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无知的人,越喜欢收藏干货

2017-08-14 08:42叔本琦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咖的新周刊盲从

叔本琦

如果我们不摆脱对干货的迷恋、对知识大咖的盲从,就只会让思维不断被简化,而逐渐丧失质疑的能力。

在互联网的语境中,“干货”指的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方法论,基本修养是语言要深入浅出,让受众快速获取某一领域的知识,最好还能立即应用,立即成功。其背后的逻辑,是想把一切知识都变成高度浓缩、顺手拈来的“懒人包”。

从表面上看,干货与心灵鸡汤对立,因为鸡汤强行乐观、逃避现实,而干货提供五花八门的方法论,看上去靠谱又实诚。然而,以干货为旗号的文章,贩卖的也并非有价值的知识,而是营销的产物。当良莠不齐的干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便取代了鸡汤,成为新的毒品。

贩卖二手知识的“干货”试图把原著内容浓缩给你看,你能学到的东西注定是武断的、粗浅的、不全面的。2016年年初,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推出“得到”应用,将经典著作的内容进行提炼,集结成“干货版图书”后出售。对深奥的社科书籍,他们断章取义地把一些精彩的观点和结论拿出来,甚至只是抽出一些为人生实践提供指导的内容。而书中详尽的论述,读者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不会提及。

现代人对知识的焦虑有目共睹。一方面,社会竞争激烈,学习的需求剧增;一方面,高强度的工作时长却让人们止步于系统学习,停留在拾掇信息碎片的阶段。

然而,无论是“精华”图书,还是经过二次加工的干货文章,都不是解决知识焦虑症的绝世良方,反而纵容了我们对碎片化阅读的依赖,对实用主义的盲从。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我们渴求用深度知识充实自己。一方面,又排斥艰难晦涩的东西,希望深度知识能被通俗输出。商家选择迎合大众,继续挖掘知识被简化、被提炼的可能性。如果我们不摆脱对干货的迷恋、对知识大咖的盲从,就只会让思维不断被简化,逐渐丧失质疑的能力。

知识总有晦涩难懂的一面,这是每個人都需要直面的困难。你可以为了荷包更饱满而学习,但不能因为求快,就失去对知识的尊重。真正的无知,不是知识的匮乏,而是用阅读干货代替深入学习。

(小宝摘自《新周刊》)

猜你喜欢
咖的新周刊盲从
唱出她的新“声”
大咖的替身
神秘面纱
哲理思辨
数码暗房
现代网咖空间设计研究
《新周刊》的编辑特色与问题浅析
杂 志 情 感 栏 目 的 美 学 思 考
——以《 新周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