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恋产生于婴幼儿时期,并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本文拟通过介绍早期依恋、成人依恋表征及婚恋依恋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探讨早期依恋与个体婚姻质量之间的可能联系和关系。
关键词:母婴依恋 成人依恋 亲密关系 婚姻质量
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通常为母亲)之间形成的特殊而强烈的情感联结。Bowlby认为,个体早期与主要抚养者的生活体验会促使其对自我、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关联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一种心理表征以及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个体在该模型的指导下处理各种社会刺激,决定自身的反应方式,并以此来建构未来的人际关系。可以说,依恋会贯穿个体的一生,在其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
本文拟通过早期依恋、成人依恋表征及婚恋依恋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进一步探讨早期依恋与个体婚姻质量之间的可能联系和关系。
一、早期依恋
Bowlby认为个体早期与主要抚养者的生活体验会促使其对自我、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关联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一种心理表征以及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Working Model)。Ainsworth及其同事将母婴依恋关系区分为4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分别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后三种统称为不安全型。不同的依恋类型反映了内部工作模型的差异,而且这种模型一旦形成,就有了比较强的稳定性倾向,对个体后期的依恋风格产生重要影响。
国内也有研究表明,幼儿期依恋类型的分布与通过陌生情景法测得的婴儿期依恋类型的分布,有着较高的相似度,从而验证了Bowlby的依恋理论,早期依恋存在跨情境跨时间的一致性及稳定性,婴儿期依恋类型对幼儿期依恋安全性的预测效度非常高。
尽管Bowlby强调早期依恋模型的致性和稳定性,但他指出,个体的依恋类型也会由于后期的现实体验而发生改变。PAJoseph等人的研究则证实,一些压力源(如母亲不良行为、消极表现和贫穷状况)可以预测被试安全依恋的下降。
二、成人依戀表征
当前,成人依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恋依恋表征(attachmentrepresentation)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早期依恋经验影响的延续研究;二是成人婚恋关系中的依恋情感联结(romantic attachment),即婚恋依恋。
Main和Kaplan等人提出假设:个体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回溯、这些早期经历对于当前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对这种影响的评价,会形成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state of mind)。研究者们将这种心理状态定义为个体对与依恋相关信息进行取舍和组织的规则。从这个角度来说,依恋表征可以理解为成人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再现与重构,是以早期依恋经验为基础,但并非其客观完整的反应,而是融合了个体当前的情感和期望加以加工的产物。
1985年,George、Kaplan平口Main设计了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Interview,AAI)来研究依恋表征,量表分数将成人依恋做了3种分类:安全/自主;不安全付巨绝;不安全/先占。安全/自主类型的个体不论关系积极与否都能做出中肯评价,也肯定早期依恋关系的重要性。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个体则不能恰当评估过去经历的记忆和过去经历的意义。如不安全付巨绝类型的成人倾向于弱化依恋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或将早年体验理想化,但较少有具体的记忆作为依据,或者评价与回忆的事实相抵触。不安全/先占类型的人,对过去的经历理解混乱,谈话时常显得迷惑、愤怒或消极。此外还有一种未确定型(unresolved),这一类型的个体可能报告丧失或虐待等与依恋相关的创伤,一直不能将创伤与现实统一整合。
三、婚恋依恋
1987年,成人婚恋关系里的情感联结首次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Hazan和Shaver认为婚恋关系与母婴关系被同一种生物系统控制,通过自然选择提高生存的几率和安全性。
他们还观察到,母婴关系里的个体差异和婚恋关系中的个体差异呈现出一致性,从而推论出,早期依恋经验中形成的对亲密关系的信念和期望的差异是婚恋关系中个体差异的来源,即个体在早期依恋关系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型具有相对稳定性。
Brennan等人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婚恋依恋的两个基本维度分别为焦虑和回避。焦虑维度是指个体对可能被伴侣抛弃或与伴侣分离的担心程度,典型特征是“对伴侣的情感效用性缺乏信息,有一种强烈而又不太满意的与对方亲近的愿望”。回避维度是指个体所选择的与伴侣的亲密程度以及个体在情感和心理上的独立程度,可以描述为“缺乏信任,喜欢跟对方保持情感上的距离”。这两个维度综合作用,决定婚恋依恋的不同类型。
Bartholomew和她的同事们则提出依恋的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将这两种模型加以整合能够产生4种成人依恋的“原形”。具体来说,自我模型的积极面“我是值得爱的”和消极面“我是不值得爱的”,他人模型的积极面“他人是值得信赖的”和消极面“他人是不值得信赖的”,这四种模型组合起来构成成人依恋的4个类型:安全型、迷恋型、冷漠型、恐惧型。
四、依恋类型与个体婚姻质量
有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与个体婚姻质量成正相关,而非安全型依恋与之负相关。安全型依恋对婚恋中的关系满意度、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社会支持行为和信任感都有积极的影响,并能提供一定程度的预测。
Coilins和Read(1990)发现伴侣依恋类型的各维度是关系质量很好的预测变量,但存在性别差异。伴侣为安全型依恋的女性认为她们的关系更积极,与她们的伴侣更亲近,在关系中感知的冲突较少,并且有更好的交流。而拥有安全型依恋伴侣的男性则表现得更信任自己的伴侣,认为伴侣是可依赖和可预测的。
Levy&Davis(1988)禾I]Simpson(1990)探测了依恋类型和关系质量之间的关系,将安全型依恋与信任、承诺、较高的满意感和相互依存联系在一起。相对的,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与信任和满意感是负相关的,回避型依恋也与低水平的相互依存和承诺相关。这些结呆与依恋理论是致的。
Kirkpatrick&Dvais(1994)的研究指出,矛盾型女性消极评定她们的关系,然而,虽然对关系的评价是消极的,矛盾型女性和回避型男性的关系却非常稳定。为什么会这样呢?Belsky&Casisdy(1994)认为,矛盾型女性可能会努力经营他们的关系,而且她们经常选择与回避型男性在起,因为他们的行为方式符合工作模型。同时,回避型男性会做出冲突回避等行为,这并不有利于幸福,却对关系的长期稳定有帮助。由此看来,依恋类型对幸福和长期稳定性有不同的意义,不能简单地说依恋类型是好还是坏。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研究人员也开始从依恋的角度研究亲密关系,得到了类似的研究结果。200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依恋回避可显著预测婚姻质量。依恋回避反应了个体在婚姻关系中的亲密感和信任感,而依恋回避的个体倾向于与伴侣保持距离,既不给予也不要求伴侣的情感或实质支持。这会影响伴侣问的互动,降低双方对婚姻关系的满意度。
五、小结
成人依恋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内部工作模型的持续影响。那么,对个体来说早期依恋、成人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在多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早期依恋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婚恋依恋类型乃至婚姻质量?最有效的检验方式是纵向研究,但是成人依恋的研究时间比较短,相关研究也比较少。有研究表明依恋安全性在人生的前19年里基本稳定,但是也有研究发现1岁时陌生情境下的依恋类型与后来的婚恋依恋类型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17。
Bowlby曾利用内部工作模式来说明个体对自己、他人和亲密关系的心理表征是动态的,内部工作模型能够顺应并同化新的经历和信息。早期的安全型依恋并不能推论得到安全型的成人依恋甚至较高婚姻质量;早期的非安全型依恋也并不意味着非安全型的成人依恋和较差的婚姻质量。尽管如此,早期依恋对个体婚姻质量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