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娜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湖北 武汉 430200)
厌氧菌所组成的病原微生物侵入新生儿断脐端诱发脐部炎性反应,脐部炎性反应严重者很有可能出现败血症。新生儿脐部护理对幼儿至关重要,高质量的脐部护理是预防脐炎发生的重要举措,笔者取2015年1-12月与次年1-6月在我院正常分娩的215例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开展不同脐部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研究,现将本次研究过程作如下报道。
将2015年1~12月及次年1~6月在我院正常分娩的215例新生儿的基本临床资料收集齐全,依据脐部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组、B组、C组,A组72例,男37例,女35例;胎龄38~40周,平均胎龄(38.8±1.2)周;54例阴道分娩,18例剖宫产。B组68例,男32例,女36例;胎龄39-41周,平均胎龄(39.2±0.8)周;39例阴道分娩,29例剖宫产。C组75例,男38例,女37例;胎龄37~42周,平均胎龄(39.4±1.3)周;51例阴道分娩,24例剖宫产。三组新生儿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干预: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A组新生儿,每天上午为出生后24h的新生儿进行沐浴与脐部护理。镊子轻轻提起新生儿脐部,经少量安尔碘浸润的棉签围绕脐带根部进行螺旋式擦拭,将新生儿脐部血迹与分泌物擦拭干净,为防止新生儿皮肤上的细菌入侵脐带根部,擦拭时勿来回无规律擦拭。脐部常规消毒务必保证脐带残端、肚脐窝、脐带周围直径5cm内的皮肤均得到彻底消毒。消毒过程中及时将脐带根部的消毒液擦拭干净,维持脐部干燥,与此同时仔细观察新生儿脐部,确认有无红肿、脓性分泌物、潮湿等脐炎先兆。完成脐部消毒后,在新生儿脐部覆上60cm长,10 cm宽的棉布条胶带,沿新生儿腹部缠绕一圈并粘好固定,注意拿捏缠绕松紧度,不宜过紧或过松[1]。
1.2.2 常规脐部护理干预:常规脐部护理干预护理B组新生儿,脐部消毒取浓度为5%的聚维酮碘,气门结扎脐部,脐部剪断的位置选在与结扎部位相距1.0 cm处,挤净残留血液,使用5%浓度的碘伏消毒脐带断面,脐带残端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新生儿每次沐浴结束后使用浓度为5%的碘伏依次消毒脐根、脐周、残端,可于24 h后完全暴露脐部[2]。
1.2.3 二次断脐护理干预:二次断脐护理干预护理C组新生儿,选择距离脐带根部结扎1.0cm处断脐,新生儿每次沐浴结束后接受75%乙醇脐部消毒处理,脐部皮肤在24h后可完全暴露,间隔48h后结合新生儿脐带干预情况而定是否行二次断脐,确保气门芯与脐带根部受压部位远离,二次断脐时上提牵引线,使牵引线与腹壁形成30度角,脐带残端减除按顺时针方向操作,同时消毒处理脐部皮肤,完成消毒后贴脐贴,历时24 h后完全暴露脐部。
记录三组新生儿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并行组间比较,将三组新生儿脐炎发生率与脐部出血发生率作以比较。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新生儿脐带平均脱落时间为(5.6±1.3)d近似于B组新生儿脐带平均脱落时间(5.4±1.1)d(P>0.05),C组新生儿脐带平均脱落时间为(2.3±0.8)d显著短于A、B组 (P<0.05)。
A组新生儿脐部出血4例(5.6%),B组新生儿脐部出血5例(7.4%),C组新生儿脐部出血1例(1.3%),A、B组新生儿脐部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新生儿脐部出血发生率相较A、B组明显偏低(P<0.05)。
A、B、C三组新生儿脐炎发生率分别为9.7%(7/72)、8.8%(6/68)、2.7%(2/75),A、B组新生儿脐炎发生率相近(P>0.05),三组新生儿中C组脐炎发生率最低(P<0.05)。
相较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干预与常规脐部护理干预,二次断脐护理是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最佳方法,采用该方法护理新生儿脐部脐炎与脐部出血发生率低,利于护理人员随时掌握新生儿脐部情况,推荐临床将其作为新生儿脐部护理的首选方法,多加应用与推广。
[1] 周树勤,徐小英.观察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在预防新生儿脐炎方面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