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英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适合研讨和自主学习的实例、素材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数学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创新 ;探究;批判;转换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的重要性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意识是数学教育工作者责任和义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适合研讨和自主学习的实例、素材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数学意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以下数学意识的培养:
1 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學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努力创设开放与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定义、定理进行大胆的猜测,并进行探究性证明,逐渐养成创新意识。
例如,已知球的半径为R,求球的体积。
(1)探究球的体积公式的形式
球是中心对称旋转体,可先考虑半球,它有一个底面,易与已知体积的圆柱、圆锥建立联系。引导学生联想,考察等底等高(底半径为R,高为R)的圆柱、圆锥和半球的关系,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圆柱的体积、半球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的大小关?学生容易判断出:圆柱的体积>半球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即>V半球>。引导学
生猜想:半球的体积等于多少?你期望半球的体积等于多少?学生猜到半球的体积等于。
(2)探寻公式V半球= 的证明方法
欲证V半球=,由祖暅原理,关键是构造一个与半球等底等
高且截面面积相等的几何体。引导学生联想:由(1)得V半球=
=。猜测:将一个底面半径和高都为R的圆柱中心挖去
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椎。剩下的部分与一个半球用平面去割时处处面积相等。从而等出它们体积相等的结论。而那个被挖体的体积就是半球体积了。
引导学生容易证明,上述猜测的参照体满足与半球等底等高且截面面积相等。这样利用祖暅原理,即可证明V半球=πR3,从而得到V球=πR3。
2 探究意识的培养
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做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建立自己对知识的认识结构,从而获取新知。教师为学生的探究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氛围,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理论支持。好奇心能驱使学生主动、精细地去观察事物和思索分析,学生在探索和争论中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动手实验、归纳整理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数学意识。例如 ,在《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是什么?》的课例中,首先,教师将指数函数y=2x的图像展示在大屏幕上,然后提出问题“你能求解出指数函数y=2x的反函数吗?”“指数函数y=2x的反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在呢,你能在图中做出来吗?”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反函数、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内容,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很快能给予解答。从而建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究兴趣。纷纷动手去求解问题,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利用对称性,即原函数与反函数关于y=x对称画出反函数的图像。层层深入,教师紧接着提出下列问题:“所有的指数函数都有反函数吗?解释说明你的理由。”;“对数函数图像的有几种做法?”;“对数函数有哪些性质?”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课上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教师将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探索中提高。
又如,已知定义域为正实数集的函数f(x)为递减函数,且满(1)f(1/2)=1.(2)f(xy)=f(x)+f(y).求不等式f(-x)+f(3-x)≥-2的解集。
仔细观察和分析已知条件,就会发现隐含条件f(1)= 0和f(x)=-f(1/x),由隐含条件得出f(4)=-f(1/4)=-[f(1/2)+f(1/2)]=-2,再根据定义域的隐含条件-x>0,且3-x>0,就能很快得出解集{x|-1≤x<0}。
3 批判意识的培养
能够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对事物有主观见解,是批判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不被表面现象和各种干扰所迷惑,是学生应有的批评性思维品质,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教会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合理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在四边形ABCD中,AB⊥BC,AD⊥CD ,∠C=600,AB=3,AD=2,求BC、CD 的长。(图1)
分析:在题中有∠B=∠D=900,很多同学马上会连结A、C ,(图2)
把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但此时在两个直三角形中都只有一个已知的条件,无从计算 CB,CD。这时引导学生分析,在连结AC的过程,虽然保留了直角,却把∠ C=600的这个已知条件进行了分割,反而变成了末知条件,很明显这种方法不合理,要保证是直角三角形,又要保留 600的角,这时学生豁然开朗。延长CD与 BA 相交于E(图3)(或延长DA与CB 相交于F)
则有∠ E=300 ,AD=2 则AE=4,从而BE=7,由勾股定理可得DE= ,由得,从而
,解得
从而此题得解。
4 转换意识的培养
转换就是变换命题、改变思路的心理活动过程,在问题探究和解决过程中,表现为多角度、多途径的思考,是发散思维的具体形式。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解既有趣又有挑战性,而且解法入口宽,出路多的好题,是学生认识到问题解决的成败,其关键是转换,要增强转换意识,并从中掌握简单化、熟悉化、具体化和和谐化等转换的基本原则。
例如,化简.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将展开,再进行计算。求解过程繁琐,这正是我们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善于将看成单角进行观察思考所致。但如果注意到该式子的结构特征与公式(※)右边一样,只须用代替(※)式中的,代替,立刻得出原式等于,从而简化了就算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时,在加强定义,公式,法则的正向使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公式的逆向练习训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又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意识品质的养成,数学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递一把钥匙给学生是教师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