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霞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当今的社会受到金钱、利益、权势等的冲击,各种媒体传播的负能量,使很多人迷失了自己,我们的校园也难逃此劫,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触犯道德底线、法律底线,以至于悔恨终生。学校这个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宣传正能量的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至观重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想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感触。
一、巧借学生话题为我所用
课堂上千变万化,教师的随机应变将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超越原计划里预见的教学成果。所以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话题可以作为最佳的教育教学资源随堂使用,有时他们的话题恰恰触发我们老师的教育灵感,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学生的联想能力超强,特别是一些调皮的学生,他们最爱在老师的话里钻空子,强词夺理,跟老师狡辩。如有一次上课一个学生趴在桌子上,我提醒他认真听课,他说他听课用耳朵,趴着也能听到;还有一次,两个学生在说话,我也提醒他们认真听讲,他们说在讨论问题,并且说老师您不是鼓励我们要勇于交流吗?您怎么反正都是理。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学生时大多数老师都是气愤的。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和他们针尖对麦芒,因为硬着来下不了台的往往是我们自己。但是也不能姑息养奸,否则我們的教育就失败了。我们可以“秋后算账”。在教学中见缝插针进行委婉的教育。如在讲《出师表》一课时,在分析刘禅不听从诸葛亮的忠言进谏,最后导致误国误己,我针对班上一些学生存在的屡教不改的现象,有感而发: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听忠言如过耳之风,指出他的错误就是触了他的逆鳞,今天大家有没有想说的?其中有位同学立刻说:我行我素也是一种个性,您不是说要我们活出自己的特色嘛。这不正是您教我们的吗?借他的话题我先表扬他:你很聪明,能做到学以致用是难能可贵的。可是你的“个性”用在坚持错误的事情上,损人不利己之事上,那么你做人的方向就偏离了正轨,最后还是会像刘禅一样,这就好比是做生意,你投资错误了,不及时改正只能血本无归,如果你把“个性”投资在正确的事儿上,几年后你会“本利”双丰收的。听我这么一说他低下头无话可说,我想他应有所领悟了吧。
二、善把言教身教相结合
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并且成为我踏上教育征途的座佑铭直到今天。从教以来,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做到。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要把学生造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所以要求学生学习学生守则,我就学习教师道德规范;学生上课间操,我必到;不许学生上课玩手机,我也不会把手机拿到课堂;我犯了错误,也会向他们道歉;要求学生背的古文,我要先会背……这样一路走来,教学相长,我与学生都收获丰厚。而且我的严于律己,言传身教避免了很多唾沫横飞的言之凿凿。在很多情况下,只要我一个眼神,一个手语,一个表情学生就能心领神会。也使我与学生的关系和谐融洽了。至今与我有微信的学生,他们走向社会后,都能吃苦耐劳,勇于进取,不骄不躁,与别人相处能包容等等,每每与他们聊天我都感到很欣慰。
三、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近几年,雾霾现象日益严重。曾经“白云是书写在蓝天的诗行”,如今“雾霾是遮蔽在天地的幕帐”。我们在享受先进科技带给我们的快乐时,也必要承受它带给我们的痛苦。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科技的发展不能让环境来买单。人类是可以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关键在于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结合教材中的课文、综合性学习等内容,渗透环保意识。如在教学《生物入侵者》一课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其危害有哪些,入侵途径、对应策略有哪些等等,然后布置课外任务:进行社会调查,找到我们周围的“入侵者”,了解它们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消灭它还是利用它,怎样避免它们再来等等,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教学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除此之外,不能让学生只有学这类文章时,才有这种意识,而要保持这种意识,不但自己有环保意识,要带动家人也有环保意识,所以让学生养成发现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寻找解决的方法措施。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而言之,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们要坚持走下去,循序渐进,最终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淑娟. 语文教学贯穿德育教育之我见[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2] 朱安荣. 别让德育目标成为语文教学的空白[J]. 中学语文,2009(18).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杨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