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用衬托塑造人物形象

2017-08-14 18:59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26期
关键词:危难衬托荆轲

写作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衬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所谓衬托,就是为了凸显主体,有意地将另一些對象放在一起作陪衬或对照。衬托这一手法在《荆轲刺秦王》中运用得非常成功。荆轲的形象之所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除了人物的性格因素以外,也与太史公具体、细致、生动的艺术描写分不开,尤其是衬托手法的运用,使荆轲的形象更加突出、饱满和鲜明。分析本文中的衬托手法,然后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将会对同学们的写作非常有帮助。

《荆轲刺秦王》中的衬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太子丹的急躁、多疑、短浅,衬托荆轲的以大局为重、勇而多谋、“言必信,行必果”。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太子面对秦军“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的危急形势,非常“恐惧”,催促荆轲赶快行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再次催促,甚至说出派秦武阳独自前往的话来,最终致使荆轲在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出发,这也为行刺失败种下祸根。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这些恰好是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当荆轲提出“诚能得樊将军首”的条件时,太子丹说“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在樊於期自刎后,“驰往,伏尸而哭,极哀”,仁慈本没有错,但作为一国之柱,在权衡国家存亡与个人感情时,显得有些狭隘、目光短浅。

反观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进而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思维缜密。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辱”,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二、通过秦武阳的临危胆怯、失态,反衬荆轲的沉着机智和胆识超人。

秦武阳号称燕国的“勇士”,“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这名声应该远在荆轲之上。但这位勇士的“成色”似乎不足,刚步入秦廷,还未采取任何行动便“色变振恐”,结果“群臣怪之”,差一点露了馅儿。而在“图穷而匕首见”、荆轲逐秦王的紧急关头,并没有看到秦武阳的任何行动,致使秦王最终赢得了反击的机会,而置荆轲于死地。疾风知劲草,危难识英雄,在这危难关头,秦武阳缺席了。

再看荆轲,对于秦武阳的失态,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为秦武阳的失常圆场,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虑全解。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足以表明他的沉着机智和超人的胆识。

猜你喜欢
危难衬托荆轲
早春
The stranger under the waterfall 瀑布之下
借我一双慧眼
哲理思辨
学会衬托
场面描写“六衬托”
文言实词小课堂
荆轲刺秦王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