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华
【摘 要】“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增加了许多新颖的图片,能吸引初学化学的学生。教师要进行系统性研究,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图片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图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8-0022-02
新旧教材在图片呈现方式上的差异,实际上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它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编排形式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课程目标。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呈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合理地、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而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与转化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图片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图文并茂,图片成倍增加到290多幅,还不包括每单元前、附录及栏目前和题目中的图片,除了有单一图片提供教材所需信息外,还增设了以下内容:①由多幅图组成表示1个主题,如图5-2、6-14、9-21、10-13等显现实验仪器、装置、药品、现象、操作过程和方法;②框形图,即介绍一些重要的科学探究知识,归纳一些知识;③单元图,即每单元首页专门设置1张图片,每一小节标题配有图片。将很多信息以图、表、画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耳目一新,增强可观赏性和阅读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充分利用了现代化印刷技术,将化学反应的现象、物质的颜色、物质的状态用精美的彩色图片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增加了许多历史人物、事件、实验室药品的摆放和仪器的放置等图片,如图9-6水和油的小实验、9-18三种不同组成的硫酸铜溶液等长条形组图,更有表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形象、生动的跷跷板式的卡通图片(九年级化学人教上册P99-P100),表示塑料结构图12-13聚乙烯分子模型小人手拉手式表示链状结构的卡通图片,等等。
二、图片的功能和作用更齐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图片在教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具有提供资源信息、说明和解释知识的功能,并逐步成为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也使教科书的版面变得更加美观,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同时也显示了化学学科之美,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魅力。
1. 揭示规律,发现问题
教材中出现的图3-2苯分子的图像和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可以发现下列现象:黑白相间(黑黄相间)有序,说明分子或原子间都是有间隔的。有些物质间的关系或现象用图像来表示更直观、明确,如图3-1不同温度下水分子运动速率不同、图3-6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图3-7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等,这些图片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这一实质。
2. 以图代文,扩大信息量和文化内涵
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表示物质含量的圆饼形图和坐标图,如图2-4空气成分示意图、图3-17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图8-25据估计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图12-15塑料制品的应用范围、图12-19合成橡胶的用途、图6-20全球变暖,等等,这样使得繁琐的语句简单化,变得一目了然,也让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含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
3. 图文并茂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一幅与学习知识内容相关的背景图片或标题图片,如第一单元开头的图片远处是长长的铁索大桥及美丽的江滩夜景,近处是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以其悠远的意境引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期待;又如,“图1-12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产生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以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图片引出问题、猜想、假设等。
4. 形象、生动地说明或解释知识,减少枯燥感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图片。“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增加的一些图片正好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和视觉满足,增强了学习兴趣,减少了学习的枯燥感,如上册的图3-5几种分子模型,让学生明白了分子的构成及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图3-10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图3-13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图12-13聚乙烯分子模型、图8-12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等等,把深奥的、繁琐的、抽象的化学知识生动而形象地表示出来,这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除此之外,图片还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性记忆,显示实际生活中难以见到的物质或景象,显现实验的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过程和方法等作用。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还没有用多媒体上课的学校,图片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巧用图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要有“有教材不唯教材”的教学理念,既要认真学习教材,又要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和研制者,而不只是教材的使用者。
1. 看图说话,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讲“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时对第142页和143页(上册)图教师可这样设置教学情境:“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想?”学生会说出很多相关知识,如“煤燃烧为什么会产生烟尘?”“煤燃烧还会产生哪些污染物?”“汽车的尾气有哪些成分?汽车尾气如何治理?”“酸雨怎样形成的?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提出不同的疑问,因为学生的思维形式有差异。其他图片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图6-20全球气候变暖“你能说出图中的含义吗?”或“从图中你能归纳出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吗?”再如,金属资源的保护问题,可以让学生看“图 8-25据估计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后说出感想,再进行教学。只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 利用组图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内化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讲有关气体的溶解度时让学生先看两幅图:①金鱼在鱼缸中游动,旁边有电力增氧装置(图9-16);②图9-15把水喷向空中给鱼池增氧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这两幅图,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提出问题,并且请指定的学生回答,如果不能回答再请同学帮忙。如有些学生说:“鱼为什么能在水下生活?为什么要向鱼缸中增加空气?为什么把水喷向空中就能给鱼池增氧?养鱼池为什么要向空中喷水?”等等。先确定是否与化学有关再回答,最后让学生归纳增氧的方法,教师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增氧的方法呢?”如不能回答,则让学生看书第39页资料部分的内容,冬天开冰凿洞也可以增加鱼池内的氧气。
3. 用相似的图片作比較,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
在复习课上充分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如把图2-4空气成分示意图、3-17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图4-4世界人均水量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图4-5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与图8-25据估计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放在一起比较,教师提问:“看了这组图片你从中感觉到什么?”学生回答,这些都是表示事物的方法,表示空气成分示意图也可以用坐标式,即同一种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同是表示人均水量,图4-4用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而图4-5则采用由少到多的顺序呢?”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当比较的项目多时,采用由少到多的顺序使其更清晰。其实,这些还可以用表格表示。采用哪种表示方法,只需看哪一种更简洁、明了即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并且能自己动手绘制饼型图和坐标图。
此外,很多图可以一图多用,如图11-12农药在自然界的转移,在讲化学肥料时要让学生看懂,在复习水污染时再把它拿出来作为缺项填充,使学生加深对污染的认识,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图片,能给刚学化学的学生带来新鲜感。在教学中,应用好图片,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