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霞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建设工程的投资也越来越大。而建筑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因素较多,工程预结算是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确定投资规模的依据是实行投资包干和银行办理拨款的依据。造价预结算审核对于工程建设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该环节能够对项目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便于企业进行管理。作为工程投资的合理性以及效益性的重要依据,工程造价在施工前必须要做出准确的评估,预结算审核能够为工程造价的管理提供核心内容的支持,因此能够将工程造价进行准确、合理的预算及控制。本文中通过分析了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实际工作内容,探究了其审核过程中工程施工、审核人员、审核机制等方面的存在问题,并根据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建议。旨在以此建议优化建筑行业在工程造价方面的工作质量,并由此为促进建筑工程顺利施工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6)22-0015-02
前言
在现阶段我国各行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建筑行业也在紧跟时代发展脚步,趋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状态下。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作为建筑工程建设当中关乎经济效益与工程质量的重要工作环节,其在建筑工程整体工作质量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其审核工作内容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深入探究其中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对策。以此为建筑工程资金提供一定的保障,并为相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的工作助力。
对于建筑项目来说,它具有其产品的固定性、高投入、生产周期长、风险性大等特点,由于建筑的这些特点,而形成了建筑工程造价难以控制的局面,从中给工程预结算带来了难点。就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而言,工程造价控制应贯穿于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工程结算等各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项目的建设起到重大的作用。
工程造价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较强的经济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工程建设投资越来越大,国家和社会对工程造价预算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市场、人为因素等的风险。合理、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做好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风险投资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才能较好地完成工程造价预结算工作。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该行业的规模在进行不断的扩大。面对这样的形势,就必须要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保证该行业的长期发展,预结算审核在工程造价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完善预结算审核制度,使工程的管理能够更加科学、全面。但是,就目前国内建筑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还有很多问题,制度还不完善,如果不能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就会造成工程造价的失控。因此,对建筑工程造价中预结算审核的漏洞分析以及解决方法的制定是该行业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1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形式
(1)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造价编制人员保证编制质量。
(2)造价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作为审价人员,既要精通业务,又要注意工作方法。只有抓住关键,把握重要环节,才能确保工程造价审核的质量。
(3)在确定工程造价时,坚持以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规定》为依据,按照合同约定,根据竣工图结合隐蔽签证、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进行审核计算,审查是否按图纸及合同规定完成全部工作,认真核实每一项工程变更是否真正实施。
2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主要内容
在开展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審核工作当中主要会审核工程量、项目定额、工程费用等项目。其中工程量的审核是建筑工程造价审核中最基础,也最复杂的审核项目。其在审核过程中主要通过对工程图纸、工程定额、土方工程量、附属工程等来完成审核工作。其中需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切实掌握工程计算规则,并落实对每个工程项目的调研工作,以确保其工程量具备合理性及有效性。项目定额的审核则是需要审核人员准确了解现阶段工程项目的合理单价定额,并在结合工程图纸的基础上审核项目名称、内容、单价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工程费用审核则是需要审核人员结合项目招标费用、工程开展地域、材料目前市场价格等进行工程中直接、间接、利润、税金等费用的计算与审核。在此审核工作开展过程中,全面审核法与对比审核法是较为常用的审核方法,其方法分别具备全面性与针对性等特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工程要求综合考虑审核方法选择。
3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存在问题
3.1审核法律不健全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现状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各种违规行为的规范力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在建筑施工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就比较多。某些建筑施工企业在中标后,采取种种手段加大施工成本,层层加码,给工程最后结算带来压力。
3.2缺乏管理的意识
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大多是处于分级、分阶段性的管理模式,缺乏建设项目全过程综合管理的意识。比如,在施工招投标阶段,标底和标价估价不准,使得工程在实施阶段成本管理不严,导致投资管理失控,给企业带来损失。
3.3造价预算缺乏动态意识
建筑工程一般存在着工程项目繁杂、施工周期较长、参与人员复杂等特性,加之现阶段各项先进建筑技术、材料、设备等项目层出不穷,实际建筑施工中会引入多种未列入造价预算的相关材料。由此导致其工程造价在实际预结算审核当中会受多方因素影响,出现工程量、工程定额、工程费用等方面的预算结果与实际施工数据形成偏差的情况,继而对结算审核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出现因预算脱节而导致工程无法顺利衔接的情况出现,从而对建筑单位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3.4审核人员专业素质欠佳
在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开展过程中,审核人员也可视为较为关键的工作质量影响因素。其中可见存在着审核人员对工程施工方案了解不够准确和透彻,审核人员未准确掌握施工工程验收记录、未了解实际施工情况等问题。而在其问题的影响下则导致整体工程量审核缺乏有效性,审核进度未能达到理想效果、费用验收缺乏合理性等恶劣影响形成。加之现阶段在建筑行业可胜任专业审核工作的专业人才正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其专业人才稀缺也是影响审核工作开展的重要存在问题。
3.5审核制度不够高效合理
虽然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下,但其行业重要性也是近年来才开始受社会关注与重视,所以其相关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的经验、技术、方法可谓是亟待改变。而在目前的审核工作中仍沿用着较为陈旧、繁琐、复杂的审核制度,这就导致了其审核工作已远不能满足当下现代化建筑技术影响下要求的预期效果。继而可见其落后审核制度对建筑工程进度也存在着较为不良的影响。加之由于现阶段针对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仍未较具规范性的审核机制,从而在审核工作中虚报工程量、故意增加工程项目等恶劣工作现象也处于层出不穷的状态中,由此严重影响了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问题解决对策
4.1树立审核工作现代化意识
在解决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缺乏动态意识问题时,需要求相关工程管理人员重视审核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对企业造价审核编制进行改善与创新。这就要求建筑企业首先应树立对内部审核人员工作性质的正确认知,加强对相关人员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再者,施工单位应积极关注行业内部动向,及时了解项目实时市场定额与审核编制变化情况,并需积极总结国内外相关审核工作的先进经验,引进现代化审核技术。最后,审核人员应重视在施工过程中将预算与审核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需积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查探,保证可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问题,并以此做相应的审核材料调整。在此对策的实施下,可促进相关单位审核工作能够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意识,以及联合施工动态的审核工作意识。由此可有效地减少了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审核数据的差距,保障了审核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及先进性。
4.2提升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针对审核人员专业素质缺乏的问题改善中,相关单位可积极采用内部培训此种优化人员专业素质的对策,其中可通过对相关单位的审核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强化来实现该项解决对策。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审核人员定期参加专业培训、讲座、研讨会等相关培训工作,以保证审核人员能够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审核能力。还需要求审核人员主动进入施工场所进行资料收集,定期参加相关法制讲座。以此可有效地培养起审核人员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升其相关职业道德责任认知,由此对相关审核工作开展的专业性及有效性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并可在其培训基础上积极联合相关部門制定规范性的考核制度,通过给予审核人员适当的压力以促进其不断完善自身工程技术、计算规则、识图能力等专业知识。以此有效地减少了因审核人员专业素质不足而导致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质量欠佳的不良现象。
4.3完善高效的造价审核机制
在针对审核方法进行改善的认知基础上,审核人员应避免应用单一、复杂的审核方法,学会灵活联合多种审核方法来降低审核数据偏差。其中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全面、手册、筛选、对比、抽查等方法,选择时需根据各方法不同的审核侧重点进行均衡选择,以保证可以更全面、合理、科学地开展审核工作。且在改善审核方法的基础上,有关部门与相关单位还需加强对审核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不定期地对审核人员及建筑工程的工作进行抽查,以调查其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则需要相关单位定期结合工程进度进行审核工作的对比调查,以分析预算与实际审核数据的差距,由其作为判断审核工作质量的参考信息。以此从管理角度上可保障了相关审核工作的工作质量,降低了虚报预算单价、项目、工程量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概率,继而有效地保障了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的准确性与工程经济效益,提升了工程施工的合理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在建筑工程当中占据了较重要的工作地位,在其审核过程中仍存在着施工数据偏差、审核人员素质不足、审核机制落后等不良问题。而其问题对于建筑工程实际开展可形成较关键的质量影响,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施工过程监控、提升人员专业素质、完善审核方法等实施对策。以此有效提高相关审核工作质量,提升建筑工程效益,并促进建筑行业可更完善、合理、顺利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