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夏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禅衣茶服设计问题研究
张青夏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为了推进禅衣茶服更好地发展,在辩证分析禅衣茶服定义和禅茶一味的历史文化性的基础上,剖析了禅衣茶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款式变化缓慢且面料单一,二是图案色彩不和谐,三是不精通禅茶文化而带来改良的盲目性,四是设计相对孤立,不了解目标受众群。因此,必须对禅衣茶服的设计进行改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对象的年龄、性别、个人喜好以及穿着的场合进行考量,在风格、色彩、面料辅料、装饰手法上提出改良方案。
禅;茶;服饰;设计;问题;改良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学热”的持续影响,各行各业都重视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现。例如在学术研究、学校教育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方面,人们更多的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去寻求和拓展发展空间。传统服饰的创意和设计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式服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了国人的情怀。尤其是近些年中式设计元素在世界服装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掀起了一股“中国风”。但目前对传统服饰的研究还较少关注禅衣茶服,主要体现在对此类服装的发展演变、图案纹样和服装款式上。[1-5]本文主要就禅衣茶服的设计问题和改良方法进行探讨。
禅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关于禅的行为记载。其实际指的就是佛教修习中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方式,更是一门精深的思维科学。它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中所表达的: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以达到“梵”的境界。[6]它虽然是一个相对比较古来的说法,但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积极的作用,充满了智慧与活力。
茶是一种植物,一种饮品。茶文化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相传开启于神农尝百草时期,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茶文化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可以使人脱俗进雅。
“晋代茶与禅早已结缘;唐代僧人饮茶修禅之风兴盛;宋代茶禅之风走向通俗化。中国的茶禅一体化,是以茶参禅,以茶悟禅的一种人文境界和艺术境界。”[7]
禅衣茶服就是从禅茶文化的精髓中延伸得来的服饰,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禅茶一味”,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一种独有的现象,具体指的就是用品茶来领悟禅的含义。禅茶文化有儒家主之正气,佛家主之和气,道家主之正气,茶道之雅气,这四者的完整融合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气息。中国佛教禅宗与茶结缘历史悠久且关系密切,《晋代》中提到敦煌人单开道在寺庙内修行用饮茶来提神醒脑。唐代著名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就有记载僧人法瑶年事已高,常饮茶以延年益寿。茶的功效使之迅速广泛地流传于各个寺院之中,寺院中设有茶堂,用以招待宾客和讨论佛理,慢慢的对于僧人来说茶是入静的必备之物,此之谓禅门茶道。禅茶将茶的妙用与禅境相结合,并以茶作为悟道的途径,因此广泛流传。以茶养性,以茶悟禅,成为文人们爱戴有加的一个形式,加以反映的重要内容。唐代诗人对禅茶诗化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禅茶文化概念,更是一个美学和有着高远意境的概念,并且影响着宋、元、明、清,乃至当代。
当代的禅衣茶服的穿着已经不仅仅是在茶馆和寺庙里了,更多的受到一些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所追捧。例如:居士、禅修人员以及佛学爱好者。与此对应的生产禅衣茶服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在众多的禅衣茶服品牌中生姜、生活在左、素缕等品牌,打造的就是穿着飘逸的服装,过诗意慢生活的品牌特色。
在禅衣茶服品牌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也看到了禅衣茶服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款式变化缓慢且面料单一
禅衣茶服原本的款式以唐装和旗袍类为主,能较好地表达东方男性的庄严肃穆以及女性的含蓄端庄之美。但是这一系列的款式目前已经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失去了以往的活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一类的服装只能在特定的场合穿着,且款式没有得到改良,与当下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不甚匹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这样一类的长袍,在行走和劳作时由于过长显得较为累赘。
在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款式中,面料相对单一,多采用棉麻类面料。棉麻类本身的质朴感可以与禅茶文化的氛围相融合,但不经处理的麻类面料其本身具有刺痒感且抗皱性较差的缺点,特别是重压后的褶皱不易恢复,影响美观。并且,设计禅衣茶服时,棉麻类并不是设计师唯一的选择,需要跳出这种“惯性思维”,在面料选择时还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品类。
2.图案色彩不和谐
传统服饰图案的断章取义,不但没有了解服饰所表现意义,并且设计人员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主要表现在传统元素符号被大量重复使用后,禅茶服饰的设计遇到了瓶颈。图案纹样等文化符号是形式和内涵的结合,不是简单随意地“绘形”,不能教条地传承原有符号,更不能滥用和范用文化符号,这样必将导致文化内涵的空洞性。一方面,改良时宗教寓意的纹样存在乱用的情况。如常看到有一些女士的禅衣茶服,将龙的纹样大面积的运用在服装的前、后片上,实际上这是设计师没有真正理解龙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内涵性。仅将其生硬地套在服装上,会给人一种带来呆板和画蛇添足的感觉。另一方面,图案上不具有时代性,例如:传统的禅衣茶服有很多采用蓝印花布这类的图案样式,这一类面料有其淳朴典雅的特色,曾深受欢迎。但蓝印花布保留了传统的印染技术,题材多采用植物和花鸟组合的纹样,所染颜色和图案相对单一和重复性,且带有较多的乡土色彩。
3.不精通禅茶文化而带来改良的盲目性
主要体现在一味的求新,不考虑大众对已知文化的认知和认识,不考虑人们的生活环境,不考虑人们的审美情趣,所改良的服装缺乏人文关怀。例如,有的禅衣茶服改良后用色过于鲜艳且几个颜色之间的对比度较大,这就摆脱了它“清”“素”“雅”“静”的特点,过于鲜艳的色彩会使人在情绪上产生波动,显得过于热闹浮躁。这与禅茶一味给人带来安静、淡然的感受是截然相反的。
4.设计相对孤立,不了解目标受众群
禅衣茶服的对象主要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他们喜欢 “慢生活”,品茶、品香、抚琴、打坐,在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安静的人。但是目前很多禅衣茶服的设计相对孤立,缺少市场调研的支撑,不了解受众的内心世界,与受众需求相脱节,导致其市场接受面狭窄,无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生活服装。
在禅衣茶服设计之初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对所设计服装必须明确穿着对象的年龄、性别、个人喜好以及穿着的场合等。设计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量:
风格上,因为喝茶的精神就是追求“舒服”“安静”“惬意”的过程,所设计的服装应追求风格自然质朴,简洁素雅。追求以纯素、简约、安淡幽雅的东方气质为设计根基,追求禅与茶的高度融合。
结构上,吸收汉服的宽缓、唐装的流畅、满服的精致,并与现代的服饰结构相融合,保持禅衣茶服最原始的儒雅味道,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款式应追求简洁大方,在中国传统服装款式(深衣、袍服、襦裙、旗袍)上进行改良。在袖片设计上,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多以二维平面裁剪设计为主,不强调人体曲线。肩部多采用连身袖,而这种袖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宽大和多褶,这与现代的穿衣习惯与生活习惯不符合。改良时可以采用插肩袖的样式,不但可以使袖山有足够的放松量,还减少褶裥在袖底堆积。在领子设计上,在传统领型(立领、交领右衽)的基础上,还可以更为丰富,设计成鸡心领、袒领、方领等。与此同时,将立领的高度减少,这样既可以保持立领所带给人的端庄、内敛外,也可以增加脖子的舒适度。在袖子和衣片下摆的处理上,应该增加层次感的设计,如进行前短后长或多层次的设计,凸显服装流畅层次感和温润尔雅的特征。
色彩上,根据不同人的着装需求进行分类设计,主要以一些低纯度的冷色调为主,用朦胧、质朴的色彩传达宁静与安详。
面料和辅料上,面料上要尽量采用纯天然的面料为主,以棉、麻、丝、毛为主。麻具有手感凉、易吸湿、易排汗、易抗菌的特点,但同时它具有易起皱,易刺痒的问题。这就需要对麻织物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主要采用微波脱胶的方法,不仅可以去除麻面料中所带有的木质素,并且操作简单,工艺流程短。在这一些传统面料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款式造型特点同时采用新型面料也是目前禅衣茶服设计师需要考虑的方面,天然面料中天丝、苎麻、柞绢、真丝等可以根据材料特性进行不同款式的设计。在禅衣茶服的设计上,盘扣是门襟上必不可少的辅料,用以束缚宽松的衣物。它根据形态可分为直扣和盘花扣,具体有菊花扣、葫芦扣、琵琶扣、小李扣、三圈扣、蜻蜓扣、双琵琶扣、盘香扣等。它的使用还需和服装整体风格、服装色彩、面料图案等进行搭配。在禅衣茶服设计时,除了用服装原本的面料制作盘扣外,还可以使用珍珠扣、玉石扣和木质纽扣作为辅料放置在门襟上并具有装饰作用,见图1。
图1 珍珠扣、玉石扣和木质纽扣①
装饰手法上,禅衣茶服的灵魂在于东方醇美,舒缓而静溢,所以在装饰手法上所追求的都会采用相对柔和的效果。服装上可以通过面料再造中实现,例如:褶皱、编织、绣缀、手绘、刺绣、 扎染、 蜡染等。手绘可以增加禅衣茶服的灵气,使绘画与设计巧妙结合,且具有不可复制性。手绘款式中多采用国画的技法,使用龙、凤、鸟和莲等传统装饰图案,水墨之间尽显清雅之感,这样就可以满足客户对于个性化定制的需求,见图2。褶皱可以增加服装的观赏性,让服装增强立体的效果,可以在局部设计时使用褶皱。编织可以增加面料的立体效果,让服装显得更有内涵,提升服装的价值感和气魄。绣缀可以增强服装的装饰效果,用线在面料表面进行局部缝制图案,让服装流动着东方醇美,舒缓,见图2。
图2 手绘和绣缀
配饰上,在禅衣茶服的服装本体外,配饰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对一些石、玉、木等天然材料进行设计,制作出具有点睛之笔的项链、手链、耳环等配饰,用以烘托禅意的意境,见图3。
图3 配饰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特别要在禅茶文化方面有深厚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对禅衣茶服进行改良,才能深得受众的喜爱,并不断扩大禅衣茶服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突破职业、年龄和性别的界限而被普遍接受。
综上所述,禅衣茶服不仅是礼仪和历史的结合,更是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一方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接受着现代时尚的改造。改良后的服饰不仅能让居士和茶人喜爱,更能走出禅房,走出茶室,能走出更新的天地。
注释:
①文中所有图均引自嘉兴元谱服饰有限公司。
[1]张竞琼.从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国服装的传承静脉[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61.
[2]袁仄,胡月.世界时装大师[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40.
[3]邹加勉,苏煜,崔进山.中国传统服饰图案与配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乔南.禅宗美学与现代服装设计追求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5]余卫华.禅宗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6]黄宝生.《奥义书》译本导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5):5-10.
[7]李君.唐宋天台诗歌中的茶禅[J].农业考古,2014(2):229-232.
On the Design of the Zen and Tea Garments
ZHANG Qingxia
(Jiax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axing314001,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Zen and Tea gar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sign of the Zen and Teagarments, based on the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definition of the Zen and Tea garments and historical culture of“the common taste in tea-drinking and Zen”. The problems are, first, the slowly changed style and single fabric material, second, the inharmonious color coordination, third, the blindness in the modification due to unfamiliarity with the Zen and Tea Culture, fourth,the relatively isolated design due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target audience.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design of the Zen and Tea garments on thebasis of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ccording to the age, sex, personal preference and occasion so as to finally propose an improvement plan from such aspectsasstyle, color, fabric, accessories and decorative techniques.
Zen; tea;garments; design; problem; improvement
TS941.2
A
1008-8318(2017)03-0095-05
2017-05-06
张青夏(1988-),女,浙江嘉兴人,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