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美德的种子

2017-08-14 22:40陈蝶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种豆私欲瓦尔登湖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种豆之余,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冷峻而幽默的语言勾勒出豆子地的模样,可谓“草盛豆苗稀”,但他种豆,为温饱,为消遣也为播种美德,无怪乎他提出了掠夺者和真正的农夫两个概念。

梭罗在文中写到,如停落在地上行走的燕子,厚此薄彼的锄头等。燕子是天空的精灵,而今却欲振翮高飞而不得,影射了为财富等不必要的奢侈品所禁锢,不得已放弃逐梦的群体。锄头使杂草与作物坠茵落溷,产生不同境遇。正如为了满足私欲而破坏他人生活的剥削者。故人的可悲在于人总在消除了一道屏障之后又设下了另一道屏障。因此我们要以感激和满足的心情对待大自然的馈赠,或者说在追求奢侈品时要适当停下来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同自然和谐相处,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从长远来看,竭泽而渔最后只能自讨苦吃。

让作者乐在其中的,不仅是种豆子这件事。种豆子是人和自然的联系,有二者的共同参与,种豆子的过程固然是在利用自然,但也是认识自然、亲近自然的过程。种豆的初衷,种豆的方式,种豆的结果,都是在反映梭罗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思想。而且他种豆除草并不十分刻意,有为小动物考虑,并同小动物分享成果——不是一味掠夺,这是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一种努力,这种慷慨、不强求的感觉让人心里熨帖,自有一种隐逸名士的风度,但又不是消极避世——文中有写到礼炮声,并以玛勃菌的爆裂声为喻,还在下文为祖国的自由安全得到保障而骄傲,强化了人的参与感和与自然的互动,这并不是单方面的给予、剥削的关系,显得富有温情。我们不难知道,真正的农业在于奉献,还在于播种真挚、诚恳、淳朴、信念、天真的种子。

如果对于作者来说种豆子是一种消遣的话,播种美德的种子是人们真正需要的。因为在如今追名逐利的时代,人们变得贪婪而又自私,原本纯洁的农业也随之堕落,失其本质。我们不由生疑:在这个金迷纸醉的现代社会,那些所谓的真挚、诚恳、纯朴、信念、天真……那些美德是否早已被这僵死的时代风气所磨灭?在这样一个时代下,人们循规蹈矩。“所谓的听天由命即是根深蒂固的绝望。”那这些农夫呢,他們只知无谓地机械劳作,他们的锄头高举着,思想却落入污秽的泥泞低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梭罗用辛辣的笔触速拓出与阿堵物、孔方兄为伴的美国群像,这些只知为利益运作的机器是何其的可悲。他们为眼前的利益所困,局限于方寸土地之间,心心念念的只有他的草料、他的谷物和他的果园。悲哉!为什么我们不能从那样的牢笼当中挣脱出来,斩断利益的桎梏?为什么不尝试去了解那些美德,并让它们植根于我们心中呢?

梭罗的豆子地,其价值不在豆子而在荒草——虽不为人类所用,却为自然而生。真正的农夫会理解。

(编辑:于智博)

评点:杨仕威

这是在组织全班学生共读《瓦尔登湖》这本人类文学经典之后,陈蝶同学就书中的“豆子地”这一章写的读书随笔。与其说是读书随笔,倒不如说是一篇论述文。文章突破随感随想或者平铺式叙述,在阅读中有自己正确的理解与价值判断。从文章内容来看,陈蝶同学对“豆子地”这一章还是理解性阅读,但不乏思辨性与批判性。

首先,作者理解了梭罗种豆的目的,抓住了核心概念:播种美德。为何播种美德?先分析人性,她在文中写道,因为私欲会放弃梦想,因为私欲忘记感激。梭罗的播种启迪人们要学会分享,要乐意奉献。再分析现实:许多人“思想落入到污秽中”。最后,倡导人们将美德植根于心中,紧扣标题。

猜你喜欢
种豆私欲瓦尔登湖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回声
科学报道,一项种豆得瓜的事业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伢伢种豆
种豆得瓜 猎兔得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