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隐性知识及其教学论意义
——以职业院校教师为例

2017-08-15 00:48:53蔡堃李尚群
中国农业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隐性职业院校评价

蔡堃,李尚群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教师隐性知识及其教学论意义
——以职业院校教师为例

蔡堃,李尚群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隐性知识是知识的一个类型,其基本含义是不能轻易用语言表述、寓于个人技能与经验之中的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简单地说是指教师教育知识与教育智慧中的隐性成份,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内容等许多方面。教师隐性知识产生于教学实践,同时也具有深厚的教学论意义,具体体现在教师隐性知识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评价。揭示教师隐性知识的教学论意义,可以拓展教学论研究的视野。教师隐性知识的教学论意义可以结合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进行揭示和阐明。

教师;隐性知识;教学论;职业教育

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的变量,因此,教师教学能力及其提升也就成了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而隐性知识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隐性知识是当代知识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广义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促进和维持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隐性知识在发挥微妙的作用。教师隐性知识具有重要的教学论意义,可以结合职业教育来进行阐释和揭示。

一、关于隐性知识

知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加工和再现,它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在当代知识理论中,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教师可以清晰地反映和表达的知识,即“显性知识”;二是教师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即“隐性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中首先提出来了隐性知识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显性知识。但另有一种知识是没有完整体系的, 比如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我们称之为隐性知识。”[1]他在此书中分析到显性知识相当于倡导的理论, 隐性知识则相当于行动的理论,而知识的绝大部分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所以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基本。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也在其文章中指出:“隐性知识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隐性知识蕴含个体的思维模式、思想和信念,它们在人类的头脑中是如此的坚不可摧,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从而理所当然地接受其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影响。”[2]所以,鉴于隐性知识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过程需对此类知识予以充分尊重和重视。

国内学者方明表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类型。”[3]从这几种特性中,基本可以得知隐性知识无法用文字语言符号进行系统的、逻辑的表达,它主要来源于个体能动性的实践与反思,具有情景性和个体性特征。隐性知识是不能通过理性加以批判和反思的,但它与显性知识一样,在人类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它的形成具有个体依赖性,大部分隐性知识形成之初是与特定环境和背景相关联的。

二、教师的隐性知识

(一)教师隐性知识的含义

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教师在实践中生成的有关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可言说的知识。但是传统教育中教师的隐性知识及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这导致人们对教育知识结构的了解不完整,而它又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有研究者就指出“教师隐性知识是教师知识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们更多地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隐性而又深远的影响。”[4]隐性知识对于活动的本身既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如果教师也可越过隐性知识对其的制约,那它作为一种无声的力量,会更好地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培养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建构个体的隐性知识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其主观经验、信念参与到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里。

通常可以把教师的隐性知识分为三种,一是教师在其生活和工作岗位上所感受到的有关教育思想的隐性知识,如“策马前途需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的古训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谚语中蕴藏着的教育理念。二是教师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有关学科知识的隐性知识,如物理教师对“力”和“量”等概念的自我理解;三是关于学科教学的技能技巧的隐性知识,如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时自身隐性知识生成、反思和表达。这三种隐性知识表面上没有逻辑关系,但它们会逐渐地影响教师在其思想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教育观,进一步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对这些隐性知识吸收影响着教师成长。

(二)重视教师隐性知识的意义

基本上所有层次和性质的教育及教育活动中的基本环节,都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隐性知识制约着,而积极的隐性知识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和价值,使教师很好地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更加清晰透彻地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用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教师隐性知识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带动和引导的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大量的隐性知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很大程度引导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态度,价值取向等。基于此,在职业院校中有效地开发教师的隐性知识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教师在挖掘自己的隐性知识的同时,其知识面也会变得开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丰富自己的思想,善于和成功者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并且懂得向他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提高自己的水平。又如,教师想要挖掘自己的隐性知识,可以加强团队建设,在合作中实现知识分享[5]。他人也是自己发掘潜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团队之间获得隐性知识及知识的共享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成员们的紧密沟通,模仿与练习,思想上的领会,由此增强团队的默契和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隐性知识与教师的实践智慧也是紧密相连的。实践智慧是指一种在特定情境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它是教师莫大的财富,但是教师的实践智慧难以在同行之间得到传递,难以成为别人新的资源,因为它更多地具有隐性知识的特征,连教师自己也无法言说。所以在职业院校中,如何发挥教师隐性知识的作用,使实践智慧可以被共享,是值得探讨的。

三、教师隐性知识的教学论意义

(一)教师隐性知识成为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人们如今所学习的、梳理好的、有逻辑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只是“冰山一角”,它是在客观文化财富中选择出来的适合人类快速受教育的知识,但如果只注重研究这类显性知识,人们的教学视角会变得狭窄。以往教师仅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教授,但在现今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下,对教师教学内容也有了新的要求,教师隐性知识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对象。

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个人知识,很难转移到别人身上,它来自于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想法里。在职业院校中,教师的隐性知识是一种情境性知识, 这种知识是属于教师自己的知识, 有他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种知识不仅是教师的巨大财富,如果可以被学生加以学习或吸收,更是学生无比珍贵的财富。并且,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只有发现隐性知识,才会激发内在思想,才有可能与新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职业院校教师不管是在传授系统知识的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的操作实践里,都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积极隐性知识去熏陶学生的思维模式及价值观等,彼此之间的密切配合使师生达到了默契[6],学生则附带感知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老师的认知方式和处事态度,进而达到“师傅”与“徒弟”之间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须知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不仅仅只与课堂、教材、实践有关,它也包括教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积极的隐性知识会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今,现在大多数人都会使用微信,微博这类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特别是青少年,教师可以将互联网影响渗入到生活中,与学生们进行一个良好的隐性知识的传达和共享。教师通过将自己的为人处世或从事教育的经验总结发布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在网上浏览并思考教师话语的“言外之意”,从而潜移默化地习得一些课本上无法呈现的知识。

(二)教师隐性知识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所运用的方式和手段,它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对教学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革,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对接,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要与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区别开来,在以实践教学为教学特性的职业学校中,教师的隐性知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隐性知识的有关理论表明:直接经验的获得在教师的教育活动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波兰尼曾说过“我们所认知的多于我们能告知的”,联想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这就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改变单向传输知识的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性的价值,学生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引导来获取相应的隐性知识,要“在做中学,在学中思”,由此高质量地实现教学价值增值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现在所倡导的“实践教学”方法就可以很好地与教师的隐性知识融合起来,在“实践教学”为主的职业院校中,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性,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的职责、优势和潜力是不言而喻的[7]。教师要求学生重视经验和技能的获得,从理解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关系出发,更好地利用这两种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之后,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适机把教师所“认知的”转变为自己所“认知的”。重视教师隐性知识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教师的隐性知识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看法和态度,是从事教学的信念,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它具有导向性,影响着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在职业教育面临挑战的当下,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教学改革的前提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记住显性知识,但是在职业教育实践性的要求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摒弃自己只是显性知识“传递者”的想法,有意识地提高自我察觉的敏感度,了解到在教学活动中有大量隐性知识的存在,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与自己的隐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加以运用,由此隐性知识作为一个微妙的角色逐渐登上了教学论的舞台。

对职业院校教师而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教学观念是内隐的、缄默的,是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积存和发展起来的,他们自己很难意识到[8]。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再开发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摸索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中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先导性。教师的隐性知识作为经验类知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并对学生产生影响。职业院校的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只做机械的知识的传输者,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只掌握大量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却没办法的到关注和发展。

教师可以基于个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自己的隐性知识加以理解和批判。从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思考职业教育特性和自己隐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理性自觉程度和反思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本身也是一个潜在的过程,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悄然发生的,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隐性知识和个体经验等将在其中发挥微妙的作用。

(四)教师隐性知识改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工作给予价值判断。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中,注重教师评价学生,注重用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评价的所导致的后果是,“人们热切关注的是评价结果,是排名第几,是归在哪个档次。教学因此就被窒息在一种竞争的氛围里,它的一切似乎都得围绕着“评价”旋转,而“评价”则以其无形的霸权,掠走了属于教学的时间和空间”[9]。要走出这种困境,教师的隐性知识就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教师能够基于自身的经验、经历和对教学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来改善和创新教学评价。

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有其独特性,既要参考普通教育的教学评价,也要结合自身特性发掘合适的教学评价,注重评价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实践,把评价学生和评价教师结合起来。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改革要特别注意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隐性知识,教师可以自觉不自觉的把其隐性知识融合到评价方式里。

教师是评价的对象和主体,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评价职业院校教师时,可以注重将教师的隐性知识和自评、“教育叙事”的方法结合起来。在自评中,教师要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方法、行为和观念,以自身隐性知识为依托,加强隐性知识和教学论的融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育叙事”中,教师的“叙事”是发生在其生活里的,自己经历过的,真实的事情,这其中就会包括教师的内心体验和细腻的情感变化,就可能反映出潜在的隐性知识,然后用此来反思教学行为和方法并加以改善,这对整个教学活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评价学生时,教师的隐性知识也能得到丰富,比如在学生的答辩和考核等这类无标准答案的环节中,虽然考核的对象是学生,但是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不自觉用其与认知偏好、情感偏好有关的隐性知识去主观评价学生的表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经验也会得到丰富和升华。

四、结语

隐性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知识,在许多情况下它是个体获得显性知识的指南。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职业院校教师要重新定位隐性知识,认识到隐性知识丰富的教学论意义。教师隐性知识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整体性的全方位的影响,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品德、价值观等。教师隐性知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隐蔽的变量。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隐性知识还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教师在教学实践不断和积累、运用和反思隐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从“不成熟”和“缺乏教育机智”转变为“独立”和“成熟”的专家型教师。如何将隐性知识的教学论意义最大化仍然是一个当代教学论的重要议题。

[1]Michael Polanyi. Study of Ma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12.

[2]野中郁次郎.知识创新型企业[M]//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3]方明.缄默知识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08.

[4]吴广顺.教师缄默知识及其显性化策略探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6(30):49-52.

[5]刘峰.基于知识管理的高职院校知识资源获取与分享[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94-96.

[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54.

[7]徐张咏.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思考[J].教育探索,2013(1):61-63.

[8]何基生.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转变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42-44.

[9]杨启亮.为教学的评价和为评价的教学[J].教育研究,2012(7):98-103.

(责任编辑:周献)

2017-04-17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4C0547)

蔡堃,女,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李尚群,男,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G451

A

1009-1173(2017)02-0082-04

猜你喜欢
隐性职业院校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3:12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14:58:30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