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文章对糖尿病的运动疗法进行介绍。
糖尿病;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得到了学术界及医生和患者的肯定。许多病情较轻的患者,仅仅通过饮食和运动就可以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合理的运动疗法对于糖尿病患者可带来益处,不恰当的运动给患者带来很多弊端。
1.1 运动的即时效应 当人体运动时,肌肉收缩需要能量供应,人体的氧耗量也增加>20倍,尤其是运动中的骨骼肌。最初为了代偿这种增加,骨骼肌动员肌糖原。随着运动的继续,肝脏的糖原异生明显增加,成为主要的能量物质,以保证运动中肌群葡萄糖的利用。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人体将利用脂肪组织分解的游离脂肪酸供能。儿茶酚胺分泌增高,抑制胰岛素分泌,并通过促进肌糖原分解、抑制葡萄糖摄取、增加肝糖输出、促进游离脂肪酸动员及氧化来补充能量,进而减少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还有高血糖素升高,促使肝糖原分解而使血糖升高。这一生理调节作用维持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在非糖尿病患者中,运动是不会引起低血糖的。而在胰岛素缺陷的糖尿病患者,这种激素调节作用减弱,从而引起低血糖的发生。过度的升糖激素的增加会引起血糖和酮体水平的增加,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
1.2 长期运动的作用 长期的运动可以改善肌糖原的氧化代谢及心血管功能,使最大摄氧量增加,肌肉活动能力增强。可以使血浆儿茶酚胺分泌的反应减弱,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上调胰岛素受体数。还可以促使肌肉利用脂肪酸,从而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强脂蛋白酶活性。
2.1 有利于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锻炼可以使血中胰岛素水平下降,胰岛素释放面积减低和糖耐量改善。
2.2 有利于控制血糖 运动之初,机体主要利用储存在肌糖原和肝糖原分解的葡萄糖作为“能源”。随着糖原的不断消耗,血糖开始为组织供能,因此在持续运动一段时间后,血糖的利用率明显增加,血糖开始下降。当运动结束后,因为肌肉和肝脏还会摄取大量的葡萄糖以补充糖原的消耗,血糖会进一步下降。长期锻炼有利于血糖的控制,是运动效果的积累和胰岛素敏感性增强的结果。
2.3 有利于改善脂质代谢 有规律的运动可以提高肌肉脂蛋白脂酶活性,加速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这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周围血管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2.4 有利于控制体重 对于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参加体育锻炼,严格控制饮食,使体重减轻。血糖下降。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来说,采用药物和运动疗法使病情得以改善后,体重可以增加。
2.5 有利于增强体质 运动时循环和呼吸功能得刭改善,可以提高最大耗氧量,也可以使静息心率减少。长期的运动可以使皮肤的血流量增加,减少糖尿病足溃疡及截肢的发生。
2.6 有利于对糖耐量异常(IGT)的预防 对于运动改善糖代谢机制的研究肯定了运动治疗的意义,它对于IGT的治疗是根本的,也是有效的。
2.7 有利于控制血压 可以防止骨质疏松,增强体能,改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①由于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可能导致原有缺血性心脏病或高血压(常无症状)加重,引起心功能不全或心律紊乱;也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②剧烈运动可导致血压过高,而运动后发生体位性低血压。③导致原有眼底病变患者发生视网膜出血,促进增殖型视网膜病变进展。④有糖尿病肾病的患着,运动减少肾血流量,加重肾脏病变。⑤在未很好控制血糖的情况下,运动会使血糖上升,尿酮体出现,甚至酮症酸中毒。⑥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者,在运动中易发生低血糖。⑦会使糖尿病足溃疡及退行性关节病变加重。
①血糖很高的患者(血糖>16.7 mmol/L),或血糖波动明显的患者。②有急性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等。③不稳定心绞痛及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④有心、肝、肾功能衰竭及严重视网膜、下肢大血管、神经系统病变和高血压患者。⑤有肺心病引起的严重换气障碍者。
5.1 定义 运动处方是指符合个人状况所制订的运动程序。“个人状况”指患者:①性别、年龄;②体格、体型及健康状况;③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④血压、血液性状;⑤运动目的。而“运动程序”包括:①运动种类、场地;②运动量(运动强度、时间和频度);③注意的事项及调整。
5.2 内容 包括运动的目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度、注意事项。
5.3 制订运动处方的原则 由于个体差异很大,因此必须个体化治疗,并根据患者的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对于运动前体质差者,开始运动强度应较小,而体质佳者,则要求大一点的运动强度;在有效界限与安全界限之间即为运动处方有效的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就存在危险性。应以体力和耐力为基础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
5.4 制订运动处方的目的 通过合理的运动,可增大热量消耗,达到减肥目的,从而治疗糖尿病和干预治疗IGT的重要环节。能够增强心肺功能、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增强抵抗力,防治并发症。
5.5 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5.5.1 运动量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是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在实际工作中,计算运动量比较麻烦,常通过监控个体感觉来达到控制运动量的目的。
在运动中,运动量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适当的控制,既要达到运动处方的目标,又要将运动的风险性降到最小程度。运动中不仅可以利用心率[最大心率(HRmax)=220-年龄]等指标进行监控外,还可以从个体感觉来判定运动量。
适宜的运动量:运动后感有微汗、轻度的肌肉酸痛,休息后即可消失;次日精力充沛,有运动欲望;食欲和睡眠良好。
运动量过大:运动后大汗淋漓、胸闷、气喘、易激动、不思饮食;脉搏在运动后15 min尚未恢复;次日周身乏力、酸痛,应及时调整减量。
运动量不足: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感,无汗;脉搏无任何变化或在2 min内很快恢复,说明运动量不足,不会产生运动效果。
为了保证运动疗法的顺利进行,一般宜从低强度运动量(最大耗氧量<40%,开始,持续时间为5~10 min,当患者自我感觉良好,能够继续适应运动的情况下,再逐渐进入中等强度的运动(最大耗氧量50%~60%),此时的能量代谢以有氧代谢为主。这种运动对增强心血管功能和呼吸功能,改善血糖、血脂代谢都有明显的作用。
5.5.2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即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一般采用最大运动能力即最大耗氧量(VO2max%)表示。一般VO2max%<40%为低强度运动量;50%~60%为中等强度运动量;80%为高强度运动量;100%为最大强度运动量。临床上常采用下述方法估算运动中的脉率来表示最大耗氧量:VO2max%脉率=安静时脉率+(运动中最大脉率-安静时脉率)×强度。一般为达到对肌肉细胞的适当刺激强度,起码为60%的中等强度;运动中最大脉率(HRm)=210-年龄。
5.6 运动项目及时间的选择 选择患者愿意接受及感兴趣的简单、方便、便于长期坚持的项目,如太极拳等动静结合的有氧运动。还可选择便于长期坚持的交谊舞、散步、跑步、舞剑、做操、乒乓球、游泳、自行车等。
目前特别适合老年及身体较弱的糖尿病患者,推荐最多的运动项目是“步行”。步行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运动方法,其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运动强度较小,较为安全。一般90~100步/min为快速步行,70~90步/min为中速步行,40~70步/min为慢速步行。步行的时间从起初10 min逐渐延长。一般应为中速步行,8 000~10 000步/d,大多数患者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游泳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
运动时间的选定原则:尽可能在饭后1~2 h参加运动,尤其是早餐后,因为这时可能是一日中血糖最高的时候,选择这一时间运动常不必加餐;不可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高的时候运动,否则有可能导致低血糖;不可在服药后末进餐时运动;运动时胰岛素注射部位尽量不选大腿肌肉等运动时剧烈活动的部位,以免胰岛来吸收过快,导致低血糖;长时间大量的运动降糖作用持久,应及时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些人选择早饭前运动,如血糖>6.6 mmol/L,可进行运动;如血糖在6.0 mmol/L左右,应先摄入10~15 g的碳水化合物后再去运动;如<6.0 mmol/L,应进食30 g碳水化合物后方可运动。
R58
A
1672-7185(2017)08-0035-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8.023
201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