兵士看时,船远,只见帆不见船;而曹操看时,则看到了帆也看到了船,说明船更近了。
3.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什么也沒看到,说明船还没出现。忽然士兵来报,也只是隐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出现。可曹操听了士兵的报告,马上定眼一看,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这充分说明东吴的船速太快了,这也充分说明东南风很急,为后文写火势很猛烈作了铺垫。
三、抓住“兴趣”点,点燃认知的主动性
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与亲和力的图景——教育之第三种形态“共享式”对话情境教学——“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 既说是营养,我想教师在抓到学生兴趣点时的对话更容易让更多人去品味到。抓住兴趣点,能点燃学生认知的主动性,能洞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的语言似汩汩泓泉倾心而出,爽心明智。高年级如是,低年级也毫不逊色。在执教一年级时,我是这么处理识字教学中的小生成的:学习“蛋”字时,突然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蛋字下面有一个‘虫字呢?”这可是始料未及的,我一愣,本想淡化这个话题,但转念一想,字词教学不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吗?让学生说说汉字正好,不能抹杀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于是我顺水推舟:“是呀,同学们,这也是老师在想,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哪个聪明的孩子帮帮我?”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后,我的心里充满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悦。我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而振奋。我很庆幸自己在当时营造了一个和谐宽容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感到安全的情况下敞开自己思维的大门,激活了个性,增添了课堂的活力,所以课堂上有了不同思维的碰撞,有了这份未曾预约的精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了参与之乐,思维之趣,生成之悦。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教育艺术是影响人的艺术》
[2]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
[3]叶澜.《“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出版
[5]《回到教育原点》漓江出版社,201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