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佳凝
体育行业从业者,最酷赛事报名平台海外赛事BD。
每年,国内路跑、越野跑的赛事多达上千场,我个人也参加了二十几场,但每每比赛结束,总是收到骂声多褒奖少的讯息,“补给太差了”“志愿者太不专业了”“赛道太坑爹了”等等,这些抱怨让我们忽视了比赛最本质的意义——寻找对自己的挑战与突破。在这条自我超越的路上,我们总是希望赛事主办方面面俱到,及我们所不及,甚至成为我们的跑步保姆,才认为自己的参赛成本付出得值得。但其实不管是报名参赛还是日常训练,作为跑者我们理应时刻做好全面的准备,尽量避免在比赛中出状况,才能安全顺利地完赛回家,这是一名跑者的基本底线。而不是将希望全部寄托于主办方,让他们变成哆啦A梦,解决万事。当然,作为赛事主办方,的确也需要尽量给跑者提供流畅的服务,提高参赛体验。这两者并不冲突,双方都应该在比赛中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吐槽赛事,我们也应端正态度,主办方实际上并非全都油盐不进,当下的赛事市场增速太快,很多新的赛事容易经验不足,需要慢慢沉淀,方可成就经典。作为跑者的我们,无论是300以内的精英,还是600的关门菜鸟,如果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参赛感受反馈给组委会,那不仅是帮助组委会进步,同时也算是造福了下届来参赛的跑友,让他们有机会享受更完善的服务。
有些跑友喜欢将日本的赛事作为标杆来跟国内赛事做比较,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的赛事比中国好。实际上,即使是办事细致认真的日本人,在赛事组织经验不足的时候一样会犯错。比如2012年首次举行的富士山马拉松,由于主办方没有考虑到一大早驱车从各地赶来参赛的跑友数量非常庞大,导致起点停车困难,造成数以百计的跑者难以准时抵达起点,进而被拒绝参赛,当年的富士山马拉松在评分网站上只有38.1分,惨不忍睹。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组委会认真改进自己的问题,在选手报名时就开始登记选手抵达起点的交通信息,在起点的组织工作更加严密有序,成功将自己的比赛拉出了差评深渊,如今富士山马拉松每一年的参赛者都在增加,名额的出售速度都在加快。
反思在我们周边,在戾气深重的键盘侠时代,不管是不是自己经历的,都会不由自主地把批评变成一种情绪发泄,甚至是谩骂,组委会的一点点失误都被无限放大,原本比赛的亮点也因为这些负面信息而被遮盖。我们缺少的是对事实的考证,以及冷静的思考和建议,因此,如果抱怨国内赛事组织水平偏低,锅不能让赛事方全背,作为参赛者我们也难辞其咎,根据自己的情况理性参赛、多给主办方提供合理化建议而非过激吐槽,这才是帮助国内赛事进步的不二法宝。
马拉松运动如今变成了“网红”,盲從的人也不断增加。他们的一些特性是:训练量少却要在比赛时追求成绩,没有跑步习惯为了在朋友圈炫耀而跑起了马拉松,有的甚至连半程马拉松的能力都不具备就报名参加50公里越野赛……然而大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并不是锻炼身体和所谓的挑战极限,而是将自己推向危机边缘。活着不好吗?
马拉松或者越野跑,需要的是长期的累积和训练,没那么轻易地完成也不存在浪漫主义幻想。奉劝那些运动量不足又想跑马的人,想挑战自我也请先让自己的身体有所准备再来尝试。
当然,对于马拉松老炮儿们,每完成一场比赛,我们希望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枚奖牌或是无数人点赞的朋友圈,通过比赛我们可以去了解并达到自己的极限,也懂得了量力而行,学会了倾听身体的声音,明白放弃也可以是一种成就。勇气可贵,生命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