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美的悲歌

2017-08-14 23:39邹欣如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牧歌人性美翠翠

邹欣如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先生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的风情美和人性美,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善与美的悲歌。

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茶峒白河边。烟雨中的茶峒,充满了浓浓的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这里的“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这里的“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这里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这样清亮的山水,养育了这样纯朴的人;也正是这样纯朴的人,才能出现在这样的山水里。在茶峒这个小镇里,我们仿佛能看到道家所推崇的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统一,长于这片山水的人们勤劳善良,朴实好客,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小说描写的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让我们惊羡于山川的秀美轮廓,重感自然诗意的灵性,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

梅錢已落,柳线才黄,女主人公翠翠从湘西小镇中走了出来。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日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宛如高山上晶莹的雪,谁人都触不及,又似绿林中清澈的泉,谁人都不可近观。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给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山村少女的朦胧向往和害羞矜持。她心灵美好善良,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纯朴天真的歌谣。翠翠代表着一种善与美的完善融合,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美德,她是湘西文化的化身,寄托着先生对美好的憧憬和对纯粹的向往。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了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尽管沈从文先生淡化了翠翠爱情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船夫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然而悲哀的且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含了先生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和悲痛,流露出先生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和困惑。

回眸一世山水色,人间有味是茶峒。先生对故乡有着深切的爱,他说,写湘西就是要写出在湘西人身上有着的“人类最高品德的另一面”,要“写出对这类人的颂歌”来。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美的世外桃源。

在这样美丽的田园牧歌中,我们随着先生的笔触领略了湘西的山水美、风情美、人性美;感受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体会出田园牧歌式的诗意。读这样的作品,不仅能获得文学艺术的享受,更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疗补,是浸润心田的一剂清泉!

【作者系河南省光山二高高二8班学生】

点评

本文从《边城》所体现出的美学意义角度,从“善”“美”“悲”三个角度深刻揭示了作品所传达的主旨,写出了阅读的独特感悟。全文思路清晰,行文所到之处皆为思想的自然流淌,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边城》的深深思考,思绪火花从容展现,令人叹服。(任荣伟)

猜你喜欢
牧歌人性美翠翠
翠翠
哼着田园牧歌,遇见色彩斑斓的大美中国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探究
温暖的绝望
牧歌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