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路径

2017-08-13 08:52王冲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摘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措施之一。以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内涵和文化属性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國大学外部环境存在着的错位、隔离、脱节和内部存在着的权力争执、割裂、弱化等矛盾问题,从植根多元文化土壤、回归文化组织本质、遵循学术自由基准和厘清大学制度根本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文化组织;办学自主权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9-0027-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9006

大學是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和文化创新的主阵地,以知识连结其全部活动,并赋予知识以灵魂,使其成为文化。因此,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贯穿于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全过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和一流大学建设的问题做出明确指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在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目前,国内鲜有学者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内涵、文化属性和文化缺失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述。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好,必然会导致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思想上出现混乱,在改革实践中出现偏差,无法实现2015年10月国务院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和“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总体目标。因此,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关问题予以阐释。

一、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文化属性

(一)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内涵

《宪法》和《高等教育法》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政治方向的同时,还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范畴进行统一规划,与其他领域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委相继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系列政策、意见,规划了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使我国大学的运行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框架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进程。对于究竟何谓“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问题,笔者在综合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将其概括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的现代大学制度[1]。它既体现大学制度的普适性和共同趋势,又体现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本质特性,与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相适应。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在于通过规范、协调大学的外部联系,保证其文化地位,使其能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可见,建立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学运行制度,是完善我国现代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根本保证。

(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属性

大学制度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文化则是推动大学制度变革的动因。阐释现代大学制度的文化属性必须结合中国大学的文化特色:一是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我国大学制度在思想上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高等教育实践,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指导大学制度建设,才能把握好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办学方向。要把坚持将马克斯主义内化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建设的自觉要求,强化大学师生的理想信念,通过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和国情形势政策教育,进一步坚定我国大学师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二是以党委领导为根本制度。我国现代大学的根本制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2]。强调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校长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以民主集中制为主导,接受上级的检查和指导,既可防止因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专断独行倾向,又可防止因分权而导致的相互推诿现象。三是以传统文化为创新源泉。传承是创新的基础,保存传统文化、传承社会记忆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作为中国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丰富传统文化,更应被深入挖掘、研究、传播和弘扬。同时,要坚持对传统文化进行推陈出新,有扬弃地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完善、在完善中创新,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体系解读现代大学实践,不断概括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新范畴和新观念。四是以多元文化为存在形式。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蕴含的多元文化的活力。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制度文化表现为以借鉴西方欧美大学教育制度为主的制度框架和精神文化[3],即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大学制度文化表现为红色文化的主流;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大学制度文化表现为苏联大学运行的计划式教育,即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计划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文化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多元融合,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形成了多元文化体系。五是以社会需求为发展动力。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需求,大学要适时调整工作重点,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以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引领社会发展。

二、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缺失的具体表现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学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展开了诸多探索。但由于我国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历史积淀不够、发展水平不高,对大学制度文化的价值取向的把握还不够准确。目前,广大学者对我国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理念误区、文化缺失及价值缺陷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剖析。李长吾教授在《绿色管理理念——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新视角》一文中将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归结为“管理污染”、严重行政化倾向和被动管理行为,提出了以人为本、主动参与、有效控制为核心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绿色管理理念。张应强教授在《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一文中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在于内部协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维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优秀精神和传统;外部调整大学与社会的价值冲突,保障大学的文化地位;内外兼顾地集中表现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赵长林教授在《权力结构与内部治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种分析路径》一文中指出,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权力要素主要有四种,一是上级党委的权力,主要包括决定校级领导的任命、学校机构、处级领导指数、编制情况等;二是上级政府的权力,主要包括决定财政支持、招生计划,审定学费标准、办学情况、教师评聘、学科学位点调整等;三是市场的权力,主要包括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选择权、学生的就业率和报考率,直接关系到大学的资源配置;四是社会权力,主要包括知名校友、社会人士等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施加的影响。这些研究指出了当前我国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在去官本位、去行政化、人本管理、民主参与及可执行性等方面的缺陷,为探寻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笔者将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缺失问题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存在错位、隔离和脱节等问题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文化缺失的主因是大学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协调,受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的影响。一是政府管理的错位。实际上,政府与大学之间是指令与服从的上下级关系,政府通过行政隶属关系掌握和支配大学的办学资源,形成了对大学的绝对管理与控制。尽管国家一再提出简政放权,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有所改善,但依然未改变政府对教育行政事务的主导性和决定性地位,大学只能被动地充当行政执行人的角色,接受政府指令。二是大学与社会的隔离。我国大学缺乏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不足。同时,高等教育中介组织机构定位不清晰,多依附于政府,未形成独立机构,无法发挥其作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三是大学办学与市场脱节。受计划经济影响,大学的发展定位不清晰,盲目地朝同一方向实施“赶超战略”,形成了“千校一面”的局面。大学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如出一辙,毫无办学特色可言,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内部权力的争执、割裂和弱化问题

受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大学内部的多元权力组织结构对制度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是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合作不足,存在争执,要么是表现为党委领导下的政治权力过多干涉以校长代表的行政权力,要么表现为行政不服从党委领导,大学领导班子不团结、不和谐,办学效率低下。二是民主权力与学术权力缺少互补,相互割裂。在权力的互动过程中,民主权力与学术权力互相依存和促进的动力不足,常常出现割裂,对大学的正向影响甚微。为获得资源支持,双方又必须依附于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形成竞争关系,致使学术、民主权力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同时,学术权力缺少牢固的民主基础,大学管理呈现出责权不明、成本高昂、效益低下等弊端。三是民主权力与学术权力弱化。受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过度集中和泛化,大学的民主权力與学术权力被边缘化、虚化和弱化,导致民主载体“被管理”和学术组织“被干预”的现象常态化[4]。

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路径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健全必须把握住文化与大学制度的内在联系,厘清大学存在的突出性矛盾,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切入点,立足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将中国特色文化植入现代大学制度。

(一)植根于多元文化的土壤

民族创造力的源泉是文化,任何制度的创新必然要与文化紧密契合。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承载着大学精神和一定文化特征并得到广泛共识的那些支撑与维系现代大学运行、确保实现大學本质功能的基本规则或规范”[5]。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生命力和特色在于其所包容的多元文化蕴含的活力。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文化与传统,这既是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动力。近年来,儒家文化传统思想成为我国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如果摒弃了传统文化,我们能否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有民族独特性的大学是不具备竞争力的,无法走上世界舞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大学制度要体现民族文化特性,就必须坚持民族特色,把弘扬传统文化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在扬弃中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图强。

关于中国大学文化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学界尚无定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中国大学文化首先是革命根据地特殊时期所蕴蓄形成的红色大学文化,其次是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和文化大革命仍然得以传承的借鉴欧美大学制度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文化,最后是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受苏联大学文化影响形成的计划性,即中国大学无论是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环节,还是在制定招生计划、就业派遣等环节,都强调计划性,都表现出行政管理的集中性文化特征。上述三种文化与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对我国大学文化产生了长期影响,积淀形成了中国现代大学文化的多元性典型特征。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精神追求的显性体现,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主导文化是与当前国家的核心文化有机统一的,即讲政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遵循学术规律。其中,政治和市场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基础,欧美大学文化和苏联大学文化的影响此消彼长,而红色大学文化、政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则深植于中国现代大学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之中的。要以更开放的眼界,在东西方、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找寻最佳契合点,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创新提供合理范式。中国大学文化的多元性使依瓢画葫芦或简单移植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方式难以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难以奢谈国际竞争优势。由此可见,要使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厚植于多元文化的土壤之中,既要面向国际汲取全世界大学文化的共同价值规范,又必须植根于中国特有的本土文化;既要不断进行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创新,又要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引导大学回归社会文化组织

大学是社会的文化组织,文化属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也是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我国大学的发展进程中,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对大学作为文化组织的本质认识不够,导致大学制度成为约束大学人的“枷锁”。大学制度的构建基础是文化,回归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组织的本质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首要任务。只有回归文化组织本质,才能使得大学制度与大学的办学理念相统一,形成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内核,为大学师生所认同。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

大学作为学术组织,从事学术研究、追求真理必须以学术自由为前提。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遵守学术自由这一基本准则。首先是加快大学章程建设。将学术自由写入大学章程、扩大办学自主权,在章程中明确体现学术自由的有关内容,应包括行之有效的规章内容、具体操作措施、申诉途径和机制。其次是应避免行政力量、市场力量的过度干预。政府要彻底改变原有的行政管理思维,成为大学建设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同时,大学也要厘清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边界,赋予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以决策职能,避免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高等教育竞争机制,让大学树立效率意识,更加关注市场需求,避免闭门造车、浪费资源。当前我国大学中盛行的“双肩挑”领导工作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双肩挑人员多是拥有学者身份的大学管理者,导致依靠行政权力而非自身学术造诣霸占学术资源的现象。学术霸权使学术上应有的平等对话、批评变成为不可能,违背了学术自由的初衷,遏制了新思想、新研究的健康发展。可见,保障学术自由的阻力不仅来自外部,也存在于其自身。所以,大学的各级学术组织要主动发挥作用,完善师生申诉机制,保障大学师生的合法权益,使行政干预、市场强制和学术霸权得到有效的遏制[6]。

(四)促进先进文化、思想的有机融合

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关键是明确大學的价值取向。首先,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价值取向应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应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要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适应能力,以便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抉择。其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精神品质,并以之熏陶学生,引领社会发展。再次,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源泉是先进理念。制度是理念的外在形式,理念是制度的内在支撑。现阶段,我国大学的制度诉求背后隐含着对现代大学先进理念的诉求。先进的大学理念既能展现社会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又能展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张应强,蒋华林.关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认识[J].教育研究,2013(11):35-43.

[2]赵长林,侯爱荣.权利结构与内部治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种分析路径[J].高教学刊,2016(9):182-185.

[3]荀振芳,汪庆华.国家主义下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逻辑及审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2):37-44.

[4]王冲,金英伟.我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素质建构与培养[J].现代出版,2017(4):50-52.

[5]何玉海,王传金.现代大学制度:本质内涵、基本结构与建设路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1-48,75.

[6]王冲.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建设:问题与策略——基于内涵式发展的理论视角[J].航海教育,2017(2):50-53.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WANG Chong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s a fundamental way to transform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large quantity to a powerful country with higher education of top quality.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university dislocation, isolation, disconnection and the internal power of dispute, fragmentation, weakening and other contradiction. It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ways of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univers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nature of cultural organization, academic freedom benchmarks and funda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Key words: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re value system; path exploration

(責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研究
在大学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对构建民主党派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
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概论”课教学探讨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