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

2017-08-12 06:20史忠璇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电影女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史忠璇

【摘 要】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历史传统的改变以及价值观的产生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中女性主义的诞生无疑是女性形象塑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试图将电影中所表现的女性主义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借鉴女性主义理论的积极内涵,以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电影;女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一、女性主义的来源及概念

法国著名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说过:“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波伏娃的这一论断意在指出女性群体是在人类社会某种强大的或无法抗拒的社会意志下的规范、强制、塑造而成,其社会地位、气质特征、思维方式等不是生来就如此的。正是波伏娃看到了女性在人类社会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并在人类女性观念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详尽地考察后决定为女性的“重生”而战斗,女性不是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产物,而是具有独立个性、自由发展的人。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在19世纪创造了女性主义一词,他设想有一种不是基于竞争与利益,而是从那个相关和交往的角度出发来改变社会并为社会所改造的“新式妇女”。女性主义(Feminism)又译为“女权主义”,后来在20世纪西方社会具有悠久历史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致力于女性事业,旨在实现男女平等、女性解放。关于女性主义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所以迄今学术界并没有对女性主义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学界研究者认为女性主义的内涵十分广泛,并且极具包容性。有学者认为,“它是泛指一切反对性别主义反对父权制、追求自由平等和解放的理论”。对“女性主义”《美国学术百科全书》是这样给予解释的:女性主义意味着主张妇女具有一切公民权,这就包括与男性一样的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社会中的享有平等的地位的权利。《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把女性主义界定为“女性主义是西方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流行的妇女运动理论和基本妇女观。”

女性主义运动基于实践层面为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女性主义试图从社会地位、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消除一切两性间的不平等现象,以一种全新、独特的视角,为女性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也为当前的学术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倡导人际间平等合作,两性间和谐发展。女性主义理论中关于性别平等、身份认同等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是相契合的。因此把女性主义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加以探讨和研究将成为当前有重要意义的课题之一。

二、电影中代表女性主义的形象解析

(一)女权潮流:独立坚强的新时代女性

20世纪60年代西方爆发反主流文化运动,以迅猛姿态席卷了美利坚和欧洲,至今仍给美国留下深深的疮痍。但这场运动却为女性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女权运动的兴起强调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赞扬具有独立个性和思想的女性。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蒂凡尼的早餐》已经初露端倪,尽管影片仍然存留着男权社会中女明星制的影子,但是要表达的内涵已经深入到了女性独立自主,不依附于男性的观念。随后,女性在电影中摒弃了金发碧眼的花瓶形象,还出现了一系列表现女性力量的电影,比如《邦妮與克莱德》,完全将女性的果敢、渴望浪漫冒险性的刺激生活表现到了极致。

中国电影《秋菊打官司》、《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张艺谋的一系列电影就是反映女性反抗传统社会压迫,展现独立人格的佳作。在《秋菊打官司》中,巩俐饰演的女主角秋菊为了“要个说法”,向男权社会发起了挑战,坚忍不拔的人格塑造鲜明而强烈。作为一个女人,她的社会价值已经被认同,她的人格精神也得到了尊重。女性的人格尊严和社会价值在其余两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中国该类题材的电影,以张艺谋为代表,擅长运用突出的东方影像风格和浓烈的色彩,给人以视觉冲击。表达女性生活在传统的环境中,处于习惯势力的包围下,感到压抑与苦闷而反抗的主题。

(二)破茧求生:反映女性精神压抑

随着女性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电影作品的主体由新时代女性转向了特殊对象。反映社会问题的女性电影被广泛制作,这一时期的女性电影开始关注女性内心的需求和精神层次的问题,突破了贤妻良母的设定,开始出现反叛形象。传统观念是只要家庭和睦,是贤妻良母,她在家庭生活中必定能感受到幸福。这一时期电影人意识到事实往往与传统观念所希望的相反,很多女性无法在家庭生活中感受到幸福。

无论中方还是西方,女性产生婚外恋情,是电影用来表达女性内心挣扎和对现实不满的有力题材。在电影《廊桥遗梦》中,女主角意识到自己对浪漫的渴求,而后又回归作一个贤妻良母。从渴求浪漫到回归责任,传统美国社会的基督保守文化发挥了作用,源于基督教基础上完善的教育,培养了女性独立品格,和负责的人生观。在这里,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片宣扬的观念是文明缔造责任,文明带来理性。另一方面,生长在60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期间的破碎生活中的人们开始回归保守、回归家庭,对电影的价值观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三)以小见大:反映社会问题的女性主角

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多,女性为主角的电影作为复杂的社会角色,情感丰富,饱受压迫,于是成为了表述的代表。或是表现压抑主题,或是反映腐败、官僚不正之风,又或是表达底层群众的不满。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变化和视角,得以表现深刻、敏感的政治主题。

《V字仇杀队》以女主角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民主、对人民洗脑、改造独裁政府的故事。故事假定在一次世纪瘟疫危机后,极端政党通过阴谋赢得选举,英国沦为类似法西斯一样的国家,人民生活在没有政治和人身自由的境况下。一个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的神秘人物、一位试图创造社会政治变迁,同时暗自推动激烈私人复仇的自由斗士“V”,试图唤醒人们的反抗意识,让人民觉醒过来,并把英国从独裁者的魔掌下解救出来的故事。所要表达的自由、民主思想也是通过女主角在接触盖伊福克斯的过程中一步步细腻地体现出来。

女性主义以独特的视角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内涵。

三、电影中的女性主义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

女性主义所倡导的人性化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代要求有共同之处,因此在教育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为受教者营造良好的性别发展环境、转变教育对象的性别偏见、最终促进教育个体的全面发展,以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 营造良好的性别发展环境

性别偏见和歧视观念在现代大众传媒的催化下依然存在,流行文化在社会化进程中容易误导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定位,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难以客观地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衡量两性(尤其是女性)的价值。文化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隐性载体,对大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引导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载体引入女性主义理论,试图建立一个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两性间平等和谐、尊重人个性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社会环境方面。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对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进行适时适地的宣传。例如,制作体现性别平等的宣传片,有针对性地对社会群体进行两性平等教育的引领。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论坛、社区,实时关注动态,并适时引入女性主义观点供大家讨论,正确的观念积极弘扬,错误的观念及时帮助纠正。其次,学校环境方面。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宣传性别平等意识,将女性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如开展网络公开课程,将女性主义通过课程中的专家讲座、主旨演讲等内容传递给大学生,促使个体性别意识的觉醒,引导两性和谐发展。除了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也很重要,并且有责任担负起传播正确性别文化工作的重担。为进一步巩固学校对大学生的性别教育,搭建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结合的沟通桥梁,可以通过开通家长热线、组建家长微信群或建立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等方式,与家长零距离交流,协助促进大学生性别观良性发展。

(二)转变教育内容中的性别偏见

虽然国家和社会一直倡导男女平等的观念,但基于男权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还是对传统的两性模式选择默认。在早期社会的电影中受男权思想的影响,女性角色的塑造始终是处于被观看的地位,并且依附于男性,诸多隐形权力归男性独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这种传统性别主导力量的影响保持警惕,因为女性主义的诞生就是为女性在阶级、种族、文化等方面取得公平对待,并始终关注女性个体的成长过程。

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可能会出现性别的差异。所以,不管是教育课程知识的结构内容还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都需要改变对女性的性别偏见和地位状态。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施教者需要围绕当前的社会实际,在尊重两性生理差别的基础上,探寻有针对性关注两性平等的教育内容。在世界观教育中,有些高校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引导受教者选择符合自身个性要求的发展道路,并且在选择过程中帮助受教者克服传统性别角色的定位。因为两性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和谐人格的塑造,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在人生观教育中,引导受教者在涉及交友观、家庭观、婚恋观等方面保持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并不断更新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性别意识,能够培养责任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在价值观教育中,真正使两性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再有性别偏见,引导受教者(尤其是女性)对维护自身利益等相关知识主动地、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和运用,以确保国家或社会的发展成果能够被两性平等地分享。

(三)促进教育个体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些)人按照一定的期望,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另一个(些)人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思想观念、现实行为、行为倾向施加影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总结是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女性主义主张,人在符合自身气质特征的基础上,应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由、全面地发展。女性和男性一样,在气质、能力等方面对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根据时代发展及大学生成长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者的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表层,应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并敢于合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虽有教人,但重在育人。因此在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帮助受教者精神层面的提升,使他们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受教者过度置于教育客体的地位,忽视了受教者的个性发展,没有充分调动受教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施教者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以受教者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为施教者提供自由、充实、全面的发展空间。如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完成教学所必需的公共课程之外,还会举办思想政治风采大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红歌赛等,又或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教育形式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更是在受教者的文化素质、道德素养、人格塑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受教者成长成才。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培养千篇一律的人,不是将人的形象规定在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塑造符合自身特征、寻找属于自身气质的丰富多彩的和谐个体。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鄭必俊,陶洁主编.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电影女性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