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与时代

2017-08-12 06:23边辑
商界·时尚 2017年7期
关键词:艺伎江户浮世绘

边辑

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主要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带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在日本的文化史上,画家们通过浮世绘表现大时代下人们生活的细节与改变。不同时期的浮世绘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让我们跟着浮世绘画家喜多川歌麿的人生脚步,感受浮世绘这一前瞻性收藏投资的历史文化。

浮世绘这种描述日本市井生活的特殊艺术作品,在19世纪流入欧洲,起先是作为商品的包装纸出现的。后来欧洲人发现这种被“抛弃”的彩色包纸装竟然有着如此丰富的表现力和内涵,无论绘画和配色形式,还是风景、春画、人物生活等独特内容,都表现出一个前所未见、令人好奇的东方世界。

欧洲画家们首先被这些艺术品所吸引,梵高、莫奈、高更等一些绘画史上的名人都曾大量学习、临摹、研究浮世绘的艺术。葛饰北斋、喜多川歌麿……这些浮世绘大师的名字也传入欧洲。一度,追捧和收藏浮世绘成为欧洲富豪和艺术家们的风尚。

沧海桑田,随着日本江户时代的结束,浮世绘在日本也逐步走向没落,直到当代,日本创作浮世绘的艺术家也是凤毛麟角。物以稀为贵,浮世绘繁盛期的作品在二战结束后又一次成为收藏的热点。

在中國,由于日本曾经的侵略和移民,战后在中国留下了大量的日本艺术作品。但由于中日曾经战争等原因,导致日本艺术作品一度被忽视,价格不高。

一些浮世绘艺术家的画作出现在一些小型拍卖会上,也难以拍出高价。从收藏角度来看,文化艺术无国界,浮世绘高超的艺术水准、特殊的历史时代和稀缺性将会使其被更多收藏者所追逐。在中国关注并了解、收藏这种艺术作品是一种比较前瞻性的投资。

浮世绘大家

喜多川歌麿的成长

1806年6月20日,日本东京一个农家屋舍里,一缕阳光斜着从木屋窗口射了进来,正照在一位伏在桌案上一动不动的老者头顶上。老人似乎正在睡觉,一根毛笔落在桌案右边的地上,老人胸前还压着一张尚未全部完成的美人脸……屋中那缕阳光慢慢移动着,一直从老人的头顶照到整个身子,最后消失掉。从此之后,世上再无喜多川。

喜多川歌麿去世的时候是53岁。1812年,他去世后的第6年,他的作品出现在了巴黎。在随后的日子里,他的名字如日中天。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是江户时代的日本梦。

1753年,喜多川歌麿出生在江户(东京)的一户农家。这时正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1633年,当德川幕府发现西方的天主教势力随同葡萄牙商船登陆日本后,毅然颁布了“锁国令”,除与大清以及周边的朝鲜、琉球及欧洲的荷兰外,禁止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在这12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本土很少发生战争。长治久安,使得日本各个阶级都发生了变化,武士无所事事,除了舞刀弄剑保持武士本色外,开始替一些贵族管理财产,一部分转而追求艺术成为各种风雅事物的专家。商人们虽然获得了大量的钱财,但由于传统的阶级地位低下,政治上无法有突破,于是转而追求行乐。江户的吉原区在这个时期由于幕府的推动,成为了游乐的场所。

这就是喜多川歌麿出生的年代,也是日本江户时期经济发展相对良好、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喜多川歌麿的一生都离不开一个词:美人。而这些美人大多数就是生活在吉原的歌舞伎和艺伎。

喜多川歌麿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学画的目的是否更多地是为了生存,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和许多天才画家一样,他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绘画的潜质。他的老师是著名的狩野派绘师鸟山石燕(江户时期浮世绘界最有影响力,起主导作用的画家)。鸟山石燕曾说歌麿四五岁时就已经对自然哪怕是一些小昆虫进行细致的观察,也因此在1788年为歌麿《画本虫撰》题跋,赞扬他的画“以写心之笔为骨法之画为其画法,今门人歌麿写草虫之神气,为心画也”。

青年时代的喜多川歌麿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茑屋重三郎——江户第一流出版商。当时的很多浮世绘画家都以能让茑屋重三郎出版作品为荣,而茑屋重三郎也为这些画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财务上的保证,使得喜多川歌麿可以尽情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20岁时,他所画的书籍封面的落款还是“北川丰章”,29岁才从改为歌麿。

1788年,鸟山石燕去世,这令35岁的喜多川歌麿非常伤心,然而另一方面,喜多川歌麿也开始脱离传统的浮世绘画法,进行自己全新的尝试。

1790年,德川幕府颁布书籍出版取缔令布告,下令取消有伤社会风化的出版物,茑屋重三郎也受到财产减半的处罚。随后幕府对于浮世绘版画实施各种禁令,特别是颜色限制(锦绘中仅以单调的墨、紫、深灰为主)造成了歌麿创作美人画的难度加大,他开始创作以写生风景、鸟类为主题的狂歌画本。

美人浮世绘的回归

1792年~1793年,随着松平定信“宽政改革”政策的失败,幕府极为严格的种种限制开始松动,大众娱乐又一次占据了历史的舞台。当时的城市文化中,艺伎、歌舞伎等被人们以近似“女神”般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也多以男女爱恋、名伎为爱献身等为主流。

一直以来,歌麿喜欢流连于市井生活之中,可能与他的出身环境以及强烈的同情心有关,他对处于社会底层的歌舞伎、大坂贫伎充满同情。于是,他将吉原的青楼女华贵的服饰和理想的妇女容貌相结合,利用独创的“大首绘”技法(也就是有脸部特写的半身胸像)一举成功创作出风靡一时的“歌麿美人”。

他的画抛弃了传统浮世绘中极具挑逗性的色情元素,而是更多地探究“美人”的内心,一幅名为《江户宽政年间三美人》的作品展现了这一点——中间是富本丰雏,右为阿北,左为阿久;丰雏是花街吉原艺伎,阿北与阿久是浅草观音堂随身门下茶室的姑娘。

一篇艺术评论中说:“喜多川歌麿1793年发表的《歌撰恋之部》系列是浮世绘美人画的划时代之作。人物半身像在布局上被极度扩大,头像占据画面绝大部分空间。通过表情与动态的极细微差别表现不同女性的恋爱感觉,将大首绘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喜多川歌麿以袒露的细嫩肌肤,极力表现肉体的柔软弹性和人物的细腻情感,色彩结构极为简练,省略了间色繁复的线条与背景,以单纯平坦的套色手法渲染理想美人的表情、姿态与时代感。在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和色彩间将理想化的性感女性形象表现得尽善尽美。”1792年至1793年左右,喜多川歌麿先后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妇人相学十体》系列和《妇女人相十品》系列。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成了歌麿人生的预言。歌麿成为名噪一时的浮世绘大家,然而,1804年一场意外的灾难从天而降。1804年他绘制了取材于16世纪的历史风俗画《太阁洛东五妻游观》,被认为是对德川家祖先的批判,对现实的诽谤,因而受到入牢3日,手锁50日的惩罚。

出狱后的歌麿依旧坚持着创作,而两年之后在创作《美人一代五十三次》时,还未完成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歌麿葬于浅草菊屋桥专光寺,大正年间此寺曾被烧毁。

19世纪,浮世绘开始风靡世界,作家龚古尔说:“我羡慕日本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每一件事物都是非常清晰的,他们的作品如同呼吸一样单纯……”

然而歌麿心中的浮世绘到底是怎么样的?《江户艺术论》中的一段话兴许能有所诠释:“呜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卖身的游女的姿态使我涕,凭依竹窗茫然看着流水的艺伎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着流水的艺伎的姿态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中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

时间穿越到今天。据法新社报道,2016年法国巴黎举行的一个拍卖会上,喜多川歌麿的一幅作品拍出74.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55万元)的高价。主办者介绍说,这是日本版画史上最高的拍卖价。

猜你喜欢
艺伎江户浮世绘
疫情下艺伎文化要消失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京都艺伎
浅析艺伎苦难之美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地图所见江户日本的国境
浮世绘
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