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立 兴 刘 海 飞 于 晓 雷
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
——2016年党建研究动态述评
戴 立 兴 刘 海 飞 于 晓 雷
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作出重要指示时,提出了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要求,党建研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16年,党建研究的动态和主要成果主要表现在:学术热点集中;学术成果丰硕;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较多;课题研究组织安排有序。党建研究的热点主要有:关于习近平党建思想研究;关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问题的研究;关于“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研究;关于党内监督问题研究;关于领导核心重要性的研究;关于党内民主问题研究。2016年,党建研究在取得丰收成果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党建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整合党建研究的力量;加强党建学科建设;增加党建研究的科学性;促进党建研究对现实的应用。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 研究动态 述评
2016年,随同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建研究也如火如荼,呈现十分繁荣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所作的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入研究党建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与此同时,2016年中办发31号文提出,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把党建学科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使党建正式成为一个专业。由此,党建研究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鉴于党建研究所处新的形势,有必要对其2016年研究动态进行一个述评。
(一)学术热点集中。其一,对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及“习近平党建思想”,论文数量均比去年有较大的增长,表明“全面从严治党”已经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包括学界所重视和关注。同时从学界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习近平党建思想体系的构建也越来越成熟。其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促进了学界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关注。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关键词“党内政治生活”显示,2016年有各类文章712篇,2015年是73篇,较去年同期增长了将近8.75倍。其三,对党建现实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围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的实践要求,2016年对于党建现实问题的研究也非常的突出。比如加强对国企党的领导、互联网+党建的探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等,均是研究热点,论文数量较多。此外,服务型党组织、党领导经济建设能力、社会组织党建、民主集中制的实施、反腐败的治本之策等问题也是2016年度学界关注较多的问题。
此外,2016年对于党建其它方面的研究也较多,比如对于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仍然是热点。
(二)学术成果丰硕。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出版的著作也有一定的数量。主要有: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全面从严治党研究课题组:《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崔建民、陈东平:《党建蓝皮书:党的建设研究报告 N o.1(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房晓军、张子礼、胡业福:《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史论(1921-1966)》(群众出版社);杨德山:《新时期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王炳林:《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等。
编辑出版的普及读物十几种,主要有: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编著:《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机关党建重要论述(修订版)》(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局)编:《全面从严治党》(党建读物出版社),该书是解读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思想的简明读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作者权威,二是可读性强;崔耀中:《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新特点、新部署》(人民出版社),本书是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解读。
在中国知网上,以“篇名”为内容检索条件在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时间段里对论文进行全面检索,显示数据为:篇名含有“党建”的各类文章有10060篇,较去年同期的9341篇增加719篇;篇名含有“党的建设”的各类文章有880篇,较去年同期的698篇增加182篇,呈现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而篇名含有“全面从严治党”的各类文章4184篇,较去年同期增加2543篇,增长近1.55倍。
(三)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较多。2016年,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十几次,比较重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论坛”、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在京召开“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研讨会、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全国党建研究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研讨会”、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办的“增强‘四个意识’与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研讨会”,等等。
(四)课题研究组织安排有序。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的课题指南中党史、党建类课题共96项,其中党建课题37项。全国党建研究会确定的重点研究课题有3项:“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研究”,“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研究”,“从严管理干部与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研究”。确定自选课题共80项。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2016年共确定6个重点调研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研究;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成就与经验研究;滇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研究;中国特色党建智库建设研究;以五大发展理念谋划推动组织工作问题研究;换届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问题研究。
关于习近平党建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思想起源。齐卫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新形势的概括,是一个崭新判断。①参见齐卫平:《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新判断: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理论学刊》,2016年第5期。韩强认为,习近平党建思想承接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肥沃土壤,反映了当代政党政治文明的发展取向,认真探究其深厚的理论、历史和时代渊源,对于切实学习理解并积极贯彻具有重大意义。②参见韩强:《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理论和文化渊源研究》,《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4期。黄亦君认为,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基于新常态下世情、国情、党情等的深刻变化,与马克思、列宁的党建思想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主要领导人的党建思想一脉相承。③参见黄亦君:《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观照》,《学习论坛》,2016年第4期。
关于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内容。2016年出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第七部分以正标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副标题“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进行概括,具体分为9大块: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④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这是中央关于习近平党建思想的一次阐述。在全国党建研究会召开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研讨会”上,与会同志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的丰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等。⑤《全国党建研究会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研讨会”》,《中国组织人事报》2016年7月21日。
关于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特点和特征。邓纯东认为,习近平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特点: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工作;强调要以解决党内突出问题为导向,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显著成效取信于民;强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同时又要勇于改革创新;强调自律和他律的结合,并将其成熟做法上升到制度层面。①参见邓纯东:《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红旗文稿》,2016年第8期。郭亚丁认为,习近平党建思想有以下特点: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制度治党的思路明确清晰;加强党的建设的全面性突出;加大管党治党的从严力度;党建思路的传承性明显;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形式与内容表现出了务实风格。②参见郭亚丁:《习近平党建思想的鲜明特点》,《浙江日报》2016年1月13日。蔡朝晖、张多来则认为,习近平党建思想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③参见蔡朝晖、张多来:《论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基本特征》,《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对于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研究态势,学者们也进行了探讨。许多人认为要构建“大党建”的视野,比如李君如认为,研究习近平党建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他把“治党”放在“治国”的大逻辑之中,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研究习近平党建思想。④参见李君如:《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研究习近平党建思想》,《组织人事报》2016年9月8日。赵秀华指出,习近平管党治党思想的研究尚有空间,要着眼于习近平党建思想的“实践品格”,构建“大党建”视野,还要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央党史研究室穆兆勇认为,党的一大纲领对党员条件、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作了规定,确定采用委员会制度,要求党员接受党的纲领和政策,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忠实于党。这表明,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自己的本质要求,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了根本区别。⑤参见穆兆勇:《党章与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回顾》,《紫光阁》,2016年第11期。崔建周认为,延安时期是中共党内政治生活走上正常化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党的建设的思想、理论进一步成熟,党内各项法规进一步完善,党内政治生活逐步摆脱了错误倾向的影响。⑥参见崔建周:《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经验与启迪》,《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4期。沈传亮则认为,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为保证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完成中心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⑦参见沈传亮:《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学习时报》2016年8月18日。
学者们普遍认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王庭大认为,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纯净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有了严肃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就有了坚实的基础。⑧参见王庭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前线》,2016年第10期。戴焰军认为,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我们党内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党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入手。⑨参见戴焰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年第11期。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颁布,学者们认为,这是新形势下的党内政治生活指南。《共产党员》杂志由单洁主持的对《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解读中认为,《准则》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方向、目标、原则、任务、举措,对党的组织生活提出新要求。⑩《新形势下的党内政治生活指南〈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解读》,《共产党员》(河北),2016年第31期。李斌雄则认为,制定和修订两部党内法规,开创了在党内法规轨道上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新路径。制定和修订两部党内法规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①参见李斌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重大创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读》,《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11期。
对于如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党建》杂志组织了10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认为:坚定理想信念是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②参见郭倩倩、秦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现实定位与实践探索》,《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2期。
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学者们普遍认为,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辛向阳认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这‘四性’不仅反映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③参见辛向阳:《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光明日报》2016年11月9日。颜晓峰认为,只有把“四性”立起来、强起来,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严之有据、严之有规、严之有度。④参见颜晓峰:《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党建》,2016年第11期。
许多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内经常性教育的重大创新。比如高建生总结了创新的四个方面: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管党的相辅相成,以“基础在学”的前置性条件,为学习教育确定了基本的内涵要求,促进了新形势下党内经常性教育内容的新丰富;坚持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的高度吻合,以“拓展“、“延伸”的衔接性安排,为学习教育确定了科学的承转关系,形成了新形势下党内经常性教育实践的新思路;坚持思想教育与行动落实的内在统一,以“关键在做”的根本性要求,为学习教育确定了明确的主题归属,实现了新形势下党内经常性教育任务的新部署;坚持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相互促进,以“问题导向”的指向性约束,为学习教育确定了现实的衡量尺度,找到了新形势下党内经常性教育目标上的新定位。⑤参见高建生:《两学一做”是党内经常性教育的重大创新——中国共产党党内经常性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前进》,2016年第6期。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为确保“两学一做”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抓住“关键群体”的作用。比如赵建春指出:新时期,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一环,“两学一做”表现为学,重点在做。只有让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实践“两学一做”的整个过程中扮演好排头兵的角色,才能充分号召“普通多数”在整个党风建设过程中持续跟进。⑥参见赵建春:《“两学一做”中“关键少数”的四种思维》,《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年第5期。
对于“两学一做”的内涵和几个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曲青山、穆兆勇认为,需要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准确把握。其一,学是基础。把学习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武装头脑、提高认识,是我们党深化党内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鲜明特点和成功经验。其二,做是关键。合格党员,就是实干出来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中央强调,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在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促做、知行合一,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其三,融入日常。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一大发明创造。党员在组织上入党是一生一次的事情,在思想上入党则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在党一辈子就要接受思想教育一辈子。①参见曲青山、穆兆勇:《学是基础做是关键融入日常——把握好“两学一做”中的三个问题》,《紫光阁》,2016年第5期。
对于如何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学者分析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线和着力点,认为: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理应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带头增强“四种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②参见欧亚平:《深入开展带头增强“两学一做”四种意识》,《理论视野》,2016年第7期。朱继东指出: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六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一些党员党性意识淡漠,缺乏问题意识、危机意识;二是部分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意识形态能力薄弱;三是一些党员忽视个人修养,行为不端、道德失范等问题严重;四是部分党员不喜欢、不认真学习,本领恐慌问题不容回避;五是一些党员不能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看不清道路;六是部分基层党组织纪律涣散,对不合格党员不处理甚至放纵。③参见朱继东:《“两学一做”必须解决好六大问题》,《前线》,2016年第6期。
在“两学一做”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上,陈殿林、田慧萍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化了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本质定向。④参见陈殿林、田慧萍:《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红旗文稿》,2016年第9期。对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辛向阳则认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的政治条件;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举措;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深化和发展。⑤参见辛向阳:《深刻认识“两学一做”的重大政治意义》,《光明日报》2016年4月18日。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中央正式提出“习核心”概念,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
学界普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领导和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学习时报》评论员文章指出: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干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做了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在治国理政道路上开启了新征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是经过历史证明、实践检验的,是群众公认、全党认同的,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也是形势所求、水到渠成的。⑥参见《中国共产党的郑重选择——论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学习时报》2016年10月31日。《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高度的使命担当,挑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众望所归、名副其实、当之无愧。①参见《核心领导与领导核心》,《人民论坛》,2016年第33期。苏咏喜也指出:领导核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在伟大的实践斗争中逐渐形成并为全党所公认的。这次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符合党心军心民心,是形势所需、名副其实、受之无愧、水到渠成的。②参见苏咏喜:《领导核心与党的团结统一》,《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王钰鑫则指出:这是符合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的重大论断。③参见王钰鑫:《确立党的领导核心的逻辑必然》,《广西日报》2016年11月4日。
对于领导核心重要性的认识,学界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这么四个方面:(1)是继承执政党建设优良传统的需要。倪德刚指出:我们党的领导核心问题是刘少奇较早认识到的。他在党的七大召开前的1945年5月14日《论党》一文中,明确提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为中心”。中心与核心是一个意思。高度重视党的领导核心问题和讲的最深刻的是邓小平。他曾结合党史和自己亲身经历,明确做出过四个结论:一是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二是新的常委会从开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三是只要这个领导集体是团结的,坚持改革开放的,即使是平平稳稳地发展几十年,中国也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四是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④参见倪德刚:《领导核心与走向未来》,载于《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6年第6期。苏咏喜认为,在我们这样的大国搞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要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领导核心,而领导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大党,全党、党中央必须有一个核心。这一点已经被党的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所证明。⑤参见苏咏喜:《领导核心与党的团结统一》,《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2) 形成稳定的、强大的领导核心,是党的领导制度健全完善的重要标志。苏咏喜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历史上,我们逐步形成了党、党中央和党的领袖三个层次的领导核心。三个层次的领导核心之所以缺一不可,是中国国情及其决定的政治运行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⑥参见苏咏喜:《领导核心与党的团结统一》,《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曾峻也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中国的各项工作就缺乏主心骨,就会陷入一盘散沙局面,很难整合多方力量,进而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没有党中央这个核心,由数百万个党组织、数千万党员组成的政党,就缺乏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和统一的步调,从而削弱党的向心力、战斗力。⑦参见曾峻:《没有坚强领导核心,难免进退失据》,《解放日报》2016年11月1日。(3)这是在新的伟大斗争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曾峻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进入到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各种发展陷阱、疑难杂症、两难命题摆在我们面前。复兴路上,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就会进退失据、贻误战机,甚至出现颠覆性失误。⑧参见曾峻:《没有坚强领导核心,难免进退失据》,《解放日报》2016年11月1日。倪德刚更加明确地指出: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关系着21世纪中国三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21世纪新三步走战略实现;关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三次创新完成;关系中国的未来和世界的走向。⑨参见倪德刚:《领导核心与走向未来》,载于《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6年第6期。(4)是针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赵克志指出:与过去相比,现在我们的党员队伍更加壮大,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更加多样,形成共识的难度在加大,“不大整齐”的问题尤其需要加以解决。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这一重要要求,蕴含着鲜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对毛泽东同志“看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⑩参见赵克志:《改进党委会工作方法 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载于《共产党员》(河北),2016年第3期。金民卿在接受求是网采访时指出:越是在重大的历史节点,重大的转折时期,就越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因为越是在转折的时候,就越是矛盾迸发的时候,当各种各样的矛盾出现,如果没有一个定盘星,没有一个主心骨,就可能陷入矛盾漩涡当中。①参见金民卿:《越是在重大历史节点,越需要领导核心》,求是网,2016年12月8日。
2016年的党建研究,涉及的面非常广,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涉及到各级各类组织。2016年党建研究既包括对党的领导的研究,也包括对党的“五位一体”建设(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也即狭义上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此外,还包括农村、国企、非公、高校、小区、事业单位党建研究等,我们一般称这样的研究为行业党建研究。从研究的热点来看,上述六个方面比较突出,但主要还是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就是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的研究;一个就是《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的研究,即关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研究。
从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研究集中在习近平党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过程、思想起源、内涵、创新、特点、特征等方面。总的来讲,还是多角度、多层次展开的。但也有不足,研究空间还尚可以拓展。已有的研究是多理论渊源的探索,少实践渊源的深究;重宣传和文献的解读,包括习近平党建思想具体内容的阐述比较多,但是对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理论的提升、核心要义、实践与理论特点、政治品格、哲学方法等的深度挖掘,对于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思考,还有些不够。这是下一步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与此同时,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上,还是相对狭窄,有待进一步拓展,应该增加一个大视野这样一个视角,去看待习近平的党建思想。习近平党建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独特的品格和科学的方法论特点。具体来说,习近平党建思想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实践和理论特色、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相结合的治党方法、坚持管党治党与治国理政相结合的治党方略、坚持标本相结合的治党路径、坚持从严与务实相结合的治党风格。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哲学思想的方法,这也体现在他的党建思想的各个方面。
对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的研究,出现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很多学者比如王庭大、戴焰军在他们的相关文章里都论述了这个问题。另外,新《准则》颁布以后,学者对于“党内政治生活” 的提法、历史渊源、重要内容、运行依据、根本路径等都做了比较多的研究。但是,最核心的是学者们形成了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四性”(即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当前我们党内政治生活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庸俗化、流于形式化,这是一个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整合党建研究的力量。目前来说,全国从事党建研究的力量不在少数,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这些单位都有党建研究的专门队伍,其它如中央政策研究室、国资委都设有党建局这样的机构。目前来看,需要发挥一些平台的作用,整合党建研究力量。一是进一步发挥党建研究会的龙头作用。党建研究会要通过每年的组织课题申报,调动全国各种研究力量,同时发挥资料齐全的优势,及时掌握党建研究动态,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学术研讨会的平台作用。从每年的党建学术活动来看,目前党建工作方面的研讨会相对较多,而纯学术性研究的会议比较少,为进一步推进国内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话与交流,乃至推进境内外学者对话与交流,需要搭建更多的学术交流平台。三是发挥期刊平台的作用。目前,中央组织部有《党建研究》,中央宣传部有《党建》,但这两种刊物相对来说偏重于理论宣传,今后,需要在刊登党建研究领域一些高质量学术成果方面有所加强。
(二)加强党建学科建设。 一是要加强党建学科基本理论研究。由于过去党建一直和党史放在一起,没有独立成为一个单独学科,所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有些薄弱,2016年,在党建学科的研究上,只有中央党校党建部祝灵君的《党建研究:定位、框架与趋势》(《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等少数几篇文章。为此,应对党建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其它学科的边界都要有系统的研究;对于国企党建、高校党建、小区党建、农村党建、非公党建、商会社团党建等这样的行业党建研究类别也要有相应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体系;要努力拓展党建研究的领域与深度。二是各高校要开设党建这门学科并招收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三是要加强教材建设,党建学术界需要出一些权威性的党建教程。
(三)增加党建研究的科学性。增加党建研究学科的科学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增加问题意识。党建研究一般具体很强的针对性,即要解决党的建设方面的现实问题,因此,需要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增强问题意识;二是要采取调研的方法。党建研究对象有很多鲜活的案例数据,因此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研究;三是运用好统计方法的手段。对于调研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同时也还要结合定性研究的方法;四是要有文献的功底。文献功底是做好任何一门研究的基础,从目前党建研究的队伍来看,大多并非科班出身,因此,这方面的基础也就会弱一些,为此,要在做好文献的基础上,做到史论结合工作。
(四)促进党建研究对现实的应用。党建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在现实中的指导作用。目前来看,党建研究的力量多,成果也比较丰硕。但是如何使成果得到有效转化,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一是研究成果本身要体现学术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即大多数成果需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和统计分析工作,并且运用好其它的一些科学研究方法,这样的成果才能经得住考验。二是要加强出版工作。把一些优秀的成果成系列的推出来,使得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并且在实践中得以广泛运用。
作者戴立兴,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海飞,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于晓雷,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研究”的子课题“习近平党的建设思想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干部任用中的五湖四海原则研究”(15BDJ04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凌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