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涛
湖北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70
摘 要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趋势下,传统出版业不管主动被动,均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文章研究了出版业转型的几大表现和趋势,对比转型前后,出版机构对编辑素质与能力的不同要求,从而提出新形势下编辑自我素养培育和提升的转型之道。
关键词 出版业;转型;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3-0123-02
出版业的转型发端于2002年教材“新课标”新政实施之时,彼时互联网方兴未艾,传播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对出版业的冲击刚刚开始显现。因为教材的出版发行打破了行政体制的束缚,各省教材教辅的出版告别了计划分配的时代,少数依赖教材教辅的出版机构第一次感受到了断奶的阵痛。正当其时,从改革开放以来,已持续20多年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出版机构业态和出版的经营生态开始重构。出版业的转型大幕,自此正式拉开。
1 出版业转型的背景分析
我国出版业的转型是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巨变背景下发轫的。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传统的作坊式出版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转型已势不可挡。
1.1 经济的持续发展孕育出产业转型的趋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全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迎来了世界上罕见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各行各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且持续的量变带来质变,社会经济形态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出版行业值此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业态转型的趋势开始萌芽。
首先,出版效率极大地提升。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工作效率、经济效益的提升逐渐传导至出版业,传统的出版产业链——编印发效率都得到显著提升。其次,从业人员的大量增加。我国的出版发行机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涌入了大量从业人员,当然也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问题。再次,出版业竞争的加剧。不仅体制内出版机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体制外的民营出版机构如雨后春笋,数量更是蔚为壮观。上述经济发展带来的对出版业的直接影响,又作用于出版从业人员,为出版业势在必行的转型打下基础。
1.2 文化产业的繁荣倒逼出版转型
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形态迎来了大发展契机。图书、期刊、报纸,广播、戏曲、影视,网络,游戏等各类文化娱乐方式均蓬勃发展,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提供了诸多的选择。而只能提供阅读体验的出版行业,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也不再是主要的休闲方式,国民的阅读率急剧下降,随之带来图书的单品种销量也急剧下降,图书产品的盈利水平也大幅降低,出版业不转型,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出版机构经营维系也将越来越困难。
1.3 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出版转型
电脑网络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出版业内开始了自我冲击和产业的更新换代。传统的纸质出版在数字出版的冲击下举步维艰,不转型不仅是受行业外的冲击和挤压,行业内也开始了先进者对后进者的挤压和淘汰。至此,出版业的转型终于进入了快车道。
2 出版业转型的主要表现
出版业转型,不单是思路的转变,经营业态的重构,它还体现在自身定位的变化。
2.1 体制企业化
计划体制下的出版事业单位以及多年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形态在近10年内几乎全部破除,除极少数出版机构保留事业单位体制外,全国大部分出版机构完成了体制过渡,有的甚至完成了上市,成为最先进的企业形态——上市公司。
2.2 机构集团化
出版机构集团化在2000年以后开始蔚然成风,不仅各省的地方出版机构完成了集团化,中央的几大出版集团,如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等出版航母也组建成功。發展较好的地方出版集团逐渐开始将触角伸向中央部委出版机构,不断合并部委出版机构。出版机构的集团化,是出版业利用资本纽带进行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增强了单体出版机构应对市场竞争和经营风险的能力。
2.3 业务多元化
随着单品图书盈利水平的急剧下降,特别是走市场大众图书,单品销量能突破10 000册的都成了凤毛麟角。同时,借助集团化的平台,出版机构开始了大规模试水多远业务。有在房地产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如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有做物质贸易的;有试水连锁零售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利润贡献甚至盖过了出版主业。
2.4 经营市场化
相对于传统出版业态,转型中的出版业,开始十分主动的市场化经营探索。主要体现于开始重视发行,重视渠道,重视细分市场。传统的出版业态里,书稿的文化、学术、政治、科技等内在价值是编辑 的主要出发点。市场化的经营理念下,读者的喜好成为另一个主要的思维出发点。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探索细分市场固定读者群的喜好,根据他们的喜好持续不断地出版产品,形成专业化、小众化出版风格,成为出版的主流选择。
2.5 布局数字化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始彻底颠覆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出版的数字化时代终于启幕。然而,广大的出版业机构和从业者,既缺乏对数字化技术的熟悉和运用,又缺乏相应的人才和高管,更缺乏成熟的数字化经营盈利模式。然而,出版的数字化趋势又是如此的迫近,不作反应无异于等死,而大规模的投入又找不到盈利模式,以致出版机构的决策者们陷入两难的困境。最终大多数的出版机构不约而同选择了缓步跟进,着眼未来的布局,而不是孤注一掷的战略全局转型。
3 编辑转型的方向和具体要求
这里说的编辑转型,主要指编辑的业务重点、素质培养、能力养成等方面相较于传统业态下对编辑的要求的变化。这种转型既是职场竞争加剧、客观形势所迫,也是编辑个人成长与职业担当的主动要求。
3.1 编辑须具备极高的大局意识
新的时代背景下,编辑必须具备对时代大局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不能再“躲进小楼成一统”。编辑作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不能正确把握时代脉搏,做出来的产品与时代性相悖离,甚至与国家大政方针相悖,不但不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有可能因踩红线,遭受处罚。
3.2 编辑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当今的编辑,在出版业转型的大背景当中,如果只能加工文稿,很快会沦落为边缘角色,被戏称为“校对”编辑。就出版机构的管理体系来看,首先就把编辑当成了一个个项目经理,每个编辑对于自己策划或负责的产品,从策划立项到编辑加工,再到上市营销,最后到成本与效益核算,都需要编辑负责到底。这就要求编辑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既能加工文稿,提炼卖点,又能协调社会资源,擅于沟通交流;既能具备较高的抽象的文化素养,又能精打细算当好账房先生;等等。
3.3 编辑须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电脑网络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信息检索技术、数字出版技术等新技术,对编辑出版各环节产生着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于出版业上下游,极大地提升了出版效率。作为出版业中最重要的项目发起人和项目管理者,不擅长于学习和应用新技术,将会陷自己于被动,处处掣肘。
3.4 编辑尤须加强营销意识的培养和整合营销能力的养成
要想让自己的产品在每年数十万种新书中崭露头角,没有很强的营销意识和营销手段,已然是不太可能的了。随着图书购买率的持续降低,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时代里,学会为自己的产品“吆喝”,并且是面向目标读者群,有效地“吆喝”,是需要培养专业的营销意识和营销能力的。現时代图书产品的营销,必须紧抓产品的内涵,借助其他的平台,整合各种营销渠道和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
3.5 编辑要学会瞄准细分市场,完成自己的职业定位
所谓瞄准细分市场,也就是延续“术业有专攻”这个古训,在自己擅长的、有兴趣的领域持续下工夫,杜绝三心二意,在长期的细分领域里坚持下去,完成自己的职业定位。提倡将一个领域做深做熟,成长为专家型编辑。
本文一方面在要求编辑具备综合素质和全方位的项目管理能力,一方面又建议编辑做细分市场,不四处出击,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正因为出版业的转型趋势已成,针对转型后的出版环境,编辑要想游刃有余地从事这个行业,就要充分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坚定地沿着自己的职业定位,辛勤耕耘,必将在这个看似“落魄”,实则充满无限希望的行业里收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