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梅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教育工作理念的贯彻和落实,在对小学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时一定要讲究方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作为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应当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为他们的人生指引方向。
一、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呈现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且随年龄增加而加重。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独生子女比例增加,父母过度溺爱;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影响,各种不良信息易被获取;教育体制弊端,小学生负担较重,易产生厌学、消极、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二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赖课外专门的课程,不能有效利用现有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课程受时间限制效果也不显著。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优秀性格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具体表现为: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增强调控情绪、适应环境的能力,能积极面对各种问题,能应对挫折,形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境,健康成长。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1.建起家校直通的桥梁
建起家校直通的桥梁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为此,我们嘉峪关市五一路小学与移动和联通公司建立了网络平台——“家校通中国移动、联通校讯通”。班主任可以不定时地与家长联系,介绍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纪律、周末作业、思想变化等情况,家长也可以及时和班主任联系,介绍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一行动,为老师和家长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沟通桥梁,实现了家校全方位、多层次的交互沟通,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勇气和信心,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小学生认知水平低,依靠课堂教学时间采用成人化的教育手段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是不可能的。第二课堂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正是小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我们要本着“课外求发展”的原则来开辟第二课堂,将抽象而枯燥的心理健康知识巧妙地寓于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之中,寓教于乐,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中去感受,自觉地用于指导行为实践,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心理。
4.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人生观、价值观也都正处形成时期,所以,小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正确引导和影响,要通过健康的心理教育来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无论是关于生活中的还是学习中的,也无论是困难、挫折还是成功、喜悦,教师都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开导,让学生懂得要从困难和挫折中吸取教训、再接再厉,要从成功和喜悦中总结经验,戒骄戒躁,从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5.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動,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校的特色为特征,这种环境是人文化和自然化的有机结合。健康的心理教育模式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要进入教学的主渠道——课堂,为学生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心理气氛。另一方面,班主任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与家庭、社会联手,为学生营造一个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系统、大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毕竟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源于家庭和社会,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挚的爱,才能更好地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积极主动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仝云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条途径[J].甘肃教育,2011(10).
[2]李德贤.小议小学生心理辅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