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平
摘 要:没有什么事业比教育孩子更伟大,也没什么事业比做家庭教育更难。让孩子快乐,驱散孩子心头的阴云,走出爱的误区,别把分数当唯一,帮助孩子打开快乐的心灵之窗,为孩子铺就快乐成长之路,寻找协助孩子快乐实现卓越的途径。
关键词:快乐;成功;分数;潜移默化
愉悦的心态可以让人们头脑更加活跃,同样,对于孩子来说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一个快乐的童年可以促进孩子潜能的发挥,有利于活泼、开朗、信任、自信等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那么,如何让孩子真正拥有快乐呢?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取得成功!我可大胆地说:“若想孩子成功,先让他快乐成长”。必须让孩子成为具有善良品性、具有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完善能力的人,也就是说孩子必须是一个有尊严有自信很快乐的人。
让孩子快乐了,或许成绩也上来了。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快乐?
首先父母要用自己积极愉快的情绪感染孩子,父母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同龄伙伴交往,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养育,父母应该给孩子充足的游戏时间。快乐是孩子的权利,所以无论是对孩子进行早期启蒙教育,还是培养孩子的基本人格,家长朋友都要从孩子的天性出发,让快乐方式变得有趣多彩。
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快乐暗示。父母应帮助孩子养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学会从自己过去解决各类问题的成功经历中寻找经验,运用积极自我暗示的习惯。如考试前默念:“我一定能正常发挥的。”每天早晨起床以后就对自己说:“今天我感觉很好。”对增强自信心都会有较好的效果。
帮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比如根据孩子兴趣让他学习乐器、舞蹈、绘画、演讲、书法等,使孩子觉得自己拥有比别人强的一些方面,一有机会,让他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特长,这样能很有效地增强他的自信心和快乐指数。
可是如今孩子的“快乐”与“分数”无辜地搅拌在一起,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分数高就会更多地给孩子创造快乐元素。“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老掉了牙的俗语,现在却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又有了新的版本,如:“提到一分,踏倒千人。”这令多学生和家长视分数如生命、如神明,岂不悲哉?朋友们,考试分数真有那么大的魅力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大学时成绩很一般,可后来,世界因他不再饥饿,他对人类的贡献大得几乎无法形容。
假如你孩子考了98分,会怎么样?该得到表扬吧?让孩子快乐吧?假如你孩子考了61分,会怎么样?该受到批评吧?夏明同志的漫画告诉我们,答案恰恰相反。小A第一次考了100分,得到了家长愉悦的一吻,他自己也眉开眼笑呢!不久,他考了98分,脸上印了家长一记“五爪山”的耳光。小B第一次考了55分,享受了小A同样的待遇,脸上也印上“五爪山”。不久,他又考了一次61分——比及格分高一分罢了,怎样?得到了家长欣慰的一吻。他也喜笑颜开了。考98分的挨打,考61分的得奖,看来,分数的魔力实在太大了。可是,我却要对千千万万的家长说“分数不是唯一”“别把分数神圣化”!
说来容易做来难,当你的孩子考试总是41分、52分、63分,很少有70分以上的成绩时,却要你心花怒放,喜笑颜开,想必是有困难的。可是我却要说:分数真的不能完全代表成绩、成功、成就。千万不要用分数来与快乐做交易。
周立波曾调侃道:“考试打100分的孩子,你要喜欢他,他将来可能是科学家;考试打80分的孩子,你要喜欢他,他将来可能是教授;考试打60分的孩子,你要喜欢他,他将来可能是你的同行;考试打40分的孩子,你要喜欢他,他将来可能是你的领导;考试打20分的孩子,你要喜欢他,他将来可能是大款。”我们只要放眼看现实,就会发现,这段话调侃中有庄重,玩笑里现真理。
“分数有顶点,学问无止境。”中小学生的可塑性是巨大的。季羡林大师晚年曾说:“一个人的小学成绩与他日后是否成才,没有必然联系。”我斗胆借名人之势,狗尾续貂:一个县里的第1名和第100名,一个省里的第1名和第1000名,一个国家的第1名和第10000名,将来谁会有更大的作为,很难说。写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的张继,写文言小说经典《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写技术专著《天工开物》的宋应星,考试分数都不高,但后来他们都成了多少考试高分者钦佩的楷模。分数和学问至少是不能完全画等号的。学生,或者是学生家长,一定不要被“分数”这块浮云遮住了“望眼”,一定要身居高层,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看待分数。
近段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几位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几乎全神贯注、千方百计、寝食难安,当孩子的成绩出现波动时,家长崩溃了,以泪洗面、唠叨埋怨,急找各类补习班,把孩子折腾得两眼无神,于是孩子患上了青春期综合征、考试焦虑症,可是孩子只要与同龄的玩伴在一起就快乐得像脱缰的野马。家長用分数这致命的缰绳把孩子的童年拽入了痛苦的深渊。
亲爱的家长同志们,请不要以善良的心愿做恶劣的事情,在对待分数问题上,一定要理智、辩证。以免适得其反,在人生成才的道路上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有人问姚明,你读大学能考多少分,姚明机智地回答:“分数并不能代表一切。”中学特级教师高万祥认为:“中国教育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落后。”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很多学生的父母、祖父母自己不懂教育学,他们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的,只有家长的成长,才有学生的成长。中国女教师尹建莉鸿篇巨制地阐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国家长成长成熟之日,就是中国教育教学成功之日,我们拭目以待这一天的真正到来!
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比起学校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更为久远。西方有一句名言:“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手里,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人类的未来。”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抓好孩子开始阶段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等于开启了孩子幸福和成功的大门,让孩子长大以后具备开创幸福和成功生活的能力和素质,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为了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不仅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更要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在头脑中消化。
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快乐成长,让孩子个性正常发展!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充满着温情和爱意,彼此尊重、理解和信任对方,家庭关系亲切和谐,生活快乐温馨;父母通情达理,子女活泼可爱,长辈们民主而不专制,晚辈们不放纵,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感到幸福、温暖和愉快。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孩子自然会学到很多,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希望普天下的父母不要把“分数”当唯一,应把孩子的快乐成长当第一。
参考文献:
[1]郭瑞立.亲子沟通的技巧[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尹建莉,洪兰.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3]魏书生.好父母好家教[M].漓江出版社,2005.
[4]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一生[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