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7-08-12 12:24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空心化服务业供给

李 辉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127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李 辉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西安 710127 )

现代服务业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这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中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指标。为了避免中国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现代服务业应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在加快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消除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壁垒、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等层面做足“外功”,弥补短板。

供给侧改革;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

现代服务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而发展,其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有别于传统服务业,其本质是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并具有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密集、高附加值、低耗能等特征。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商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中间投入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创意设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物流与供应链服务、研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可以为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消费服务,可以促进消费升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主要包括旅游、养老、教育、医疗、家政等。

2015年中国GDP达67.67万亿元,人均GDP为5.2万元,约合8 016美元。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要求中国的产业结构随之调整,向服务业倾斜,尤其是向包括医疗、旅游、教育、金融保险、法律、文化娱乐、研究与开发以及政府服务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倾斜。“十二五”期间,在党中央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规模持续增大,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新引擎,对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上升至50.5%,首次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42.4%,分别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出14%和13.2%,成为拉动社会就业总量上升的主要力量。

服务业擎起国民经济的半边天,这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中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指标。那么,随着现代服务业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是否会造成现代服务业过度发展而制造业持续衰退,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同时,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目标的供给侧改革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有何内在关系?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重点和主要任务,并以此为契机推动现代服务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空心化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多数达到“4个70%”的水平,即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 70% 左右,服务业就业人员占社会就业人口的 70% 以上,经济增长的 70%来自于服务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 70%[1]。2011—2015年,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主要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逐年增加(如表1所示),并于2015年首次超过50%。同时,第三产业也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产业(如表2所示)。李克强总理指出,到 2020 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三大产业将成为中国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中国正在逐步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的“4个70%”接轨。

表1 2011—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2015年相关数据由作者自行整理)

表2 2010—2014年中国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的分布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否会脱离制造业的发展基础,脱离实体经济,进而陷入自我扩张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和经济危机,造成“产业空心化”的恶果?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产业空心化”一般指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制造业的生产资本转移到国外,使得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下降。上述条件同时满足,才可以确定一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产业空心化”问题。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并不矛盾。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基础,脱离了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

1. 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由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告诉我们,现代服务业成为主要产业,是建立在技术快速进步和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它并没有破坏供需平衡关系[2]。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会创造新的供给和需求,可以有效避免产业空心化过程中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国内需求日益依赖国外进口等问题。

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形成,也是国民收入提高、需求结构改变的内在要求。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的提升依赖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一方面,制造业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另一方面,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必然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富余的生产要素。可以说,制造业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基础,离开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从谈起。

2.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必然结果。产业空心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挤占了制造业发展的资源和市场,进而导致制造业资本大量转移国外,国内实体经济衰退,泡沫经济盛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产业融合的必然结果,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地位降低,两者呈现“此消彼长”“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两者的关联关系不断得到增强和提升。流程设计和农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本身就是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平台融入制造业和农业中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将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转移到制造业和农业生产环节,促使其发生技术变革,推动生产效率的进步。

3. 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环节的低附加值部分转移。制造业的转移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为了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将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外企业,而把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部分留在本国,其目的是发展更具比较优势和效率优势的现代服务业。这种制造业转移,并不会导致产业空心化,反而是推动制造业质量提升和效益改善的根本保障。

尽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产业空心化”的出现,但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产业空心化”的高度警觉,防止金融和地产经济披着现代服务业的外衣,过度发展,催生泡沫经济,摧毁农业和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一方面,要严控地产和金融部门的炒作,加强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研发设计、营销、物流、品牌设计等环节的创新,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干预手段,通过刺激消费来扩大内需,从而维持就业和经济增长,短期内有效地提升了经济增长速度。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对地方“优势”产业进行过度投资,从而拉高GDP,虽然应对了短期冲击,但由于投资回报率递减,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主要集中在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的制造业领域,如煤炭、石化和钢铁行业等。政府的“父爱主义”又对过剩企业过度保护,从而出现大量的“僵尸企业”。

面对产能过剩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政府决策层在多个场合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设想。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会议、不同场合一再强调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供给经济学之源头可以追溯到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的早期研究[3],蒙代尔(1971)指出,可以通过减税刺激供给和紧缩货币预防通胀的政策,解决长期执行凯恩斯经济学导致的滞胀矛盾[4]。供给是一个经济体正常运行的基础。供给侧改革就是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通过财政改革和金融环境优化等手段,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促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中国以投资拉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制造业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国制造业内需市场空间不大,且国际市场增长速度放缓,因此,仅靠刺激国内需求无法达到消化过剩产能的目的。针对煤炭、石化和钢铁行业等制造业企业产能过剩问题,供给侧改革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目标。这五个关键词,前四个是做“减法”,第五个是做“加法”。表面上来看,供给侧改革是针对制造业的,但我们不能撇开现代服务业发展去谈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业的内需市场有限,而现代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内需提升潜力,因此,现代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生产性服务业要实现专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提升精细化水平,这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5]。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改革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1.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将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和服务等创新要素实现高度融合,使其以资本的形式进入生产过程。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处于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环节,是一种市场竞争力极强的产品,它可以极大地提升供给侧的质量,推动供给侧的创新发展[6];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有效解决“要素错配”,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制造业要素、资源和资本供给过剩与现代服务业供给不足是同时并存的,制造业产能过剩源于对现代服务业投入的相对不足。

2.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若其供给结构对需求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也会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进而导致“服务业僵尸企业”的出现,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现代服务业发展也要求不断扩大有效供给,提升供给质量,这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由于现代服务业具有资本技术密集性、准入门槛高以及体验型经济等特征,决定了现代服务业对供给质量和供给有效性的要求并不弱于制造业[7]。现代服务业对于加快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从供给侧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和效益。

3. 现代服务业是供给侧改革重要的制度载体。现代服务业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金融创新的制度安排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可以“倒逼”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推动政府制度供给质量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为生产者提供适当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正确的激励机制。而现代服务业的特点要求经济中必须存在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否则现代服务业将无法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8]。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就是一个激励问题,“把激励搞对”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重要经验,没有“把激励搞对”也是目前许多问题的症结,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我们“把激励搞对”提供了契机。

综上所述,以制造业“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目标的供给侧改革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现代服务业发展既是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又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以推动供给制度的创新。

三、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供给侧改革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将制造业的过剩产能逐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转移到现代服务业,将过剩的物质资源和金融资源配置到现代服务业,降低行业准入壁垒,打破行政垄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平均利润[9]。具体来讲,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从以下方面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 加快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非各自发展,彼此割裂,而是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要实现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就需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以制造业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现代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10]。一是要对服务业企业内部进行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促进现代服务业企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二是要鼓励现代服务业为制造业服务,以供应链为纽带,培养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供应商,直接参与制造业生产流程,降低制造业企业运营成本。

2. 消除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壁垒。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发展。一方面,现代服务业要向民间资本开放,政府可以采用负面清单的管理办法,限定不能进入的某些现代服务业行业和领域,除此之外的其他现代服务业都可以降低准入壁垒,有条件放宽进入,减少行政干预,建立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制度,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充分竞争;另一方面,鼓励外资进入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域[11],仿效中国制造业在开放过程中利用外资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旧例,吸引外资对中国现代服务业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

3. 完善财税和金融体制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和完善财税和金融体制,采取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投融资市场机制,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现代服务业自身产业特征决定了其与制造业不同,它属于“轻资产”行业[2],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少,因此可以所得税前扣除的折旧费用也较少,在相同所得税税率下,相对而言,现代服务业比制造业的税赋要高;另一方面,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解决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与制造业不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可抵押、可担保资产并不多,因此很难获得银行信贷,可以考虑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构建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融资平台,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

4.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受“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观念主导[12],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涌向了制造业,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而现代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一直相对滞后,医疗、研发和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的实验器材和设备都较为落后。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对交通、物流、商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投资,规范和完善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现代服务业的高效率、高质量供给,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应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科技研发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13]。要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平台的运作新模式,政府应发挥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功能,鼓励和推进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环境。

5. 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对于金融、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要推动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其进行大规模系统改造,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医疗服务、体育健身、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要推动其向精细化、便利化和优质化方向发展。

6. 发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要发挥区位和行业比较优势,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要实现区域内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效应,降低成本;二是要与周边地区开展广泛的人才和技术交流,吸引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向有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区域转移;三是在现代服务业内部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行业,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企业,将不具备比较优势以及与城市功能不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向周边地区和城市转移。

综上所述,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应紧抓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制造业“产能过剩—产能释放”提供的资源配置机会,做足利用制度变革、政策红利推动自身发展的“外功”,弥补短板;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也应该苦练“内功”,提升服务的专业化和品质化水平。双管齐下,中国现代服务业才会走出“产业空心化”的怪圈,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推动中国产业结构早日与发达国家接轨,增强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1] 刘志彪.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J].南京社会科学, 2016, (5).

[2] 黄茂兴, 李军军.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2009, (7).

[3] 白让让. “供给侧”改革与政府产业干预模式转型——基于汽车行业的若干思考[J].人文杂志, 2016,(6).

[4] Robert A. Mundell. The Dollar and the Policy Mixed: 1971[J].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1971, (85).

[5] 于泽, 章潇萌, 刘凤良.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内生动力:需求还是供给[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3).

[6] 楚明钦. 产业发展、要素投入与我国供给侧改革[J].求实, 2016,(6).

[7] 邓智团. 网络权变、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上海传统产业的创新实践[J].城市经济, 2016, 23(5).

[8] 胡鞍钢, 周绍杰, 任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1(2).

[9] 胡颖, 田新民. 供给侧改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 2016,(7).

[10] 刘畅, 涂国平. 供给侧改革与全球产业链重构[J].河南社会科学, 2016, 24(4).

[11] 俞宪忠. 中国供给侧升级转型战略:从劳动密集到知识集约[J].江海学刊, 2016, (3).

[12] 陶灿. 供给侧改革惠及现代服务业[N].中国证券报, 2016-02-29.

[13] 刘小红. 供给侧改革与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J].唯实(现代管理),2016, (7).

[责任编辑:陈淑华]

2016-10-25

陕西省面向“十三五”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陕西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研究”(2016ZDA06);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D02);陕西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4JK1705);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研究项目(陕咨字[2016]11号);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2016KRM138)

李辉(1982—),男,内蒙古包头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从事财务理论、R&D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司治理研究。

F121

A

1007-4937(2017)02-0054-05

猜你喜欢
空心化服务业供给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