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新法 王振远 王正伟
练武悉道心法
文/顾新法 王振远 王正伟
习武悟道,感知无为。无为乃不妄为,不为争名夺利所累,静下心来练拳。理念支配行为,无欲能放下各种“包袱”,身心自然轻松。没有杂念干扰专心习武,方能有成效。心静时,头脑清晰,注意力集中,灵敏度高,外界发生微小的变化都易于察觉到,能机敏地做出恰当的反应。心静需要心理平衡,这与“中庸之道”相关联。
1.物理现象可表明练拳中的“双重”与“阴阳平衡”的特点
一人坐在条凳的中间很稳定,此时,凳子边又坐上一人,当坐在条凳中间的人起立,坐在边上的人没有防备,就会因凳子掀起摔倒。可见,这模拟的“双重”状态是以固定对称“架子”的形式得到相对稳定。还比如,天平秤的立柱支撑横梁两端的盘子,砝码放到秤盘上与另一端托盘上面的物体重量相等时就出现平衡状态,这也是物体的“对称平衡”。这现象和练拳的调整身体平衡有相似之处,内家拳与物体平衡的本质区别是,人在意、气的作用下,身体在运动中通过内劲进行虚实转换,达到“动平衡”,获得动态稳定。如果打拳时转换不当,失去阴阳变化能力,只剩下对称的呆架则称为“双重”,推手时,因“双重”易被人所制,故被称为“病手”。太极拳盘架时,要求“虚领顶劲与屈膝、松腰落胯、气沉丹田”等要领的共同配合,形成身体上下撑展对拉拔长,使“百汇穴”与“长强穴”垂直对应的中脉贯通。在此状态下,身脊如同中正的“立轴”,能支撑身体两侧的平衡及灵活转动。再运用“太极“∞”运行方式,使内气在身体螺旋形成的整架中运行。为了保证行功走架时内气畅通,松沉平稳,身形要做到含着螺旋劲拢成的拳架既不松散又不紧成一体 “似松非松,似展非展” 的中间状态。如此,“松而不懈”地打拳,全身节节依次松开,体内的内气才能节节贯穿形成整劲连绵不断运行,进入这种状态,身体重心方能“虚实转换”得灵。从太极推手应用上讲:五阴五阳是妙手,当达到这种水准,虚实变化仅在“一念”之间;此刻,本身重心的虚实之间的转换处在自相“推挽”互动临界状态。此时,有人推来,我用掤劲接住来力,随彼来力而动,进行“虚实”变化,可举重若轻化解来力。同时,身体借对方运作的力找到平衡,随时将自己调整到中正安舒的位置。
另外,用形意拳为例,打钻拳时,身臂在螺旋劲的作用下“如斜卷的席筒”,产生既有卷拢一体的整劲又有发向两端的钻争劲。在发劲前的身臂各节是松开的,以避免发放之劲被“捆住”,随着意识促丹田发劲经身体各部传到二臂,再运到互反向对旋“双掌”随劲拧紧成拳将劲放出,这过程体现了螺旋劲产生的“二争力”贯穿全身直至梢端。这样运劲到拳发放时会产生劲向前发身向后坐的反作用力,如同开炮的后坐力,对身体的震动极大。由于全身的柔整架如同砸石捶富有弹性的柄杆,劲发放后,身体通过自然反弹将震动力卸掉而不受到伤害,此刻,利用地面作用力助威的后脚又随发劲带动中跟步缓冲震动后,再成为“三七式”虚步的支撑重心的实腿,使身体得到稳定。
同样,八卦掌也含有“滚钻争裹”劲,起到“抱撑八面”的作用。在走圈中“虎踞鹰翻”,身体带动肢体各部舒展缠绕中平稳运行,由于转圈时会产生向心力与离心力达到对称的平衡。
以上所示的这三种内家拳在运行中将螺旋劲用不同形式传到身体各部,确定了身体的形态。身随“意、劲”而动,当做到身正、气顺与各部位协调一致运行时,已不必再“生搬硬套”身形要领到位;由于身体已经处在内劲贯穿形成正确运行的状态时,身体各部自然做到合乎身形要领的标准。此理反推,身形要领实际是功夫练成后,内劲在拳架外形的体现。当内家拳“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到劲到”时,内劲贯穿到身体运动的各个部位,无须“分心”哪个部位是否“合乎规定的要领”,正确的身形要领自现,这就是练家子“重意不重形”的缘由。总而言之,练拳的身形要领是对已练出功夫的架子外形的描述,身形要领是练出内劲的“条件”,若把形体美作为练拳好坏的标准,则本末倒置,由于内在变化是看不见的,只有在明师的心传口授下,靠自己练拳中体悟。习武者潜心练拳,如此长期反复不断地在运动中得到身体的协调与平衡,并在不经意间也获得了心理的平衡。
中国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饱含了儒、释、道的思想。当道家精髓流淌到尚武之士的身上,必然会与“天人合一”产生联系。
当我们站在黄山之巅作壁上观,怪石、奇松、层出不穷,温泉潺潺流动。在上下浮动、翻滚变化万端的云烟间,看见很多松树的根须深深地扎入岗岩缝隙里,犹如壁虎攀爬状暴露在峭壁上。触景生情,感叹人生无常,领略生命力的顽强。据导游介绍,黄山特殊地貌是地壳运动造成的,这样的环境形成特殊区域气候,导致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的出现。
到美国,人们伫立在华盛顿故居临“波托马克河”的土丘上,沿宽旷的河面顺流极目远兆,一望无际处“水天一色”浑然相连,我们心情豁然开朗,从这天然豪放自然风光中得到启示:“功夫上身是长期用心去练,无意中自然而然得到的。武术中的拳法由有形到无形是在长期的下功夫的磨练中逐渐产生的,这个过渡没有明显的界线,练拳从有形入手到无形的发挥,无法中有法,可谓水到渠成。这不由然联想到太极拳如水,水无常态,地理结构决定了它的形态,它无偿地浸润着大地,随隙渗透,遇壑成溪,曲折迂回、逆来顺受、它能汇成滔滔大河。遇到狂风怒号能恶浪滔天,一旦冲破堤口,一泻千里,势不可挡。诚然,练拳之人是导向有意识,既具有柔情似水的性格,还需意志坚刚,会产生灵异的智慧。太极练到“懂劲”的层次,当外力来侵,用“掤劲”相迎,经接触部位与彼“粘黏连随”同步运行而融为一体。当彼施力于我,我“舍己从人”地随彼力周旋,做到“不丢不顶”,这样彼遇不到我的“抵抗”,当然无从知我劲在何处 。这期间我可感知对方力的大小、方向及快慢的动向,因此,他无论如何用力都会被我处处引进落空,即“化为乌有”。我在化解彼来力的同时还调整了自己的重心达到稳定,一旦得机得势将彼放出,其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实战中,在彼出手时我接到后,凭感觉和练就含术不见招的劲法,以下意识反应的本能制敌可以“无招胜有招”。
打拳初始的模仿是必经的过程,要得到其中真谛需习练中体悟出明师心传口授的实质内容。当拳练到内气可随“意”在体内通畅运行时,与练拳相辅相成的定步桩功和打坐,可由内气在意识导引的运行到无思中随呼吸自动沿“大、小周天”循环,以至入定。
佛教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确实是至理名言,远离尘嚣,洁身自好,一心修炼,无欲不为当然无过。
但是,现实世界没有神话,生存就必食人间烟火,欲脱离环境污染身却深陷其中,想超脱社会但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物质,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任何事物都有极限,“出淤泥而不染”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君不见,当今的污泥浊水生长出来的藕有的已经变了颜色,甚至腐烂。“皎皎者易污”,纯净水进入一丝颜色显而易见,但灵魂受到腐蚀是潜移默化、看不见的。因果干系、造化弄人,曾经的“向导”迷茫了,率先失足,无数原本健康的躯体在环境污染、毒菌侵蚀中垮掉了。大环境决定人的命运,是自然法则。习武者强身健体,修身养心、提升精神境界、增强免疫力、防病于未然,练出浩然正气,抵御邪气侵犯,但并非能练就金刚不烂之躯。人的健身强体、修身立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否则,那是“天方夜谭”。天灾需要预防,人祸还要自解,路在何方?需发扬我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播精神文明,共同自觉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才有希望。武术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同其他国粹一起,共同发扬光大,营造维护良好的“大气候”。
避免危害的发生,才能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何来?”当无忧无虑,心态平和,趋近“清静无为”地心静气顺修炼,健康长寿自然光顾。此乃被动中得主动,无为之中含作为之道乎?
(编辑/周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