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州大学在读学生为例

2017-08-11 10:41郑金寿陈键中曾藩秋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广州大学课余保健

郑金寿,陈键中,曾藩秋



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
——以广州大学在读学生为例

郑金寿,陈键中,曾藩秋

随着教育大众化推进,特殊群体学生已经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一个弱势群体。以我校保健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研究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课余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了解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但仍有超过一半的特殊群体学生在平时课余时间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建议:为提高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行为,除了提供充足的场所、设施和指导,还应定期为特殊群体学生组织体育活动以及消除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顾虑。

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学生进入普通高校继续深入学习。特殊群体学生理应像健全学生一样正常接受体育教育,但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面对丰富多彩的体育世界却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性而不能像一般人那样参加体育活动。特殊群体的存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当前,我国学者对特殊群体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残疾大学生体育现状、大学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内容、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研究、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问题的思考、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等[1]。其中刘辉等对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现状、制约因素和体育运动的价值进行了调查研究, 认为残疾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康复疾病、强身健体,增强心理健康的作用,并对构建谐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2]。姚宏茂的研究提出:应根据弱势群体学生的活动特点,相应增加一些专业的体育设备[3]。杭兰平等研究指出: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令人担忧,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4]。丛宁丽等认为应加强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特教学校体育资金的投入和支持[5]。吴燕丹等认为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是为了使他们能公平地获得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自我健康管理与适应性[6]。

特殊群体学生对于参加体育锻炼有着区别于健全学生的需要和动机,由于受自身运动能力局限性的不同,使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的强度、时间以及频率等与健全学生也有所不同。此次调研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全面了解我校特殊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广州大学特殊群学生体育教育提供建设性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广州大学保健班的学生。广州大学保健班学生分别来自22个专业15个学院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年龄从18岁到23岁;在调查的32人中,其中男保健生12人,占调查总数37.50%,女保健生20人,占总数62.50%。大学一年级学生有16人,占总数的50%;大学二年级学生有15人,占总数的46.88%;有且只有1名大三学生;没有大四或以上年级的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对广州大学保健班学生进行调查。利用保健班上课期间,向广州大学保健班学生发放问卷共36份,收回36份问卷,去除无效问卷4份,剩余有效问卷32份,问卷有效率达88.89%。

问卷的效度检验:本调查问卷采用专家效度进行检验,并经过体育学院5名专家检验,认为问卷的结构条理清晰,调查内容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反映论文的调查主题。

本问卷采用重测信度法,随机抽取广州大学保健班10名学生进行第二次测量 ,两次测量相隔1周,通过计算比较,两次结果信度系数都大于0.8,在信度检测要求范围内,证明本调查问卷有较高的可靠性。

2.2.2 访谈法

根据论文内容和任务需要,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对保健班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收集信息。

通过访谈了解得知:广州大学保健班的学生具有较大流动性,每周的学生人数会根据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目前调查的学生基本上是保健班的固定学生,其身心健康状况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未能达到转入正常大学体育课学习的标准。所调查的特殊群体学生除了每星期一节保健课之外,学校没有特别组织学生开展其他适宜的体育锻炼。一周一节为时90分钟的保健课根本达不到“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的要求。

2.2.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特殊群体学生体育课教学内容

广州大学保健班由来自不同的年级、身体状况不同的学生构成,分布较为分散,而且每位学生的病情各不相同,因此广州大学保健班将课程定在每周二下午第二大节,上课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动作技术要求简单,运动量偏小的康复性体育运动,主要以太极拳、八段锦、健身跑(走)等为练习内容,辅以体育保健知识的理论内容。

3.2 特殊群体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体育动机是学生渴望参加体育活动的欲望,它是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部动因[7]。

表1 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动机情况(可多选项)

对于特殊群体来说,希望通过锻炼身体来增强体质是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占调查人数47.46%,缓解压力第二,占15.25%,再者就是个人兴趣和应付考试,它们所占的比例均等,都是11.86%,陶冶情操所占比例为10.17%。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把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作为他们课余体育锻炼的首选动机是符合他们自身的实际需要的。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的重要作用,而且他们都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的体质。

3.3 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强度与持续时间分析

3.3.1 特殊群体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

表2 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每周参加锻炼的频率统计表

一周内进行体育锻炼频率达到三次的特殊群体学生人数有且仅有6.25%(2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次的特殊学生有5人,占15.63%;每周参加体育锻炼2次的特殊学生有6人,占18.75%;每星期参与运动超过3次的有且仅有2人;特殊群体学生中一周内除了1节保健课外根本没有参加过一次体育活动的仍有17个学生。通过以上调查得知,我校特殊群体学生每周参与身体锻炼的频率是非常低的。究其原因,一是与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状况相关,由于自身运动不便使得他们不便参加体育活动;再者就是他们对各项运动项目缺乏兴趣;最后是缺乏相关的专业运动场以及没有固定的锻炼时间等。因此,提高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是今后学校教学应着重的目标。

3.3.2特殊群体学生每次锻炼的强度

运动强度的大小对每一次锻炼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适当的强度不但可以起到强身健康的功效,还可以愉悦身心。若运动强度偏小,则此次锻炼就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若运动强度过大,则会适得其反,不但起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会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在每次进行锻炼之前,应该先对自身的情况作科学的评估,科学选择与自身体质状况相符合的锻炼强度,再者就是注意差异性和运动过程中的医务监督,切不可每一个人都是用同一强度。

表3 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每次锻炼强度统计表

表4 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运动后自我感觉

特殊群体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前应充分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什么强度适合自己来科学地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调查数据说明,特殊群体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的强度主要集中在中偏小强度。在小至中等强度的锻炼后,21.88%的人都表示感觉有点累,9.38%的人感觉很累,15.63%的人感觉良好。受身体的局限性以及从康复的角度去考虑,特殊群体学生都是选择一些难度不大,且运动后感觉舒适的强度去进行身体锻炼。

3.3.3 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表5 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每次运动持续时间汇总表

从上表可以得出: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大于10min小于30min的有6人,占18.75%;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的占28.13%。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锻炼时间普遍保持在10min以上,有9人表示每次会坚持运动30min以上,占调查人数28.13%。

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体育训练与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教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8]。体育人口的判断标准为:1.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8]。

在调查的32人当中:广州大学特殊群体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只有2人,占6.25%;每次锻炼30 min以上的有9人,占28.13%;有13人在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会保持中等或以上程度,占40.63%。有且仅有3人每周锻炼次数达到3次,所以调查的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中只有2人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即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中只有2人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3.4 制约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分析

表6 制约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分析(可多选)

通过充分了解制约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出制约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归纳为下面两种:

3.4.1 主观因素

因为自身身体问题而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这一主观因素在各因素中排名居首。特殊群体学生有着常人的头脑和思维,他们也希望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身体锻炼,但是受身体局限性的影响和害怕其他人的歧视以及嘲笑,无形中他们头脑里的自卑感和压抑感使其在心理上形成了不情愿参加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 因此,各种不良心理和情绪等主观因素对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一定影响。

3.4.2 客观因素

在众多客观制约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学业时间紧,没有固定的锻炼时间,占25.40%;锻炼时缺乏专门的指导是制约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参与课余身体锻炼的第二大因素,占22.22%;其次是学校相应的体育运动场所和设备没能满足特殊群体学生现有的需求;最后是学校没有定期专门为特殊群体学生组织一些课余体育活动。

4 结论与建议

虽然大多数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有着明确的锻炼动机,且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身体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行为却比较弱。制约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除了个人主观因素之外就是在于缺乏固定时间、场地和器材以及指导。因此,结合上面分析提出一下几点可行性措施: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以及思想教育,消除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顾虑,从源头上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广州大学保健班的学生也希望像常人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但由于生理或某些特殊的局限性使得他们不喜欢,甚至不敢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应该根据他们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加大宣传力度以及思想教育,从而排除特殊群体学生的自卑等不良心理因素。

第二,在学校中建立相关的特殊群体组织,像各个协会一样每周固定开展活动的时间。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应充分利用广州大学所具有的各种有利条件,比如发达的经济基础,良好的体育氛围等,争取成立特殊群体体育组织。通过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专业培训,良好的体育氛围可以使得特殊群体学生能够没有顾虑地进行身体锻炼,并能有效降低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盲目性。

第三,聘请专业的教师作指导,在特殊群体学生当中大力培育指导员。在本次调查研究中,缺乏专业指导也是制约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身体活动的局限性以及身体的特殊性,特殊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存在顾虑。通过专业的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科学性。

第四,结合学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学校的专业运动场地和锻炼设备,科学地增修一些健身路径。缺少专业的运动场、健身设备是制约广州大学特殊群体学生参加课余身体锻炼的重要因素,因而学校应充分地考虑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状况,科学合理地利用学校的空旷场地,修建一些适合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性别爱好的特殊学生锻炼的综合运动场所,确保特殊群体学生有一个安全、合适的运动场所,进一步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强殊群体学生体质、创造和谐文化校园的目的。

第五,加强特殊群体师资力量的建设。由于特殊群体的特殊性,每个学生情况的不一性,要求任课教师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设计一份个性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案。

[1] 李俊峰.对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的初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6.

[2] 刘辉,刘利江,唐军.我国残疾大学生体育现状及其参与锻炼的价值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1) :78-81.

[3] 姚宏茂.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4) :88-90.

[4] 杭兰平,杭孝平.对西安市主要弱势群体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2004,24(4):58.

[5] 丛宁丽,沈黎明,陈丛刊.成都市特殊教育体育课程开设现状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1,9(4 ):128.

[6] 吴燕丹,白永正.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04):85-87+90.

[7] 周卫东.谈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 :152.

[8] 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68-69.

Investigate and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ecial Group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Exercise——Take Guangzhou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n Example

Zheng Jinshou ,Chen Jianzhong, Zeng Fanqiu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special groups students have become a vulnerable group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universities. Taking healthcare majors in my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using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methods,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ecial group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t spare time, and finds problems and needs of these studen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al groups of students have good physical exercise consciousness, while there are still more than half of them who do not take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in spare ti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ecial group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behavior, the university should not only provide adequate places, facilities and guide, but also organize sports activities for them regularly, as well as eliminate their ideological concerns.

Guangzhou University; special group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郑金寿(1988-),男,广东茂名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心理学。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Sport Schoo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China.

G806

A

1005-0256(2017)08-0094-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8.043

猜你喜欢
广州大学课余保健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2022年1至6期总目次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潘卓彤作品
史云昊作品
谢雪甜作品
养生保健的“怪味”菜
电脑族养生保健的四大妙招
中国心情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