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
文章对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进行介绍。
糖尿病;消渴病;足病;脱疽;未溃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的住院患者。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脱疽(TCD编码为BWC2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性足病(ICD-10编码为E14.606)。
2.1 疾病诊断 ①中医诊断标准:参考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足》。②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制订的《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临床诊断与疗效标准(草案)》。
2.2 疾病分期 包括未溃期、已溃期。
2.3 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未溃期临床常见证候: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①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脱疽(糖尿病性足病)。②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一般≤28 d。
①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的患者。②疾病分期属于未溃期。③由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下肢动脉病变者,不进入本路径。④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7.1 必需的检查项目 每日多点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岛素;双下肢血管B超、踝肱指数(ABI)测定;肌电图;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脂;心电图;胸部X线片。
7.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腹、下肢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肢体影像学检查,如CT或磁共振(MRI)等。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寒邪凝滞,痰瘀阻络证选择温经散寒,化痰祛瘀;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选择清热解毒,养阴活血;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选择补气养血,化瘀通络;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选择温补脾肾,化痰通脉。
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各专科临床验证有效的特色疗法,如中药熏洗疗法、中药箍围疗法、清创手术、贴敷疗法或膏药外敷、推拿、物理疗法。还可采用饮食疗法、运动康复、西医治疗和护理调摄要点。
①患肢疼痛减轻或明显好转;发凉、灼热感、麻木减轻。②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或退出路径。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
R58
A
1672-7185(2017)08-0024-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