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良
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怎么发展?怎么进行特色办学、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怎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如何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落实、落地?笔者认为,唯有从课程设置这个路径考虑,科学规划,认真实施,才有真收获、真发展。
学校课程设置首先要思考学校的办学理念,需要与学校的教职工团队达成共识,清晰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学校想突出科技特色,那么科技类课程会安排多一些;如果学校想办人文藝术特色高中,那么特长兴趣类课程一定会充分考虑、有所侧重;如果学校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外语类选修课程一定会占较大比例。
学校课程从体系开设分类,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类课程又分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课程是国家意志,具有基础性功能,必须落实;选修课程可以多样化、特色化。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很多专家和学校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赞同、反对的声音都有,但其落实需要较大办学成本,更需要一支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北京、浙江、江苏等地区有很多学校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部分学科教材完全校本化。实践证明,把学科教学目标进行二次解读,把三维目标进行创新设计,把三年学科计划进行重新规划,各学科以导学案形式呈现,教师利用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地方课程往往具有地域性、文化传承性特点,我国很多地方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学习、了解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和革命传统教育,地方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宜昌范俊明名师工作室通过多年研究,主持撰写修订了地方教材《长在宜昌》,有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用书,小学、初中重点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角度行文,高中按专题研讨方式从文化角度行文,开发出教学资源包,纳入课表开课,等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一,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要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现校本课程特色化。这就要看学校所在地方课程资源及办学思路了。例如,有的学校多年来积累了特色课“集邮”,设计的邮票在全国产生影响;有的学校开设书法课,各年级练书法,形成浓郁的书法文化;有的学校开设啦啦操;有的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一而足。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调动校内教师资源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调动校外各类资源为师生搭建平台,如广泛利用大学资源,借助企业家和工厂、名人名师等。二是突出特色化、办特色高中,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是目前高中办学必须面临的问题,千人一面、唯分数办学只会让学校暮气沉沉、走入死胡同。
学校课程建设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校长没有课程领导力,课程开设如何推进下去?办学思想陈旧、眼光狭窄,也不可能从整体上构建课程体系。校长唯有多学习,深入思考,与教职工讨论达成共识,坚持民主、科学办学,课程建设才会有鲜花盛开的繁盛局面。教师的课程意识也需要培训,建立大课程观,深刻理解学科规律、教育规律,协同进行课程开发,方有所成。
新一轮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浪潮正滚滚而来,会深刻影响到中学的教与学。唯有认真分析校情、学情,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打造师生喜爱的特色课程,走特色化内涵式办学之路,才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