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芬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音乐工作者领会到识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更多老师会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氛围,而忽略了识谱教学这一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如何使枯燥的识谱富有情趣?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乐谱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这样才能打开音乐之门。
关键词:识谱;兴趣;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谱教学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并规定了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识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在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的话,其结果却是学生顿时被这一系列枯燥的识谱练习消磨了学习兴趣,从而使整个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也许只有学过乐器的学生会认,多半学生由于不识谱,就出现见谱生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信心,音乐情感美的熏陶也就无从谈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难道识谱对于小学生来说真的有那么难吗?如何使学生的识谱学习像唱歌、游戏和律动一样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识谱教学更为有效呢?我们应该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识谱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符合中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不把识谱与视唱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要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
一、明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目标
认识我们所教的对象是小学生,是非专业的学生。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优秀的音乐家,而是进行普及性的音乐教育,努力把现今的学生培养成以后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弄清教育目的之后,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树立他们对学好音乐的自信心,并引导他们逐步进入学习识谱的音乐殿堂。
二、营造快乐氛围,激发学生识谱的兴趣
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灌输,把识谱知识硬塞给学生,肯定达不到好的效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一旦离开了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就达不到最终的教育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通过营造快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地认识乐谱。
1.运用童话情境认识音符
利用学生喜爱童话故事的特点,老师自编童话故事,让学生在童话中认识音符,既调动学生的认谱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比如,三年级教唱音名3(mi)、7(xi)时,我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情境:在一座漂亮的楼房前面的草地上,传来了一阵优美的歌声,是谁在唱呀?哦,原来是小鸡和小猫在唱歌呢!小鸡说:“猫哥哥,你咪咪叫的声音真亮!”出示3(mi)“噢!不,你的叽叽叫的声音才好听呢!”小猫谦虚地说,出示7(xi)。在讲音高时,我就告诉学生,小猫住在3楼,小鸡住在7楼,它们可是要好的邻居哦!
2.采用游戏情境听辨音符
快乐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不管是哪个孩子,都抵抗不住玩的诱惑。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孩子们的这个心理特点,采用游戏法,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一步熟悉音名、掌握音高。
摘梨:每一节课利用前五分钟做“摘梨”游戏。首先制作一颗“梨树”,将音符或一小段乐谱写在色彩鲜艳的“梨”上,把这些“梨”挂在“梨树”上,游戏开始后,老师用钢琴弹奏其中一个,学生听出是哪个音或乐段,就可以把“梨”从树上摘下来并能得到这个可爱的梨。
3.采用游戏情境掌握节奏
节奏是音乐要素的其中一点,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它是识谱教学的学习重点。对于不同的节奏,如何才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它呢?在课堂中,同样可以运用游戏法诱发学生对学习节奏的兴趣。
石头城旅游:老师制作几块“石头”,在“石头”上写节奏贴在黑板上。老师指向哪一块“石头”,学生就唱出或打出这块“石头”上的节奏。然后是同桌合作,一人做导游指点,一人唱或打,然后互换。
三、优化识谱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1.歌曲替换法教学
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听音响演唱或老师范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跟唱歌曲,再让学生把歌词换成唱名。这样学生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曲谱,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的音高,也为学生学习乐谱建立了自信心。
比如,学唱《哦,苏珊娜》,经过听录音范唱,初次感受歌曲情绪,学生就已基本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他们也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有强烈的学唱歌词的愿望,甚至有部分学生情不自禁地哼了起来。于是,我趁机让学生跟琴唱词。学生只唱了一遍就学会了,我觉得他们已经掌握了歌词的旋律,之后,告诉同学们把歌词换成唱名。这样,老师唱一句歌词,学生唱一句歌谱,一遍下来,学生就能轻松地连起来唱谱了。
2.排除难点教学
在教歌谱的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难点,如:三连音、切分音、延音线等,学生不容易迅速掌握。我会把這些难点单独拎出来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再进行全曲识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简化识谱教学
部分歌曲中的乐句是以类似的节奏或旋律反复进行的,我们可以以乐句或乐段为单位进行视唱练习,或者通过分句、分段的方式,找出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理性的分析再进行视唱练习。这样就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既学会了歌曲,也了解了歌曲中的结构特点。
四、借用竖笛教学,推进识谱能力
学生对学习乐器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器乐的操作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器乐的选择上我选用了竖笛,因为这种乐器一方面方便携带,另一方面易于掌握。新课标指出: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把竖笛带入音乐课堂,通过竖笛演奏学习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竖笛有固定的音高,学生能正确地吹出乐谱中的各种音符,只要通过反复地听音训练,学生可以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感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比如《晚风》是一首二声部歌曲,在合唱过程中,学生的音准问题成了教学中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树立识谱的信心,学生手中的竖笛帮了我们大忙。在练吹时,我让学生一半吹奏,一半唱谱,帮助学生掌握音准,教师还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指导。在两个声部都唱熟之后,还可以一半吹奏,一半唱谱,再次训练学生的音高概念。最后再合唱就轻松多了。
通过竖笛学习与演奏的实践,可以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促进知识的迁移,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对曲谱的认识,提高学生识读乐谱的能力。实际教学表明,凡学习器乐演奏的学生,他们的识谱和演奏能力远远胜过未学习器乐演奏的学生。乐器引进课堂是培养学生音准的最佳选择。
五、测试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强化识谱能力
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每周有两堂,如果要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光靠每周的两堂音乐课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荣誉感很强,很乐于参加测试,能提高学生学习识谱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把识谱渗透进期末测试中,从一开学就向学生说明,这样不仅让学生重视平时的唱谱练习,同时也使其得到了应有的肯定。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