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政策制定的原则、理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7-08-11 21:23赵垣可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民主化科学化以人为本

摘 要课程政策的制定是有关教育的政治行为与产物,也是一项兼具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博弈过程。课程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科学化、民主化、效益最优化以及统筹兼顾的原则。课程政策的制定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应该始终秉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理念。影响课程政策制定的因素主要有主体因素、资源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关键词课程政策 以人为本 科学化 民主化

一、课程政策制定的本质

“本质”是同“现象”相对举的范畴,是事物的根本特性,它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所构成[1]。对事物本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透彻地把握和理解事物,因此,研究课程政策的制定情况有必要对课程政策制定的本质进行探析和梳理。

1.课程政策制定是有关教育的政治行为与产物

课程政策的制定本身既是一种政治行为,同时也是各种政治行为在教育领域综合影响的产物,它从根本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教育愿望与要求[2]。课程政策之所以说是一种有关教育的政治行为或政治产物,是由于课程政策往往传达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课程政策制定主体对中央政府关于解决当前课程问题的意图和意志的履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策制定主体会在新的课程政策方案中融入当前中央政府的主流政治观点、路线和方针政策,充分反映统治阶级的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其次,规定课程政策的性质,确保课程政策能够顺利向学生传达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最后,在课程政策制定的整个过程中,政策制定主体要始终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为指导思想,避免课程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出现“越轨”行为。

2.课程政策制定是一项兼具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博弈过程

课程政策的制定不是简单地从目标到结果的线性操作过程,而是在各个相关利益群体的“欺诈性”博弈中不断发展的。在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不断与其他利益群体进行斗争与博弈,如课程政策制定主体间的分歧与斗争,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各部门为了争夺人力、物力等资源而引发的矛盾与纠纷,课程政策制定的领导阶层和具体操作执行过程中的人员之间的上下级矛盾斗争等。这些冲突和斗争都会使斗争双方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行为、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3]。在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各利益集团在调整策略以化解矛盾的同时又会自然而然地引发新一轮利益集团的斗争与博弈。课程政策的制定正是在这些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博弈过程中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课程政策的制定是一项关涉国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它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可以说是一项长期的、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这使得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斗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正是不断的博弈斗争使得课程政策制定主体重新审视课程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权衡利弊,推动着课程政策的修复与完善。

二、课程政策制定的原则

1.课程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课程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科学化原则。课程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原则主要体现在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科学理性和公共理性。课程政策制定的科学理性指课程政策的制定既要符合政策制定的一般规律与原则,还要考虑课程的基本原理与规则以及现实的教育状况,努力将政策学与课程学结合起来并根据当前现实中存在的课程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政策。除此之外,课程政策的制定还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切不可一刀切,要尽量满足不同地区教学人员的需求,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不公现象。课程政策制定的公共理性是指课程政策是关涉广大师生切身利益乃至国民教育质量的重要政策,它直接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这决定了课程政策的制定必须基于广大师生的立场,以广大师生的利益为主,广泛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使课程政策的制定成为少数教育领导和课程专家的“专利”。

2.课程政策制定的民主化

课程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原则。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民主化成为世界教育政策改革的主流,课程政策的制定亦必须坚持民主化原则。课程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各主体权利平等。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每个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都是有一定的权利的,都应该被尊重,必须认识到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课程政策制定的主体。其次,在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加强民主决策,凝聚价值共识。要尊重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加强民主决策制度建设,提供民主的协商、对话渠道与平台,努力使各方主体达成一种政策共识,此外还要时刻警惕披着“道德外衣”的形式化民主决策下的“幻化民主”[4]。最后,在课程政策制定的行为模式上,努力打破由政府官员、专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精英主义行为模式的垄断局面,关注一线教师、学生乃至社会人士的想法和意愿,努力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政策制定模式,使政策制定权由中央高度集中逐渐下放到地方和学校。

3.课程政策制定的效益最优化

课程政策的制定要遵循效益最优化原则。课程政策制定的效益最优化是从经济角度来探讨课程政策制定的成本以及其所产生的成果价值,其初衷是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课程政策效益。课程政策制定的效益状况可以從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以及资源的利用程度如何;其次,课程政策制定机制的运行效能情况及政策制定主体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积极性;最后,在整个课程政策制定结束后看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精神效益、社会效益与个人效益的大小。总之,追求课程政策的效益最优目标,就必须把投入-产出的比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努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降低课程政策制定的成本,提高课程政策制定中各机制的运行效能,激发课程政策制定主体的工作积极性,最终提高课程政策满足教育的需要程度[5]。

4.课程政策制定的统筹兼顾

课程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就是在课程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首先,课程政策的制定必须兼顾当前与长远的发展要求。课程政策制定的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具备战略发展的眼光,从教育的长远利益出发制定课程政策,坚决杜绝一切饮鸩止渴式的做法。其次,课程政策的制定必须尽量兼顾各方主体的利益。课程政策的制定牵涉到党和国家的利益、教育部门的利益、学校的利益、广大师生的利益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等,要求政策制定主体在制定课程政策时要从全局出发,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最大程度上兼顾各方利益的课程政策。最后,课程政策的制定应统筹兼顾总体与局部的关系。课程政策的制定既要服务于国家教育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还要尊重各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同时要协调好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课程政策制定的理念

1.课程政策的制定应坚持以人为本

正如有学者所说,建立在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的“以人为本”理念,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6]。顺应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课程政策的制定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课程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如何通过课程政策的制定与颁布来有效地解决课程问题,进而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其终极旨趣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课程政策的制定是否应该以人为本其实反映的是社会与个人、社会化与个人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课程政策的制定固然要满足社会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另一方面,课程政策的制定如果一味地遵循社会要求,忽視政策制定主体合理的利益与需要以及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那么这样的课程政策只能是“反人性”的,其最终也不可能把课程活动引向正确的轨道。课程政策制定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在遵循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把人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以达到课程政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

2.课程政策的制定应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课程政策制定的工具理性强调课程政策的制定要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课程政策的制定来切实解决现实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课程问题,真正有效地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其突出特征就是将课程政策作为解决教育问题的工具,主张通过对课程政策制定的内部诸要素运动规律的发现与整合来提出各种正确的要求与规范[7]。课程政策制定的价值理性表现在课程政策制定主体在课程政策问题的解决上所秉持的理念,即在课程政策问题的确定、课程政策方案的选择以及课程政策措施的提出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出课程政策制定的公平与正义。只具有“价值理性”而无“工具理性”,课程政策的制定就会显得“无用”且不切实际;只具有“工具理性”而缺乏“价值理性”,课程政策的制定则容易走向工具主义而为人所诟病。总之,只有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高效、合理的课程政策。

四、课程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

1.课程政策制定的主体因素

课程政策制定的主体主要指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的“行动者”——政府、教育组织及个人,他们在课程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课程政策的各主体在课程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可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在课程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如果新制定的课程政策触及到某些课程政策制定主体的既得利益,就会遭到他们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的抵制,严重的可能造成课程政策制定计划的流产。相反,如果新的课程政策方案符合绝大多数课程政策制定主体的利益,那么整个课程政策制定过程要相对容易得多。其次,课程政策制定主体的价值理念以及其对新课程政策方案的认同基础也会影响到课程政策的制定状况。一致的课程政策价值理念和相近的课程认知基础有助于政策制定主体达成共识,便于课程政策制定的顺利推行,而若课程政策主体不能正确地理解课程政策的价值理念,且各主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那么课程政策的制定就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除此之外,课程政策制定主体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态度也会影响课程政策的制定,专业水平高、工作态度积极的主体更有利于课程政策的制定。

2.课程政策制定的资源因素

丰富的资源条件是课程政策制定的重要支撑与保障,课程政策制定的资源条件主要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充分与否以及调配状况直接影响到课程政策制定的成效。如果把课程政策比作“高楼大厦”,那么这些资源就是这座大厦的“建筑材料”,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课程政策制定主体可利用的资源丰富、资源可获得的条件便利,更有利于课程政策的制定;而课程政策制定所能利用的资源匮乏且支撑条件不利,则会阻碍课程政策制定的进程,甚至造成各部门之间为了抢夺资源而引发矛盾与纠纷,这需要优化资源的调配机制。

3.课程政策制定的环境因素

课程政策的制定是在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复杂时空中运行的,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一些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客观存在的外部环境因素构成课程政策制定的环境[8]。课程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党和国家意志的影响,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特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地区特色文化等因素也会影响到课程政策的制定。需要注意的是,适宜的外部环境有利于课程政策的制定与推行,而外部环境恶劣、外部环境过于复杂、干扰因素过强等都不利于课程政策的制定。因此,课程政策的制定主体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认识和把握课程政策制定过程所处的外部环境,充分比较和分析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趋利避害,尽量预测课程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可能问题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

参考文献

[1] 赵垣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本质论争的重新回顾与反思[J].郑州师范教育,2016(5).

[2] 杨聚鹏.教育政策执行的内涵、本质及特点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8).

[3] 孙绵涛.教育政策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赵垣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道德诉求[J].当代教育论坛,2016(5).

[5] 黄忠敬.课程政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6] 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会科学版,2000(6).

[7] 程良宏.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的建构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12(8).

[8] 廖辉.课程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与消解[J].课程·教材·教法,2010(1).

[作者:赵垣可(1992-),男,河南洛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民主化科学化以人为本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