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敏杰
围绕课程实施,哪些制度需要创新、怎样创新与调整、如何落实,众说纷纭,仁智各见。制度规范课程实施行为,制度促进课程实践创新,制度体现课程深化的目标与进程,制度体现即时动态更新……在一线教师的眼中,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变化是什么?体现育人目标落实的制度重构、完善、创新,怎样配合课程改革的整體推进呢?源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让我们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索行进。本文主要对基于实践的学校管理变革展开探讨与分析,以适度提炼我们个性化的理解,形成差异化的行动。
一、从实践回应中“自醒”制度变革
应对课程改革中管理运行的冲突,提升对学校制度本身的认识,是管理创新的起点。学校管理需要顺应发展、引领需求,推动学校管理制度、文化等实践创新,“自醒”制度变革。
1.过于偏重制度的“约束”功能,忽视“价值引领”
传统学校制度大多以常规保障与工作要求为基础进行设计,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约束”与“规范”行为,“只能这样做”是制度“刚性”的显性思维方式。只强调执行,缺乏内在 “价值引领”的“刚性”制度没有真正与课程实施贴合,这种制度成为了课程推行与品质提升的障碍。
2.学校制度的“碎片化”,忽视“整体”与“结构”
传统学校制度的建立较少关注学校发展全局及核心事件,更多地是点状考虑“具体”的事件,形成应对及处理某类问题的方案、流程,缺少“条分缕析”的整体思考。这种只见“点”不见“体”、只显“事”不见“人”的制度架构,缺乏通盘策划、顶层设计,造成学校课程实施中运行制度的缺失、泛化。
3.制度运行的“单向性”,忽视“融合”与“发展”
基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整合融通,校园生活的节奏,人员调配,教师工作方式、工作量,课程评价等都将发生显著变化。此时,仍以传统“考试周期”“学科教学”为基础落实制度保障,往往会出现责任分工不明、制度与课程实施不配套等问题,制度运行与课程推进的交互、融合弱。
4.制度文化的“功能障碍”,忽视内生价值
学校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深化、逐步调整的过程,用“亘古不变”的制度规范动态生长的课程生活创生,线性的“定规”与“执行”缺乏制度生长的内生活力;缺少“过程指导”的激励也弱化了制度文化的内生价值。目前,传统制度文化仍以强大的惯性影响和干预着新形态下的课程实施。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需要学校系列课程制度的保障衔接来改进制度功能,实现适度超前的制度创新,是学校课程制度创新的新型操作性定义与范式。
二、以系统视野“唤醒”制度与文化创新
1.变革层级科层制,优化生成路径
优化制度形成,推动课程深化实施,学校首先变革层级式的科层设置,实现学校课程管理与创新制度设计的责任权下放,建立一个各级机构、各种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新型管理平台,即课程研发中心与课程创新项目组。课程研发中心集聚高校专家、教育科研部门专家及学校创新型教师,整合相关理论与实践资源,形成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总体设计,落实课程教师的培训等;课程创新项目组则根据学校课程规划,分项落实,形成年段、年级实施方案,分解、完善课程内容,形成具体操作指南,主动反馈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推动课程方案的动态调整。
2.架构课程运行机制,提升实践效能
提升课程整体运行效能,学校形成围绕课程实施与创生目标的生成、调整、反馈、评价四大路径,配合实践完善,逐步物化相关研究成果,优化、调整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
动态生长的制度运行机制有助于学校形成内外部资源,借助相关课程创新与发展项目的落实与经验提炼,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提升整体效能。
3.创新课程制度文化,推动转型升级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需要具有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使命感,通过制度创新,传承发展学校价值文化规范,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围绕课程实施与制度文化发展,学校制度文化从学校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型、从封闭管理向开放管理转型、从控制性管理向教育性管理转型。学校在课程架构、制度文化形成中注重六个机制性的转变。
一是课程设置上,创新课程设置,从恪守学科界限的单一学科教学向拆除学科界线、设置综合课程的跨学科课程转变。
二是学习过程上,转变学习路径,从强调学科知识内容传递向注重学生思维方式、落实核心素养转变。
三是实施路径上,丰富体验感知,从突出教师对课程把握为主的教学向强调以学生认知体验为本的教学转变。
四是学习方式上,形成多元方法,从固守静心听讲为主的学习方式向多元融合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是学习发展上,从执行固化班级授课制向自主选修为主的开放式学习转变。
六是课程认识上,从强化学科课程为主位的课程模式,向开发超学科、跨学科等综合课程模式转变。
三、在顺应发展中“觉醒”制度活力
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应与学校课程整体改革深化相配套,形成合理、适切、融合的学校制度创新体系,引领教师对自我生存方式与课程生活的“觉醒”。
1.从“立规”到“导行”,提升制度功能
(1)整体设计,完善制度框架
学校课程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并较为全面地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先期从制度层面予以关注,整体设计方案。比如从学校《“儿童成长节律”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中我们预见到,以“全生活”节律贯穿儿童校园生活将使校园生活发生变化;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活动促进学校课程结构改革,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因此,我们优化、重组学科课程,丰富校本课程设置,整体架构选修课程;创生期初衔接、期中游学、期末展评的师生活动指南,形成以“24节气”为主线的体验活动;形成学校课程总体规划,为学校课程的整体运行提供内容与制度保障。
(2)转换视角,引领制度认同
①“管理”向“服务”转型。变革“管理”意识,形成“服务”意识,可提升教师在课程生活中的自主性,激发主动性。比如转换管理关系,从“自上而下”走向“平等合作”;转换管理方式从“重说教”走向“重体验”;转换管理空间,从“封闭”走向“開放”;转换管理思路,从规定“只能这样做”到启发“还可以怎样做”,不断促进教师基于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实践中形成制度价值的认同。
②“立规”向“指导”转变。“立规”不能只讲“立”而不顾“行”,“立”的过程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变”的生长中,不断地更新与创生制度是学校管理发展的源头,课程制度实施只有在自下而上的反馈完善中形成共识,才能真正实现“指导”层面的认同与完善。比如学校围绕“儿童成长节律”课程的构建,制定《课程实施教师行动指南》《课程人事调配制度》等系列制度,引导教师从课程活动中反思活动价值,突出“指南”的指导功能,即“怎样设计做更好”、“从哪个角度选择课程主题”、“课程评价如何开展”等。
2.从“导行”到“激励”,激活制度活力
从制度“导行”到制度“激励”的功能转变,是学校制度功能由“规范”向“创新”的转变,是从“文本”到“育人”的转变。
(1)条块重组
将学校传统的、零散的制度纵向打通,根据其内在的不同领域或发展要素,重组制度内容,形成一个贯穿校园生活与课程实施的制度运行结构。在进行条块重组时,既可以是对原有散点制度的结构整合,也可以是传统制度的丰富,甚至可以借助引领性的制度要求进行内容调整。比如传统学校制度中,教师工作常规是重要的一环,围绕新形态下教师工作的创新,学校出台《课程实施教师行动指南》等,引导教师形成与课程生活相配套的工作创新机制与新型生活方式。结合实践经验,课程制度重组优化有三个原则。
①序列建构的原则。重组的多个制度需要有密切的关联性,形成服务于促进课程推进的一条体系链中。
②合理整合的原则。特别关注重组后制度的整体协作功能,而非发挥单一作用。
③引领认识的原则。制度重组不仅是目的,更是促进教师主动思考、积极实践的手段,
(2)立体重构
立体重构就是将视野提升到“全生活”视角,即制度建立围绕儿童校园生活展开,达成课程结构与过程的一体化设计,促进多学科统整,以实现各种类型的课程功能最大化。
①单一学科内部创生。学科教学研究“回归”教学,以知识结构为基础,达成师生互动生成的课堂转型,优化学生具有各学科特质的学习方式,使单一学科学习呈现出学科内的融通。
②多学科统整优化。以多学科知识相连、相通,动态生长为基础,结合相关主题,形成多学科协同优化的课程推进制度,从实施层面推行统整优化,形成多学科(二门以上学科)的整合。
③跨学科融合发展。 “跨学科融合”并非指“跨越学科之间的多学科融合”,而是通过主题式问题发现的方式建立项目学习制,教师与学生共同围绕主题进行探索与研究,丰富学生复杂背景下混合式学习方式。比如“常州桥文化研究”就涉及建筑学、美学、历史、地方传统等相关内容,形成对学生“有意义的课程经历”,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体验。
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学校教学研究制度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学科组教学研究关注学科内容的融合、生长、互联、互通;教师培训中关注教师课程理解及创生能力的落实;学业评价上,转变传统纸笔测试的方式,建立动态、过程综合评价体系,等等,有效促进了学校课程与制度的双向互通。
3.从“激励”到“开放”,做好制度动态发展的加、减、乘、除
(1)加:增加前延后续
学校管理制度随着课程推进的阶段不断提升品质与要求。制度运行之初,注重多元交互的下移式研讨,成型或相对完备后制度需要进行二次重构,以解决实施中切实存在的问题。比如学校课程实施之初,为了集聚资源,推进落实,形成年级课程责任人制,以专人形式对本年级课程的实施进行整理与架构。至第三个实施周期,取消责任人制,转由年级组长整体协调,课程实施与校园日常生活整合,体现课程改革融入学校生活。
(2)减:突出核心
制度的发展形成新型常态,合理地删减、整合相关的制度,有助于精简放权,使课程目标更为简洁,操作性强。比如学校整合教师常规考核制度与教师课程实施指南,将课程创生与实施纳入具体的教师工作量与绩效考核。
(3)乘:应用方法策略
学校相关制度,尤其是课程管理与创生注重方法使用,“拍脑袋”“个人意愿”式的课程架构被基于成长需求的评估机制所取代。在课程推进中引入不同侧面的方法指引,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开展需求分析,使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相匹配。
(4)除:更新制度内涵
在学校制度形成、完善与发展中,要去除“行政”推进的手段,去除“考评”式的量化评价方式,制度内涵由“事”转向“人”,通过制度激励人的创造,激活创新智慧,建立共同发展愿景。因此,更新制度内涵不仅是文本内容,更是制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这种转变中,促进制度逐步退出“舞台”,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共建的“契约”。
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与创新,以关注成人成事为基本导向,以动态生成为基本方式,在不断提升制度价值的过程中增强制度的科学性,提高制度的实效性,实现制度的创新性,从而使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管理与课程实施,服务于师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