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花在全面小康路上绽放

2017-08-12 18:16本刊编辑部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海西州海西全州

本刊编辑部

在叩开“十三五”大门的那一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即以先身夺人的昂扬姿态,吹响了在全省率先两年实现整体脱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号角。

这是一场扛起使命与责任负重前行的跋涉,更是一场托举民生福祉、砥砺奋进的攻坚之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海西州率先奔向“全面小康”的引航之灯和力量之源。

衣食住行彰显“民生底色”

如果说此前海西的城乡建设是在搭框架、打基础。近年来,海西州城乡建设则选择了 “精耕细作”,着力创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把为民服务意识体现在城乡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海西州累计投入36291万元,开展“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高原美丽乡村”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及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州219个村,在村容村貌整治、绿化、亮化、小型广场修建、村庄道路硬化等方面下功夫,一组组暖心画面描摹出宜居城乡的幸福画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源于这一鼓舞和鞭策,海西州在经历了持续三年的工业经济下行的严峻挑战中。去年,毅然向民生投入95.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6.2%。全方位多层次构建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落实扶贫资金10.6亿元,经过省级脱贫攻坚考核验收和第三方评估,全州8个贫困县、市、行委,119个贫困村、2580户6122名贫困人口达到“摘帽”、退出、脱贫清零条件。由此,海西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人口清零,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垫起了基石。

2016年,海西州全面完成了2个美丽城镇、11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56套,农牧区危旧改造1500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00余公里。“答卷”上的圈圈点点,筑起的是通向“全面小康”的“海西路径”。

安居乐业让海西群众“诗意的生活”

“安乐”为“乐业”搭建平台,通过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海西州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1%,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7%。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472人。随着一项项促民增收措施的落地,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720元、11539元,分别增长9.1%和9%。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次,实现劳务输入4亿多元。

思想是文明变革的先导,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海西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一起抓,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全州各级财政累计配套资金428万元用于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海西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海西州图书馆坚持全年无闭馆日,各场馆免费服务时间每周超过42个小时。

深情关爱提升“社会温度”

只有让每个人都能共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才能使经济的发展具有持久的动力,才能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有序。近年来,海西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倾注真情实感,把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深植于海西州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张覆盖城乡的基本民生保障网越编越精致,“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梦想正一个个变为现实。“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这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的日间照料中心,在德令哈市已开设5家。

学校是人才的加工厂,海西州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占地12.4公顷、总投资达1.67亿元,于去年春季正式投入使用的海西州高级中学新校园,不仅缓解了德令哈地区高中学生就学难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全州普通高中资源整合、优化和标准化学校建设进程,促进海西普通高中教育均衡發展,从根本上打破了制约全州提升教育水平的“瓶颈”。

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2012年1月启动生育保险工作之日起,就标志着五大社会保险在海西州的全面覆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如今,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弥合城乡间的一道道沟壑。“买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养得起老”,在海西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正从蓝图在瀚海戈壁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现实。

猜你喜欢
海西州海西全州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大自然,令我陶醉
以五大发展为引领开启海西新征程
建州初期天峻从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