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
在2005年央视春晚中,人们熟记了一张美丽的面孔,也记住了一个名字——邰丽华,作为千手观音的领舞,她和她的同伴让世界都为这个舞蹈而动容,更为残疾人的特有精神而赞叹……
著名人士弱智的舟舟,历尽千难万险,背负着常人不能背负的苦难,在通往音乐殿堂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让世人为他无人企及的音乐天赋而喝彩……
他们是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但他们都将生命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得意于世人的关爱,更离不开他们自身的努力。同样,每一个班级里也都有“弱势群体”,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弱势群体学生或生性贪玩、调皮好动、或个性活泼有余、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但他们可没有邰丽华、舟舟那么幸运,在班级中常常成为“遗忘一族”或“恼人一族”,如何帮助“弱势群体”,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这是所有为人师者苦苦思索的话题。然而,在这一点上我有着别样的体会。
记得那次为了准备校级公开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长的烦恼》,我可是煞费苦心,即要体现新课改理念,又要有创意,经过几天的精心酝酿初步确定用五个环节完成教学:
步骤一:建议学生阅读《阅读直通车》第13期《有问题是因为活着》,并采访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他们曾经有过什么烦恼,又是怎样解决的,做好记录。
步骤二:在教室里布置一棵烦恼树,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烦恼写下来,制作成树叶的形状,贴在烦恼树上。
步骤三:以小组为单位,去认领烦恼叶,组内具体讨论如何解决这些烦恼,然后以书信的形式幫助同学解决这个烦恼。
步骤四:小组内交流书信,提出修改意见,评出写得最好的书信在班上交流。
步骤五:每人根据自己书信的内容写一句名言或较精练的句子,抄在自己制作的一朵小红花上,把小红花贴在烦恼叶的上面。最后再让学生把“烦恼树”三字换成“欢乐树”。
多么完美的设计,我仿佛看到了那融洽的合作学习场面,忙把任务布置下去,选好了组长,等待着那成功时刻的到来。可是就在我布置完任务的第二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第一节课的课间,两名同学正在疯狂地抢一个树叶形状的纸片,我当时一愣:那位女同学不正是平日里发言最积极、语文学习小组的组长吗?那位男同学恰好是她的同桌,一向沉默寡言、老实憨厚,这……这是怎么啦?当时真想痛痛快快地训斥他们一番,但环视一周,发现四十多双眼睛正齐刷刷地看着我,就在这一瞬间,我抑制住了内心的愤怒,继而想到:人家优秀课改教师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处理呢?办法可能会很多,但决不会是失去理智的愤怒。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而教育学生的关键在于引导和激励,要学会变换角度来看待同一问题。想到这儿,我如释重负,长出了一口气,平静了一下心情,来到他们身边,还没等我开口,那名男同学便失声痛哭起来:一到小组合作,我们小组就什么事都不让我干,说我干不好,还说我连话都说不明白怎么帮助别人解决烦恼,我、我……他哭得更伤心啦。听完他的话,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它让我从自以为很巧妙很完美的教学设计的成功中猛醒。新课标反复强调: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我做为实施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又是如何做呢?
我这才恍然大悟,在布置任务时只是强调组长要负好责,根本没有考虑到组内其它成员,更别提那些学困生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优生早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无所事事地等待着小组交流,学困生面对着探究问题苦苦思索,心神不定地担心小组交流的开始,学习资源配置高耗低效;全班交流时,优生抢先抓住发言的机会,博得满堂彩,学困生无奈沉默寡言,难有露脸机会。凡此种种,只是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学生学习效果两极分化愈加严重,这显然有悖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目的。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学生,由于他们在某些方面处于弱势,因此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呵护,更需要我们的尊重和帮助,因为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都有着求取进步的愿望,也需要他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认同。于是我急忙调整了教学策略,细化了小组分工,特别强调要让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合作,尤其是合作能力不强的同学,分配给他们一些他们能胜任的工作,如认领烦恼叶,帖小红花等。公开课那天,那位男同学表现异常的积极,认领烦恼叶,帖小红花,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小烦恼,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在自己的烦恼叶上写上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我很笨,做什么事都做不太好,但如果什么事都不让我做,我上学还有什么意思呀。谢谢您,老师,是您帮我解决了我的最大烦恼。简单的几句话,给我以深深的震撼,是啊,“每一棵树的枝叶都有它的问题,但也是一棵树的全部”,只要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烦恼树也就变成了“欢乐树”。这节课上得超乎寻常的精彩,那位男同学也品尝到了小组合作的快乐,从此走出了语文学习的低谷。
现在想起来,这节课之所以时时震荡我的心弦,是因为他让我懂得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适度倾斜、倾情偏爱,让弱势群体真正参与,公平合作,乐于交流,善于表达,使教育的“绵绵细雨”不断滋润他们的心田,为他们在新课程的征途上架起理想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