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简介1)

2017-08-15 00:49黄章峰张攀峰詹世革
力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湍流力学研讨会

黄章峰 张攀峰 詹世革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系,天津3000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100085)

科学基金

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简介1)

黄章峰*,2)张攀峰†詹世革†

*(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系,天津3000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100085)

简要介绍了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的二十年历程,重点介绍了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的会议举办情况,对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所做的报告内容进行了综述,并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流体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

1 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的二十年历程

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主办,旨在促进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探讨流体力学在新时期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庄逢甘、张涵信、周恒、崔尔杰、吴有生、李家春等院士和前辈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下,自1998年首届会议在杭州召开以来,该研讨会相继在无锡(2001)、西安(2003)、绵阳(2005)、哈尔滨(2007)、杭州 (2009)、南京 (2011)、上海 (2013)、长沙(2015)等地成功举办,目前已成为我国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第一届会议于1998年10月19—22日在浙江杭州召开[1],由浙江大学承办,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孟庆国研究员主持,会议的名称为“流体力学新思路青年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周恒院士做邀请报告,他分析了我国流体力学所面临的形势,鼓励青年人尽快成长,挑起未来流体力学发展的重担.会议邀请了流体力学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获得者及部分优秀的流体力学青年学者与会,畅谈流体力学研究的不同观点和思路,激发他们的首创精神和奉献精神,营造团结合作的研究气氛.会议将个人报告和座谈结合进行,一半多的时间安排为集体讨论,涉及湍流、流体实验、流体计算、旋涡与分离流4个主题.

第二届会议于2001年9月24—27日在江苏无锡召开[2],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承办,清华大学符松教授主持.此次会议获得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支持.该年,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长会议研究决定,“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将形成制度,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交流报告27篇,涉及空气动力学、湍流机理、流体力学理论与方法等前沿性学术问题.

第三届会议于2003年11月23—25日在陕西西安召开[3],由西北工业大学承办,西北工业大学高正红教授主持.大会邀请报告2篇,分别为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长张涵信院士的《跨尺度领域气动问题统一算法》和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崔尔杰院士的《高机动飞行与动态气动力》.33位受邀代表出席,涉及湍流的认识、可压缩流动机理、航空宇航工程中的内外流问题、微型飞行器设计问题、流体力学与电磁学交叉的气动/隐身问题以及现代流体力学发展相关的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等重要问题.

第四届会议于2005年6月在四川绵阳召开[4],由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承办,清华大学符松教授主持,邀请了在流体力学领域中的青年学术骨干40人与会.会议研讨的主题主要包括:湍流机理、新的试验技术和方法、新型飞行器布局研究、数值计算方法研究等.

第五届会议于2007年7月25—27日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5],由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空气动力学研究院承办,清华大学陈海昕副教授主持,邀请了全国12所高校和9家航空航天机构以及军队、科学院系统的研究院所的39名代表出席.大会邀请报告3篇,分别为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空气动力学研究院郝卫东副院长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打造大型航空空气动力研究基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邓学蓥教授的《飞行器大攻角风洞实验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段卓毅研究员的《大飞机的气动设计特点》.学术交流报告33篇,涉及湍流与流动稳定性、计算流体力学、设计流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多相流体力学、水动力学等领域.

第六届会议于2009年10月10—12日在浙江杭州召开[6],由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力学系承办,浙江大学邵雪明教授主持,邀请了17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5名代表出席.大会邀请报告4篇,分别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李家春院士的《现代流体力学的发展趋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孟庆国副主任的《力学学科基金申请及资助情况》、清华大学符松教授的《RANS/LES混合方法及其在流动控制领域的应用》、中国计量学院院长林建忠教授的《纳米颗粒两相流研究》.共30位青年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研究方向涉及湍流、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多相流及流体力学基础理论等.

第七届会议于 2011年 5月 19—22日在江苏南京召开[7],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承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江峰教授主持,邀请了来自全国18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33名青年代表出席.大会邀请报告4篇,分别是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邓小刚总师的《满足几何守恒律的高阶格式构造与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夕云教授的《激波和湍流旋涡分离流动的数值模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晋军教授的《仿生微型飞行器气动问题研究》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宁教授的《浸入边界方法中的虚单元方法》.本届研讨会共有28位青年代表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研究方向涉及湍流、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多相流及流体力学基础、气动噪声、实验空气动力学等.

第八届会议于2013年5月18—19日在上海召开[8],由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全国23家高校或科研院所的11位特邀代表、35位青年代表、20余位列席代表和研究生参加这次盛会.大会邀请报告5篇,分别是北京大学佘振苏教授的《真实湍流系统的基础研究前景》、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张来平研究员的《动态混合网格生成技术及非定常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李新亮研究员的《高精度数值方法与可压缩湍流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上海大学胡国辉教授的《纳米孔和电润湿——微纳米系统的流动特征》,大连理工大学吴锤结教授的《消除尾涡--历时24年的追求及其启示》.35位青年代表做了学术报告,研究方向涉及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湍流与流动稳定性、数值计算方法等.

第九届会议于2015年5月9—10日在湖南长沙召开[9],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国防科技大学罗振兵教授主持,来自全国24家高校或科研院所的14位特邀代表、33位青年代表、20余位列席代表和研究生参加这次盛会.大会邀请报告5篇,分别是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院士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进展》、清华大学许春晓教授的《壁湍流减阻控制机理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丁航教授的《移动接触线问题及其数值模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梁剑寒教授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流动与燃烧基础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刘伟教授的《飞行器多自由度摇滚特性研究》.33位青年代表做了学术报告,研究方向涉及气体动力学、水动力学、多相流及非牛顿流体、数值计算方法、流动稳定性及湍流、流动控制技术等6方面.

2 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组织形式

往届会议的报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特邀报告,时长30分钟到40分钟,由流体力学界的老前辈和著名学者到会并进行大会报告,为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的成长引领方向,提出建议.另一类是青年报告,时长15分钟,采取特邀参会形式,邀请国内在流体力学领域脱颖而出的、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流体力学青年工作者参加并做报告.为了进一步加强流体力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交流,促进流体力学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届会议进行了一些改革.

(1)对报告形式进行了改革,将报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特邀报告,时长40分钟,其中报告30分钟,讨论10分钟,邀请流体力学界的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著名学者就其专长领域的流体力学问题研究现状、需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发展趋势等从战略层面进行报告.第二类是专题报告,时长30分钟,其中报告20分钟,讨论10分钟,邀请优秀青年代表就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需求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发展趋势、合作需求等从战略层面进行报告,并提供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内容摘要.第三类是自由报告,时长5分钟,其中报告3∼4分钟,讨论1∼2分钟,类似于国际会议中的海报,邀请青年代表介绍自我和展示最近的科研成果,不需要提供全文和摘要,仅需提供个人简历.

(2)对交流讨论时间进行了改革,通过三个途径来确保交流时间不少于报告时间.首先,每个茶歇环节安排了30分钟,四个环节共2小时;其次,每个特邀报告和专题报告要求留出10分钟讨论时间,每个自由报告留出1∼2分钟讨论时间,共约3.5小时;最后,晚上安排2.5个小时左右的自由讨论时间.交流讨论环节一共8小时左右,而邀请报告、专题报告、自由报告各环节的时间分别为2小时、4小时和2小时,报告时间为8小时.

(3)适当扩大了邀请代表人数.此次参会青年代表42人,比上届多了9人,其中老代表19人,新代表23人.同时还邀请了相关期刊、学报的编辑列席会议,增强代表与编辑的零距离沟通与交流.此外还邀请了部分学者和高年级研究生列席会议,聆听大师的指导、了解同行的进展,学习师兄妹的成功经验.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发布消息、共享信息、分享资源、实时交流.

3 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开幕式

第十届会议于2017年5月12—14日在天津召开[10],由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承办,天津大学黄章峰副教授主持.5月13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隆重举行,大会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周恒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李家春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张攀峰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力学处生物力学流动项目主任王建山副教授,中国力学学会秘书处副主任、《力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刘俊丽,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天津大学国家千人吴雪松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易仕和教授,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教授,天津大学副校长、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树新教授,天津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符银丹教授,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罗纪生教授、亢一澜教授、曹伟教授、袁德奎教授、刘正先教授等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会议主席、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黄章峰副教授主持.孟庆国致开幕辞,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致欢迎辞.共有来自全国30余家高校及研究单位的青年代表、往届代表及相关期刊和学报的编辑等近百人参加了会议,其中42位青年代表是全国流体力学领域脱颖而出的、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优秀流体力学青年,平均年龄仅35岁,含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以及各类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20余人.

4 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报告综述

本届会议特邀报告4篇,分别邀请了天津大学的周恒院士、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李家春院士、英国帝国理工的吴雪松教授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易仕和教授,设置了(1)湍流与流动稳定性、(2)空气动力学、(3)水动力学和(4)实验与计算方法共四个专题12个专题报告,安排了30个自由报告.

4.1 邀请报告

周恒院士作了《与近空间飞行器有关的空气动力学新问题》的专题报告.周院士首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鼓励青年学者要做新问题,而且要做与重要的工程技术有关的新问题.然后结合他与张涵信院士在《中国科学》[11]和《空气动力学学报》[12]发表的两篇论文,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近空间飞行器有关三个带有系统性的科学问题:(1)流动类型的合理划分问题;(2)在连续介质范围内,高温下的气体黏性系数和热传导系数等基本方程参数的合理确定问题;(3)在稀薄气动领域,气体分子运动论在空气动力学中的适用性问题.最后强调急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否则原则上无法保证空气动力学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有可能会延误相关飞行器的研制工作,建议有志青年学者投身新问题的研究.

李家春院士作了《环境、能源、力学——能源转型中的力学问题》的专题报告,指出能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之必需、国民经济的命脉、国家安全的保障,人类社会由于火的利用、化石能源发现、技术的进步、科学认识的飞跃,依次经历了薪柴、煤炭、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的转型,分析了风能、水能、核能、非常规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中的诸多关键力学问题,建议力学工作者可通过解决诸如风力机和风电场的优化设计、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合物和页岩气的经济、有效开发利用等问题,在我国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促进新兴、交叉的能源力学的发展.

吴雪松教授作了《边界层感受性:不稳定波的“出生”》的专题报告,系统全面地介绍和回顾了关于边界层感受性的主要机理和相关理论,包括(1)边界层前缘调整,(2)声波或涡波与局部或分布壁面粗糙元相互作用,(3)声波-涡波和声波-声波相互作用等,着重介绍最近发现的超音速边界层的新感受性机理,最后指出若干重要但尚未解决的感受性问题.报告所选工作体现三种研究感受性的数学方法的作用,同时叙述了一段有趣而颇有富启发性的认知历程.

易仕和教授作了《(高)超声速流动创新实验研究的若干进展》的专题报告.主要介绍了(1)高超声速流场可视化与精细测试技术;(2)高超声速低噪声风洞实验技术;(3)高超声速飞行器典型流动现象与湍流机理研究;(4)高超声速弹头的红外成像精确制导的气动光学的原理与技术.详细介绍了使“看不见、摸不着”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流场在风洞中变成“清晰可见、精确可测”的NPLS技术,对国内高超声速流动的实验研究做了展望.

4.2 湍流与流动稳定性专题报告

何晓舟作了《湍流热对流边界层转捩的实验研究》,介绍国际湍流研究领域关于热对流系统中边界层由层流态向湍流态转捩的实验研究进展.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普朗特数Pr=1时,边界层的转捩发生在Ra=1014附近,符合“GL”理论模型关于Kraichnan“终极状态”的预测.何晓舟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终极状态”的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重要科学问题:(1)边界层附近温度场的空间分布及其统计性质,(2)边界层转捩前后热对流大尺度环流的动力学性质,(3)改变Pr数对湍流边界层转捩点Ra*的影响,强调研究湍流热对流边界层的转捩将有助于理解和揭示在更大湍流尺度下(如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系统中)热对流传热规律和内部湍流流动性质.

杨越在报告《湍流中的涡识别与涡动力学》中系统地总结了当前湍流中涡识别的主要方法,提出了涡识别和相关涡动力学的3个重要科学问题:(1)涡结构的识别与演化,(2)涡结构演化对输运过程的作用机理,(3)基于涡结构特征的湍流预测模型,并展望了湍流中涡动力学与相关湍流预测模型的发展趋势,未来需要湍流理论、计算、实验研究相辅相成,推动湍流中的涡动力学研究,为发展基于湍流结构的湍流预测模型提供理论支撑.

司廷作了题为《复杂界面流动及其不稳定性》的报告,基于微纳尺度流动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工作,提出多相射流生成新方法,利用先进的实验手段和不稳定性理论获得了流场界面演化的复杂过程和内在机制,并重点关注复杂界面流动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多介质界面流动的实验和理论分析方法、流体界面不稳定性的演化规律和物理机理、极端条件下复杂界面流动的有效调控等,对流动聚焦技术在医学、药学、材料科学、化学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做了展望,指出未来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着眼于流动聚焦的研究方向,解决前沿的基础科学问题;另一个是着眼于流动聚焦的应用前景,满足社会的重大实际需求.

苏彩虹在报告《从稳定性的角度看气动声学和气动光学问题》中,以航空发动机裙边尾缘的降噪问题和光学窗口喷流冷却带来的气动光学效应问题为例子,从流动稳定性的角度分析降噪机理和氦气喷流的优点.发现航空发动机后缘存在由外罩外的流动和外涵道的流动所形成的剪切层,其不稳定性产生的大涡结构是重要的噪声源,而裙边的出现则降低了剪切层的不稳定性,从而降低了大尺度结构的增长率和幅值,而氦气作为冷却工质,可大大降低剪切层的不稳定性及不稳定波的频率,或者使有害的扰动波的幅值降低,或者甚至可避免产生有害的扰动,从而改善光学窗口的品质.

4.3 空气动力学专题报告

张伟伟的《流动模态与流固耦合稳定性》报告中以亚稳定和不稳定流动中的流固耦合现象为研究对象,构建准确的降阶流体动力学模型,系统性地研究了结构模态和流动模态之间的耦合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进而对经典气动弹性力学和流体力学研究中的一些未知或反常的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包括单自由度颤振的机理及条件、弹性边界下的流动稳定性降低现象、抖振状态下的结构锁频诱发机理以及通过对结构施加阻尼提高流动稳定性.该系列研究可为航空工程等领域的气动弹性分析和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孙明波在报告《超声速横向气流中燃料射流喷雾混合特性的实验及数值研究》中介绍了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的破碎雾化过程的实验以及数值仿真研究,分析了射流雾化过程中的五个关键科学问题: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气液界面运动及变形的物理过程及机理、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的破碎过程及破碎机理、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近场的破碎特征结构演化过程及对混合的影响、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的空间分布特性及三维建模、真实发动机条件下液体横向射流远场喷雾的蒸发及混合过程,介绍了在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的近场结构特征、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的空间分布特性、基于可压/不可压耦合的CLSVOF界面追踪大涡模拟、基于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方法的大涡模拟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吴云在报告《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中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原理与特性,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控制典型流动的机理,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系统技术等方面,综述国际上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研究进展情况;从创新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方式,揭示等离子体气动激励与复杂流动的非定常耦合机制,突破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等方面,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指出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激励是重要的发展方向,高空飞行环境的激励特性研究已经成为新的热点,强调未来还需要在创新激励原理和方法、揭示激励与复杂流动耦合作用机制、提高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效果等方面进一步创新,这有赖于空气动力学与等离子体动力学领域学者的密切交流与合作.

4.4 水动力学专题报告

王展就《非线性水弹性波与超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作了主题报告,对水弹性波的研究历史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分析了水弹性波研究中的3个重要科学问题:超大型海洋平台在移动载荷下的大形变机理、内波与超大型海洋浮式平台的相互作用、海面波浪入射到平台后的传播演化规律,最后以海洋工程为背景,对非线性水弹性波的研究和大振幅的海洋表面波及海洋内部同超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的耦合相互作用研究做了深入分析.

张阿漫在报告《水下爆炸气泡及后期涌流数值模拟》中总结了国内外水下爆炸冲击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急需解决的两个重要科学问题:超近边界水下爆炸气泡射流模型、后期涌流效应及其与结构的流固耦合相互作用,详细介绍了其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和流固耦合动力学理论,采用边界元方法与无网格SPH方法相结合,建立了近边界气泡运动和后期涌流三维数值模型,并开展模型实验,验证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边界附近气泡的运动特性、后期涌流效应及其对水中结构的毁伤规律,旨在为水下爆炸与结构毁伤提供参考.

4.5 实验与计算方法专题报告

万敏平在报告《等离子体湍流中的能量级串和耗散:从流体尺度到动力学尺度的数值模拟》中探讨空间等离子体湍流中的能量级串和耗散问题,通过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MHD)模拟和动力学尺度的等离子体数值模拟来研究这一跨尺度的物理问题,分析了等离子体湍流研究中的两个重要科学问题:可压缩MHD中的能量级串研究、动力学尺度中的能量级串和耗散研究.

吴杰的《拍动翼式能量采集系统的效率研究》报告中总结了关于风能以及潮汐能的采集系统以及机理的研究现状,与传统的风力机相比,分析了拍动翼式能量采集系统的优点,重点介绍了其研究的数值方法、拍动翼式能量采集系统的工作机理,提出了地面效应、柔性尾翼、辅助小翼、运动轨迹等不同途径来提升能量采集效率.

彭迪在报告《目标“更快、更高、更强”——快响应压敏漆(Fast PSP)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中从Fast PSP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作者所在课题组近期的研究成果,对该技术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其在低速、高超声速以及高转速测试环境下的应用进行概述;其次从当前航空航天前沿研究的需求出发,指出现阶段阻碍Fast PSP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如频率响应不足,耐温性差等;最后就该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开展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的必要性展开探讨.

4.6 自由报告

王颖、李明敏、张晗分别为《空气动力学学报》、《航空学报》(英文版)和《航空学报》做了简要介绍.25位青年代表做了自由报告,分别为:王成鹏的《一些高速流场结构的流动显示、摩阻测量与试验数据分析》、方乐的《非均衡湍流理论进展》、包福兵的《微纳尺度气体流动》、冯立好的《非圆合成射流涡环转轴特性研究》、吕俊明的《火星进入器气体辐射加热研究》、刘筠乔的《超声造影剂包膜气泡的动力学特性》、李伟鹏的《小肋减阻与壁湍流几何结构研究》、李芳的《平面黏弹性流体带电射流的绝对对流稳定性》、张扬的《基于湍动能与无衰减湍涡黏性系数的湍流模式构造与应用研究》、张宇飞的《大涡模拟方法及其在气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张艳来的《昆虫机动转弯的空气动力学与仿生微型飞行器》、张健的《管道内油水分散混合液的流变学特性和流动特征》、罗振兵的《合成双射流技术》、周全的《Small-scale properties in two-dimensional Rayleigh-Taylor turbulence》、周强的《气固两相流若干基础问题研究》、赵立豪的《槽道湍流中微小椭球颗粒的运动》、胡军的《磁流体方腔槽道混合对流流动基本解》、钟锦强的《旋转对流中的湍流结构——大尺度环流动力学的实验研究进展》、夏振华的《Topology of small-scale motions in spanwiserotating turbulent channel fl ow》、高鹏的《平板拉涂过程中流体夹带条件的理论预测》、唐湛棋的《动态粗糙壁面扰动对湍流边界层影响的Tomo-PIV实验研究》、黄永祥的《Multifractal measure of inertial particles in three dimensional homogeneous and isotropic turbulence》、黄伟希的《行波壁面湍流大涡模拟研究》、常兴华的《基于动态混合网格技术的非定常流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常军涛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失稳机理及其控制》.

5 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闭幕式

经过两天40余场报告,5月14日下午,研讨会顺利闭幕.闭幕式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张攀峰研究员主持,周恒和孟庆国总结了目前力学学科的发展状况,对流体力学青年学者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与希望.周恒院士指出,青年学者一定要认真考虑自己的研究方向,考虑对实际问题有没有用、能不能用得上,了解重大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需求,凝练关键的科学问题,针对具体的实际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可行的、可实现的解决办法.周恒院士总结国内以及世界力学的发展历程,指出力学的绝大部分都是从实际问题中发展出来的,强调力学学科发展要依托国家的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贯彻钱学森先生的技术科学的思想.孟庆国指出,目前青年学者总体水平高,研究工作细致,只要问题拿到手,做得很好一定没问题,关键是问题怎么来,力学学科的发展走到了瓶颈时期,急需提出未来的、新的研究方向,希望流体力学青年学者在选题上要选大问题、好问题,大胆创新,小心求证,与同领域、相关领域加强交流合作,要担负起力学学科发展的责任.

厦门大学黄永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鹏、浙江大学夏振华就下一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提出了承办申请,最后由全体参会代表投票确定第十一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将于2019年在安徽合肥召开.

1 孟庆国,符松,孙茂等.我国流体力学青年学者的一些研究与思考.力学进展,1999,1:135-138(Meng Qingguo,Fu Song,Sun Mao,et al.Some researches and re fl ections on the young scholars of fl uid mechanics.Advances in Mechanics,1999,1:135-138(in Chinese))

2 符松,孙茂,高正红等.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论文集.无锡,2001-09(Fu song,Sun Mao,Gao Zhenghong,et al.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Fluid Mechancis for Young Scholars.Wuxi,2001-09(in Chineses))

3 高正红,孟庆国.2003’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简介.力学进展,2004,04:580-581(Gao Zhenghong,Meng qingguo.Introduction to the 2003 Symposium on Fluid Mechanics for Young Scholars.Advances in Mechanics,2004,04:580-581(in Chinese))

4 卢东强.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2011.http://blog.lehu.shu.edu.cn/dqlu/A311567.html.(Lu Dongqiang.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fl uid mechanics for young scholars.2011.http://blog.lehu.shu.edu.cn/dqlu/A311567.html(in Chinese))

5 陈海昕,于彦泽,孟庆国.2007年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成功召开.空气动力学学报,2008,26(1):136-138(Chen Haixin,Yu Yanze,Meng Qingguo.Introduction to the 2007 Symposium on Fluid Mechanics for Young Scholars.Acta Aerodynamica Sinica,2008,26(1):136-138(in Chinese))

6 邵雪明,詹世革,孟庆国.第六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简介.力学进展,2010,40(1):110-112(ShaoXueming,ZhanShige,Meng Qingguo.Introduction to the Sixth National Fluid Mechanics Young Scholars’Symposium.Advances in Mechanics,2010,40(1):110-112(in Chinese))

7 王江峰,张攀峰,詹世革.第七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简介.力学进展,2011,41(6):757-759(Wang Jiangfeng,Zhang Panfeng,Zhan Shige.The 7th National Workshop of Young Scholars on Fluid Mechanics.Advances in Mechanics,2011,41(6):757-759(in Chinese))

8 卢东强.第八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在我校召开.2013 http://news.shu.edu.cn/Default.aspx?tabid=449&ctl=Details&mid=1059&ItemID=15796&SkinSrc=[L]Skins/SHUnews_o/SHUnews1.(Lu Dongqiang.The Eigh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Fluid Mechanics for Young Scholars.http://news.shu.edu.cn/Default.aspx?tabid=449&ctl=Details&mid=1059&ItemID=15796&SkinSrc=[L]Skins/SHUnews_o/SHUnews1(in Chineses))

9 罗振兵,孙明波,张攀峰.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报告综述.力学学报,2016,48(2):511-517(Luo Zhenbing,Sun Mingbo,Zhang Panfeng.Review of the Nin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Fluid Mechanics for Young Scholars.Chines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2016,48(2):511-517(in Chinese))

10 黄章峰.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2017.http://news.tju.edu.cn/zx/ky/201705/t20170517_294959.htm.(Huang Zhangfeng.The Ten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Fluid Mechanics for Young Scholars was held at Tianjin University.http://news.tju.edu.cn/zx/ky/201705/t20170517_294959.htm.(in Chineses))

11 周恒,张涵信.空气动力学的新问题.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5,45:104709.Doi:10.1360/SSPMA2015-00402.(Zhou Heng,Zhang Hanxin.New problems of aerodynamics.Sci Sin-Phys Mech Astron,2015,45:104709(in Chinese))

12 周恒,张涵信.有关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边界层转捩和湍流的两个问题.空气动力学学报,2017,35(2):151-155(Zhou Heng,Zhang Hanxin.Two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and turbulence for near space hypersonic fl ying vehicles.Acta Aerodynamica Sinica,2017,35(2):151-155(in Chinese))

REVIEW OF THE TEN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FLUID MECHANICS FOR YOUNG SCHOLARS1)

Huang Zhangfeng*,2)Zhang Panfeng†Zhan Shige†
*(Department of Mechan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Beijing100085,China)

The paper brie fl y introduced the twenty years’history of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Fluid Mechanics for Young Scholars,and focused on the ten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Fluid Mechanics for Young Scholars.Reports of the symposium were reviewed and some construct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l uid mechanics,young scholars,symposium

本文于 2017–09–14 收稿.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642010)、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1704176059)资助项目.

2)黄章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流动稳定性、转捩预测、流体力学.E-mail:hzf@tju.edu.cn

黄章峰,张攀峰,詹世革.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简介.力学学报,2017,49(6):1428-1434

Huang Zhangfeng,Zhang Panfeng,Zhan Shige.Review of the ten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Fluid Mechanics for Young Scholars.Chines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2017,49(6):1428-1434

10.6052/0459-1879-17-313

猜你喜欢
湍流力学研讨会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湍流结构研究”专栏简介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重气瞬时泄漏扩散的湍流模型验证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李元洛《诗美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力学 等
2016年国际云和可信计算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