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小说中的遗民形象

2017-08-11 03:05高琳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3期
关键词:遗民

高琳

摘 要:张爱玲小说中存在大量遗民形象,这些形象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遗老遗少的生存情况和心理状态,为中国最后一批遗民留下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浮世绘。对这些形象加以研究,有助于开拓张爱玲小说研究的研究视野,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

关键词:遗民;传统文人;张爱玲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目前学界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尤其是对其小说中形象的研究更是成果颇丰。但是细查现有研究成果,较多是集中于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性别分析,特别是对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其实张爱玲小说中遗民形象占据了很大比重,对这一形象进行研究有助于开拓新的研究视野。

一、遗老形象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二百多年的统治,民国的建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遗民。张爱玲小说中有很多在前清做过官或者家室显赫的世家子,这些人本应属于清朝的臣民,但是历史的激荡却把他们带进了民国。在民国里,他们有的表现出对前清的怀念以及与新环境的自我隔离,而有的则在民国重新出山,成为清朝的“贰臣”。

《小团圆》借九莉姐弟去亲戚家拜年,写了一个“二大爷”的遗老形象。二大爷在前清官至总督,然而进入民国后,他的处境一落千丈,小说写他住的地方“一带低矮的白粉平房”,“荒凉的街上就是这一条白泥长方块”,“墙上只开了个旧得发黑的白木小门”“转弯抹角,把她们领到一个极小的暗间里”。[1]196这些都显示了他晚年的凄凉和自绝于民国的心态。他让九莉姐弟背诗,当听到九莉背“商女不知亡国恨”时,九莉“看见他拭泪”。一个进入暮年的逊清遗老在对清廷的怀念中显示了世事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可奈何。与二大爷不同,《小团圆》中还有一类在民国重新“出山”的遗老。比如在亲戚中很阔的“新房子”一支,十一爷便是北洋政府的总长。还有“在前清袭了爵,也做过官,近年来又出山,当上了要人”[1]104的表大爷。这类遗民虽然都抛弃了名节重新进入官场,但是结果却有区别。做总长的十一爷一支“新盖的一所大洋房,里外一色乳黄粉墙,一律白漆傢俱,每间房里灯罩上都垂著一圈碧玻璃珠总”,[1]197而表大爷最后却是“亏空巨款”,“调查,免职,提起公诉”。[1]104除了《小团圆》里的遗老,《创世纪》里的匡老太爷也属于前清遗老。他出身书香人家,少年时代更是娶了一个家世显赫的妻子,在进入民国后,他不同于表大爷和十一爷的出仕,而是选择做寓公,但是他的闭门不出不同于对清朝充满怀念的二大爷。《创世纪》开篇便用潆珠的语气写道“祖父不肯出来做官,就肯也未见得有的做”,[2]1一句话道明了问题的实质——未见得有的做。匡老太爷属于典型的无能的人,他在清朝就没有什么作为,进入民国,名曰保全名节,实则无官可做。

张爱玲小说中的几类遗老形象,颇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由晚清进入民国的几类遗老的人生选择。有的对前清充满怀念,在民国选择自绝于世,在亡国之痛中度过晚年;有的虽然也是闭门不出,名为保全名节,实际上则是时运不济,无官可做;另有一种选择在民国出山做官,然而重新进入仕途的遗老们也都各具命运。

二、遗少形象

弗洛伊德曾宣称:“一个人童年的历史,也就是他精神发展的历史。”[3]54虽然此说不无片面,但还是基本正取地说明了童年对人的重要影响。与进入民国时已经是暮年的遗老们不同,前清的遗少们进入民国之时正值壮年,然而他们却是在晚清或者充满清廷气息的家庭中度过童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都打上了传统的烙印,他们与其父辈一样,更多地属于那个逝去的时代,而与民国格格不入。

《小团圆》中九莉的父亲乃德便是典型的遗少。他出身世家,从小家教甚严,而且他的学问功底也很是不错,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成天在他房里踱来踱去转圈子,像笼中的走兽,一面不断的背书,滔滔泊泊一泻千里,背到未了大声吟哦起来,末字拖长腔拖得奇长,殿以‘殴……!中气极足。只要是念过几本线装书的人就知道这该费多少时间精力,九莉替他觉得痛心。”[1]94这样的人在前清也许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而走向仕途,但是在民国,他和他所读的线装书一样变得毫无用处,只能靠吃祖业为生,用赌錢和吸鸦片来麻痹自己打发时间。九莉的舅舅也是遗少,但是不同于乃德,他不学无术,一份家产早已被他挥霍的所剩无几,房子越搬越小,最后家里基本的开销都成问题。《创世纪》中匡老太爷的儿子全少爷和九莉的舅舅一样,从小长在旧式家庭,他与整个时代是脱节的。作为家中的男子,他却没有挣钱养家的本领,他整日所做的是和他父亲匡老太爷一样,花匡老太太的钱。张爱玲笔下颇多这类在旧式家庭长大继而对新的时代缺乏适应性的遗少形象。《金锁记》中的姜季泽、姜长白叔侄俩都是如此,他们或挥霍无度或软弱无能,是新旧时代交替产生的畸形儿。

总之,张爱玲小说中的遗民形象颇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遗老遗少的生存情况和心理状态,为中国最后一批遗民留下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浮世绘。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小团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2]张爱玲.创世纪[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遗民
清初遗民文学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杨剑兵《清初遗民小说研究》
试析几处西周墓地中的殷周杂处
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评介
西夏遗民余阙对魏晋六朝诗歌的接受
西夏遗民文献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
西夏遗民也儿吉尼与元末广西行省的设置与维持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