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联想跑步拥抱AI,BAT加紧布局,马斯克与扎克伯格就AI互怼。当人工智能日益成为资本的宠儿、科技巨头争相布局的焦点,吃瓜群众却感到了职业被替代的阵阵寒意。
比尔·盖茨曾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人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低估未来十年的变化。”这句话用在无人超市带来的低端劳动力恐慌上再恰当不过。其实,无论我们在单位食堂里买饭结账,还是在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里如入无人之境地通过闸门后神奇收到账单,那些看似高深的技术都并不新鲜。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中都会夹带一个磁条,未经借阅书籍通过安检门时警报器会响。食堂的碗碟和超市的商品内则添加了电子标签,通过关口时被识别器探测到用于结账。这一解决方案显然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只能算是旧有技术的新应用。但裹挟在AI大潮中,还是给收银员们带来了忧虑。旧技术之所以未能大规模推广,一定有其局限性,如每件商品上贴标签会增加生产成本。亚马逊的无人超市就因为技术问题一再推迟,日本的一家无人超市竟因为人工成本增加而关闭。凡此种种,都意味着收银员们大可不必忧心眼下的生计问题。
当下人工智能最具突破的领域是图像识别,若消费者推着满载商品的购物车走过去,机器将所有商品都“认”出来,那才称得上是人工智能,可惜,这样高级别的应用或许如同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是盖茨所说的“未来十年的变化”了。
在沃尔玛,每家超市都会配备一名点钞员,每天将柜台收上来的纸币和硬币清点出来。如今一台清点钞票和硬币的机器取代了时薪13美元的点钞工人。点钞机用到了人工智能吗?或许用到了一点点,仅这一点进步,就令全美3000余家沃尔玛超市每家减少了一个相应的职位。而在众多的中国餐厅、食堂,碗碟内嵌电子标签的办法也的确行之有效,一次性投资就省下了收银员这个永恒的职位。技术并非一次性地、大规模地替换着人工,而是一点点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渐进地取代着人类的职位。
如果人工智能的成熟只是渐进式的,一点点地蚕食,人们总有机会调整自己,逐步适应变化着的职业环境。可AI的技术演进却和所有的技术进步类似,知识和计算能力逐步累积并在特定的时点爆发。在人工智能进展最大的两个领域——感知和认知方向,语音识别的进步速度神速,其错误率已经从过去的8.5%,下降到4.9%了。并且,这种实质性的进步并非在过去十年,而是从2016年夏天开始。而在图像识别领域,公安部门已经能够用照片“大海捞针”般地找到潜逃十余年的逃犯。不过,具体到自动驾驶领域,从偶尔需要司机干预的L3水平到基本自动驾驶的L4水平,計算量和数据量则有50倍的提升,基于现有的决策控制算法和学习技术几乎是无法达到的。实际上,目前机器学习程度只处在感知和认知层面的早期,且对于这一阶段的研究也处于实验阶段。
一项对300余名机器学习专家的调查预测,2024年机器将胜任语言翻译,到2027年胜任卡车驾驶,到2031年胜任零售工作,到2049年机器能创作畅销小说,到2053年机器能从事外科医生的工作。若预测成真,这些时点人工智能将对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以“毁灭性”打击。不过,人工智能全面取代人类的工作却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发达国家劳动力本来紧缺且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工智能的替代过程总体上对那里的经济有益。
可劳动力本来过剩,正渴望着借人口红利经济起飞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人工智能的引入对整体经济却可能是毁灭性的。那里正凭借低廉的薪资吸引着来自中国的产业转移,诸如成衣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熟练个人的技能一方面来自于视觉,一方面依赖灵活的双手。一旦成衣业生产方式发生变化,那里的人口红利就可能瞬间变为人口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