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课堂生成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师生、生生、生本充分互动从而产生的一种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新情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关注课堂生成情况,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促使他们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指导高中学生阅读诗词的时候,教师也要关注课堂生成情况,及时抓住课堂中的闪光点,促使学生有所顿悟。
一、创设情境,激发生成
要促使课堂生成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由于中国古典诗词距离高中学生较为遥远,古诗词会让他们产生陌生感,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很少积极投入到主动探究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图文并茂的多媒體视频和充满感染力的导入语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例如《蜀道难》这首诗歌文辞较为深奥,学生很难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如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蜀山崔嵬险峻的特点,并用充满感染力的话语引发学生思考:“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是否曾经想过这个世上还有比登天还难走的山道吗?李白在《蜀道难》中三次抒发感慨,认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为何要用如此夸张的语气来描绘蜀山呢?诵读《蜀道难》,或许我们能从中得到答案。”这样的教学引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许他们都想要探寻蜀山独特的风貌。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图片或讲述故事,简单描绘《蜀道难》中提到的传说故事,如讲述和蚕丛、鱼凫等蜀国国王有关的故事;讲述秦惠王为了攻占蜀国送给蜀王美女的故事;讲杜宇化身为杜鹃鸟的故事等,这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如果能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可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课堂生成效果自然会更好,学生会主动生成更有质量的问题,深入地进行探究。
二、顺水推舟,引导生成
中国古典诗词意味深远、言简意赅,要品味其内涵确实有一定难度。高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思维的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扩展。若要让教学效果更好,教师则要把握好教学的最佳时机,依据课堂生成顺水推舟地提出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对诗歌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
在学习《琵琶行》的时候,有学生提出问题:“既然是‘夜送客,那么主人和客人应该是一起到江边的,可是诗歌中说‘主人下马客在船,怎么客人已经早就在船上了呢?”面对这个课堂生成,教师可以适时引导,指导学生学习“互文”有关的知识。教师可以指出:“这句用的是互文手法,实际上指的是主客一起下马,一起上船举行饯别酒宴。互文中的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似乎在说不同的事情,但是实际上是彼此呼应的。”在学生大致理解互文的修辞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想一下自己还曾经还学过哪些使用互文手法的诗句。学生很快发现“烟笼寒水月笼沙”用的是单句互文的手法;“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用的是对句互文的手法。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隔句互文和排句互文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种修辞手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生成,教师可以顺势补充一些和诗词学习有关的背景资料、补充知识,这样能让学生学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善于取舍,点燃生成
其实在面对教学生成的时候,教师不必一一关照,而应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当取舍,充分利用那些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生成,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生成则可以省略。
例如《雨霖铃》一词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有的学生提问:“‘念去去,这里的‘去去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提问:“《雨霖铃》这首词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是为了描写秋天凄凉的景物吗?”在这两个问题中,前一个问题只是围绕词义解释展开,教师不必延展开来,只需简单介绍“去去”是重复“去”字,表示很遥远的意思;而第二个问题由于和诗词理解有关,相对来说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突破口,抓住课堂生成,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在讨论中学生发现,作者不仅只是为了介绍秋天的景物,“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等句子都表示了这是送别的场景,所以这首词主要还是为了抒发离愁别绪,形容秋景只是为了借助秋日的凄凉来衬托人的心情。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那些对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意境、感受诗词主旨有关的生成加以利用,抛弃一些和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这样才能让教学效果有所提升。
随着高中生的心理已经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他们也有个性化阅读的需求,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因此,在古典诗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生成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文本。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有效激发生成;挖掘课堂闪光点并顺势利用能引导生成;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有所选择,挑选那些最有价值的生成加以利用,这样才能点燃诗词学习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