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蝶变

2017-08-15 12:28唐余方
当代党员 2017年15期
关键词:涪陵区涪陵龙头

唐余方

2017年3月,涪陵龙头港一期工程现场。

蓝天白云下,成群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往来奔走,正在安装和调试各种设备。

暖阳下,春风中,这座已具雏形的现代化大型港口,正蓄势待发。

同月,涪陵区公布了2016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涪陵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6.22亿元,同比增长11.1%。

靓丽的数据显示,涪陵正通過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在承接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最近几年,依托龙头港建设,涪陵区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建设了龙桥园区等一批临港工业园,以“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为特征的临港经济正翩翩起舞。

“龙头”起舞

2017年5月16日,一个注定将写入重庆内陆开放和涪陵地区发展史册的日子。

这天上午,重庆涪陵龙头港正式开港。

一大早,500个装载着铝锭、榨菜等货物的集装箱,整齐排列于龙头港作业区。

上午10点过,随着一声令下,码头汽笛齐鸣,龙门起重机将集装箱一个个稳稳举起,准确移动到停靠在泊位上的一艘货轮甲板上。

一个小时后,这批集装箱成功启运。

这是龙头港开港运行后的第一单业务,标志着长江内河首个高智能化码头——龙头港一期工程七号和八号泊位已具备开港条件。

涪陵龙头港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上距重庆朝天门107公里、果园港70公里,下距涪陵城区17公里、三峡大坝507公里。在朝天门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完成前,它是5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常年能够到达的长江上游最西端港口。

“这个港口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承接乌江到长江的航运中转。”涪陵区港航局局长汪剑波说,目前乌江的通行能力比较小,轮船到达长江后可在龙头港中转,实现江海联运。

目前,龙头港已经投运3个5000吨级多用途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410万吨,全部建成后将拥有20个5000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为3000万吨。龙头港将成为长江上游、乌江流域通江达海出口和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中转节点。

开港当天,这座新兴大港的辐射吸引作用就开始凸显。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韩剑波就感受到了这种魅力。他说:“贵州有全国最大的磷矿,以前通过乌江到达长江后,需要到寸滩港或果园港转运大船,无疑增加了成本,如今在龙头港就能直接转运,为贵州的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

不仅贵州,其他一些相邻省份和周边区县,也可以借龙头港通江达海,同时实现与中欧班列无缝连接,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

“自5月16日开港以来,港口的集聚辐射效应不断显现。”涪陵龙头港公司总经理殷德东说,龙头港已经开始吸纳贵州、四川、陕西等地的部分物资到港中转,“其中很大一部分将通过江海联运,沿着长江黄金水道到达上海港并出口海外”。

【启示】

涪陵区域内有77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和33公里乌江航道,是重庆水运东到万州、宜昌、武汉、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必经之地。依托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打造龙头港、畅通长(江)乌(江)水道,以及推动铁、公、水、空复式联运软硬件建设,涪陵正在积极开辟内外联动新路径,以港聚业,以业兴城,以全新的姿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前港后园”

随着作为开发开放前沿阵地的港口平台不断完善,涪陵积极拓展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广阔空间。

为此,涪陵区委、区政府依托龙头港等开发开放支点平台,提出了建设标准化园区,打造“前港后园”产业要素新格局的战略。

龙头港开港当天,包括华峰重庆基地产业项目在内的25个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落户以工业园区为主阵地的涪陵,项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化工、医药、食品、物流等领域,合同引资总额达到404亿元,“以港聚业,以业兴城”的强大要素整合效应开始凸显。

在龙头港南侧,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临港物流园如今已经初具雏形,与龙头港形成“前港后园”格局,已入驻企业48家。

早在2016年6月,涪陵工业园区就被确定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而今,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涪陵工业园区已经形成装备制造产业园(汽车)、医药食品园、电子信息园、材料产业园,产业之间呈互为链条、互为补充的态势,集群规模发展效应凸现。

而在整个涪陵,这样的“重组效应”正在蔓延。

目前,以李渡、白涛、龙桥、清溪四大园区作为承载,涪陵区已集聚布局页岩气、新一代信息技术、MDI下游及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节能环保六大新兴制造业,同时不断改造提升化工化纤、装备制造、材料、医药、食品、能源六大传统产业,加快打造临港产业集群,形成竞争新优势。2016年,涪陵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616.7亿元,其中四大园区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276.8亿元,园区集中度达到79%。同时,集群化程度也大幅提升,医药、能源两大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装备制造、材料、食品三大产业产值迈上200亿元台阶。

【启示】

依托开发开放战略支点,通过吸引新兴产业项目入驻,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涪陵以“前港后园”为基础探索的招商引资新模式,充分利用了自身在长江沿线经济体系和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既集聚和优化了本地发展要素布局,又为自身进一步融入长江经济带夯实了基础、凝聚了动力。这,正是通过承接国家战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生动诠释。

转型升级

以前,涪陵区焦石镇曾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农业小镇。

近年来,这座小镇却迅速成为国内外焦点。

吸引外界的,正是涪陵大力发展的页岩气产业。

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开发的国内首个页岩气田,就位于焦石镇。经过几年的开发,这里已成为除北美以外全球最大的页岩气田。

“这个地方储存了3800多亿立方米的页岩气,这里的页岩气很纯,但是开采难度不小。”在页岩气开发功勋井——焦页1HF井井场,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主任胡永杰说。

面对页岩气开发这一世界级难题,中国石化江汉油田经过4年多的技术攻关,形成了页岩气藏综合评价、水平井优快钻井、长水平井分段压裂试气、试采开发和绿色开发为主的五大涪陵页岩气开发技术体系和近百项技术标准,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7年3月,涪陵页岩气田累计供气突破100亿方,共有254个采气平台林立在涪陵的群山之间。

从这里源源不断输出的页岩气,不仅造福了山城百姓,更是惠及长江经济带沿线70多个大中型城市,上千家企业和2亿多居民……涪陵页岩气田也因此成为“中国石化气化长江经济带”行动的重要资源基础。

同时,以涪陵页岩气为原料的产品也开始远销国外。2016年,中国石化四川维尼纶厂以涪陵页岩气为原料生产的聚乙烯醇产品,出口占国内出口份额的50%以上,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在欣欣向荣的页岩气产业背后,涪陵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动力澎湃。

【启示】

页岩气、汽车、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重庆境内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涪陵近年来克服了自身转型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依托长江和全市产业布局,不断拓展和激活产业体系的新支撑点,打造出转型发展、产业接续的新引擎,为这座工业江城融入长江经济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双赢”之道

在涪陵区南沱镇,李承洪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作为土生土長的南沱人,他靠做榨菜起了家,几年前又成功转行,把主要精力和资金转移到竹笋产业上来。

这次转行,几乎让整个小镇变了模样。

南沱距长江仅有20余公里,是长江涪陵段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但在过去,当地却因为粗放式农业,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为遏制这样的问题,涪陵依托退耕还林和经济林建设等政策,在长江沿岸发展笋用竹2万余亩,取代了无法保持水土的传统农作物。

然而,一片片绿影婆娑的竹林虽让江岸增了绿,却并未让老百姓增收。“没有企业从事竹笋深加工,竹笋以鲜销为主,价格低。”当地百姓说。

南沱镇的发展窘境,却让李承洪嗅到了商机。

“南沱镇竹林资源丰富,我何不在家乡建一个竹笋基地呢!”李承洪立即找到南沱镇党委、政府,谈了自己的想法。

李承洪的想法与涪陵区委、区政府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的目标不谋而合。

于是,在南沱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14年7月,李承洪注册成立了重庆三峡笋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竹产业示范园、竹产业示范基地、竹笋深加工厂、竹产品营销四轮驱动建设,全力打造涪陵竹笋产业。

“依托长江库区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项目在土地、气候、水分等方面都能得到保证,我们有信心将三峡笋打造成全国笋业第一品牌。”李承洪信心满满地说。

三年来,南沱镇通过打造百竹园、三峡竹海广场等景观,举办采笋节等活动,集旅游休闲、竹笋采摘、竹文化传播于一体,实现了竹笋示范种植、竹笋现代加工和三峡竹海特色的乡村观光旅游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涪陵,长江两岸的一片片竹林,既修复了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又让当地百姓实现了增收致富。

【启示】

既要增绿,也要增收——涪陵在保护长江生态中探索的“双赢”之路,既让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落地生根,又为一方百姓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如今,行走在涪陵新旧城区之间,徜徉在长江、乌江之畔,在那些长势喜人的经济林间,可以体会到一个真理: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天平上,肯定存在一个“双赢”的平衡点。

猜你喜欢
涪陵区涪陵龙头
涪陵榨菜
坚持科技引领 强化龙头带动
永远创新的涪陵页岩气公司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昂起产业扶贫的“龙头”
龙头如意
南猪北移,龙头猪企如何再造神话?
涪陵区阳光行政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长江三峡工程涪陵库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