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丹,解新科
(1.陕西中医药大学 2016 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健脾益气法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应用
程丹丹1,解新科2
(1.陕西中医药大学 2016 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鼓胀”范畴,本病病因病机错综复杂,虚实相兼,以气滞、 血瘀、 水停为标,但病机之本乃脾虚湿滞,本文将从益气健脾法论述临床中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应用。
肝硬化;腹水;健脾益气
肝硬化为常见的慢性肝病,若不及时治疗,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常常并发肝硬化腹水;现代临床治疗上,临床医学采用利尿、腹腔引流等方式改善症状,但往往会导致复发,疗效不甚乐观;肝硬化腹水在中医中归属“鼓胀”的范畴,是中医古籍所载 “风、痨、臌、膈”四大顽证之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甚则腹皮青筋暴露为主要特征,其病机以“气滞、血瘀、 水停”为标,脾虚湿滞为本,故益气健脾法乃治本之法,补充了临床医学的不足,对肝硬化腹水的远期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灵枢.经脉》言:“足太阴…虚则鼓胀。”《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脾虚湿滞为鼓胀的重要病因。《中藏经》中脾胃虚弱、失于健运的认识都来源于《内经》,如“脾病则…鼓胀”等;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脾脏》中指出,脾虚则胃寒,寒则生鼓胀;《扁鹊心书》认为鼓胀乃脾胃虚衰无力运化水湿,水湿停聚,导致腹胀大如鼓;李东垣认为脾为阴中之太阴,主湿主运化,脾失运化,湿浊内生,则易发为鼓胀等。因此对于鼓胀的产生,李东垣将其归结为由饮食不节及劳倦失宜等致使脾胃受损,脾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精微,进而导致水谷停聚不散,而成鼓胀。《丹溪心法》中直接提到,“鼓胀…此乃脾虚之甚”;李極在鼓胀病机的论述中,提到其皆为脾湿少运,导致阴阳升降逆乱,其实此论来源于朱丹溪;除此之外,他还首次提出本病为脾气虚极之真脏病,若单腹肿大,而肢极瘦者…皆脾气虚极,本经自病,更无相生相制,乃真脏病也,不治”;《寓意草》中提到:“而单单腹肿…因脾气之衰微所致”,可以看出其对鼓胀的病因也是脾气虚衰,而腹胀治法首当理脾,其曰:“惟理脾一法,虽五脏见不治之证而能治者尚多”;又曰“故理脾则百病不生,不理脾则诸疾续起[1]。”综上所述,本病病机关键还是在于脾虚,因此,我们认为,健脾益气法对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有着重要意义。
鼓胀的病因主要是湿邪,感受六淫邪气为外湿,饮食不节,脾失运化生内湿;湿邪的致病特点主要为重浊粘腻,且病程较长,易与其他邪气相兼为患;鼓胀初期多见身体困重,大便塘泻,食后腹胀,尿少浮肿,苔腻等症状,皆为湿邪内困之征象;临床上常常见到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并发腹水,古人云,嗜酒之人易滋生脾胃湿热,湿胜困脾不能健运,则生鼓胀,故湿邪为鼓胀的主要病因。据此,鼓胀的病位主要在脾;首先,脾脏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脾,脾虚生湿,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气血津液化生不足、不能运化水湿,不断恶性循环,水湿内停,湿阻气机而致血行不畅,“血不利则为水”,水邪内停日久而成鼓胀;其次,鼓胀患者临床表现多为脾虚症状,如面色萎黄、纳差、乏力、食后腹胀、苔腻等;黄色为脾脏之主色,脾病则面黄,脾主四肢肌肉,故乏力,脾虚失于健运,则纳差、食后腹胀;因此,鼓胀从脾论治,以益气健脾法贯穿始终,乃治本大法。当然在临床应用时,亦不能忘其气滞、血瘀、水停之标,治疗时需兼夹行气疏肝、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之法,方能达效。
鼓胀病位在肝、脾、肾,以“脾虚”为本,治疗时以健脾益气为大法,其中以黄芪、党参为主药,佐以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之药,如柴胡、白芍、枳实、川芎、香附、鳖甲、垂盆草、白术、桃仁、红花、车前子、猪苓、茯苓、泽泻等;少佐麻黄、杏仁、薄荷等宣肺利气。黄芪、党参、白术共起健脾益气之用,根据患者的相兼症候,选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之药,同时,“肺为水之上源”,对于鼓胀患者,选用麻黄、杏仁、薄荷等药,以达提壶揭盖,疏通水道之作用,诸药合用,达到外散内降,上开下利的效果[2]。临床医学表明,肝硬化腹水为肝硬化失代偿期严重的并发症,肝功能衰竭,合成蛋白能力下降,白蛋白降低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从而组织液不断渗出至腹腔引起腹腔积液;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党参、白术等均有保肝降酶、促进蛋白质合成、升高白细胞、利尿的作用[3],从而促进腹水的吸收及消退。
例.患者魏某,女,43岁,工人,于2017年03月因“腹胀、尿少1月余,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入院症见:腹胀,乏力,纳差,口干,口苦,全身皮肤瘙痒,时有气短,无心慌、胸闷,无反酸、烧心,夜休可,小便色淡黄,量少,大便正常,舌红苔白,脉弦滑;检查:上腹部MRCP:胆肠吻合术后改变,肝内胆管及分支、肝总管扩张;胆总管轻度增宽;胆囊术后改变;肝硬化,脾大,多发侧支循环形成;腹水;脾脏异常信号,考虑血管瘤;肝功:ALT 32 U/L, AST 50 U/L,GGT 45 U/L,ALB 38.5 g/L,TBIL 48.4 umol/L,DBIL 34.1 umol/L, IBIL 14.3 umol/L;查体:腹大软,上腹部压之不适,肝脏肋下未及,脾脏肋下可及,肋下约3cm,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水肿;入院后中医诊断为鼓胀,辨证属肝郁脾虚,气滞湿阻;治宜益气健脾,疏肝行气利水;处方如下:黄芪 30g,党参 20g,白术 15g,白芍 15g,山药15g,柴胡15g,枳壳12g,香附 15g,川芎 12g,茯苓 15g,猪苓 15g,车前子 12g(包煎),甘草 9g,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早晚温服;连续15剂,复查B超提示少量腹水,深度约52 mm;治疗有效,守方继进, 继服10付后复查腹部B超示:未见腹腔积液;肝功能正常,追踪半年无复发。
对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健脾益气,“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4]”,也正说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对于指导现代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于冰冰.鼓胀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17.
[2] 王振常.从肺论治肝硬化腹水[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8.
[3] 江永苏.健脾益气法治疗水湿内阻型乙肝后肝硬化腹水96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6,34(11):98.
[4] 张 琦,林昌松.金匮要略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11.
R657.3+1
B
ISSN.2095-8803.2017.27.072.02
程丹丹(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肝病的中医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