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顺培�オ�
[摘要]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中,去感受文本之美,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题。教师应立足儿童本位,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的语言之美;通过转变视角,引领学生感知内涵的立体之美;通过体验人物,引领学生感知文本的情韵之美。
[关键词]阅读教学;探索;语言美;立体美;情韵美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1001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每个儿童内心都有一种渴望,使自己成为一个探寻者。阅读教学从某种维度来说,就是学生的发现之旅,是学生探索未知旅程的思维过程。在如此理念的观照之下,我们不禁需要反思:学生的阅读探寻之旅,究竟该追求怎样的认知体验?笔者认为,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感受文本之美,应成为学生阅读之旅的主题。
一、立足儿童本位,感知文本的语言之美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阅读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方式的确立和教学策略的遴选,都必须从具体的学情出发,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规律,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视角的理性回归。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板书“口渴了”,引导学生回忆:“‘渴字与我们刚刚学习的哪个生字非常相似?”随后,引导学生对比“渴”与“喝”两个生字的偏旁,感受“三点水”和“口字旁”所表达意思的不同。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生字卡片互动游戏,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并引导学生识字:缺水了——渴,用嘴才能——喝;“三点水”的是——渴,“口字旁”的是——喝;渴是因为缺少了——水,喝必须要有——口。不少学生兴趣盎然,快乐地进行识字。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书写两个汉字,巩固生字字形。
汉字是最美丽的语言符号,更承载着优秀的民族文化。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清晰记住了生字字形,更是一步一步接近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契合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对比、互动中感知了语言文字之美。
二、转变视角,感知内涵的立体之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搭建起丰富而扎实的语言实践平台,引领学生悉心品味文本语言,体悟其中蕴含的丰富的语文味道。
很多教师在执教《夕阳真美》时,都会直接让学生找出描写夕阳的语句,感知夕阳落山时位置发生的变化。而笔者在教学中则将这一环节设置在后面,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运用“先……然后……最后……”对太阳落山的变化过程进行言语实践。有学生说:“太阳先是向西斜去,接着逐步向下沉,最后就轻轻地落到西山的后面去了。”笔者相机点评引导:“你用先后顺序说出了太阳位置的变化,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来描述夕阳落山的变化呢?”有学生说:“可以从颜色上来说。刚开始,太阳收起了刺眼的光芒,然后它的脸就变得通红通红的,把身边所有的事物染成了各种颜色,最后他的脸更红了。”笔者对这两个学生进行了表扬,并要求所有学生将夕阳位置和颜色的变化融合在一起,进行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唤醒学生内在的言语意识,将原来毫无意识的言语转化为有意识的表达,让学生在言语实践的历练中获得言语表达能力。本案例中,教师对言语实践内容的一次微调,不仅延伸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夕阳之美,为学生扎实的语言实践创建了平台。
三、体验人物,感知文本的情韵之美
文本并非无情物,每篇课文都是作者内在情感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就应该从文本的实际出发,引领学生开掘、感知文本的情感美,进而深入而全面地解读文本,感受语言的美好。
如在教学《沉香救母(一)》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四自然段。课文通过“寒冬腊月、起早贪黑、盛夏酷暑”等词语,描绘了沉香刻苦练习的场景。教学这一段文字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从文本故事的情境入手,感知人物内在的情感趋向。教师可以相机追问:“沉香为什么要吃这么多苦,他心中有什么愿望吗?”此时,学生纷纷从文本内容入手,认识到沉香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赶紧救出自己的母亲,让母亲少受一点罪。当学生被沉香的孝心感动后,教师再顺势引领学生进入文字中,从而更好地感受了文本语言的内在意蕴。随后,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这些关键词进行拓展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练武,沉香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呢?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学生借助想象走进课文,更好地感受到人物锲而不舍的高贵品质。
情感是开启文本资源的重要源泉。没有了情感的浸润与支撑,语言文字的训练就会停留在机械僵硬的层面。只有真正地开掘、丰富学生的认知情感,阅读之旅的美感探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阅读教学只有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紧扣语文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發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阅读探索的美妙体验,从而切实提升文本解读的效益。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