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伊曼 插画/曲径
绿色圆桌
污染源监督的公众参与新契机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monitoring pollution sourc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文/刘伊曼 插画/曲径
3年前,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了“蔚蓝地图”,这是一款手机APP,该“地图”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收集到的官方发布的环境质量数据和污染源实时监控的数据汇集起来,并在软件中呈现。这款APP收获了广泛好评,但该中心的马军却在多个场合反复讲述信息收集的不易、各个省市情况不一,尤其是污染源的信息严重缺乏。
3年过去了,酝酿于环保部内的推动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的改革悄然“上线”,基于固定污染源管理基础制度的变革开始如火如荼地推进。根据国务院《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要求,该项改革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污染源信息的全面公开。
“实施方案”的原则条款里,提出了“公开透明,社会共治”——排污许可证申领、核发、监管流程全过程公开,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和环境保护部门监管执法信息及时公开,该方案的实施将为推动企业守法、部门联动、社会监督创造条件。作为该次变革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实施方案”定下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要实现有效运转。
目前,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已经建成,排污许可证申领、核发、监管执法等工作流程及信息逐步纳入平台,各地现有的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也逐步接入国家统一系统。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适当扩充的基础上,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证编码已经面世。环保部已经开始通过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统一收集、存储、管理排污许可证信息,实现各级联网、数据集成、信息共享。未来,该平台上形成的实际排放数据将作为环境保护部门排污收费、环境统计、污染源排放清单等各项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数据来源,也将成为社会监督的依据。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这样的信息集成方式将实现信息公开力度的大幅加强。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企事业单位自行监测数据和环境保护部门监管执法信息都能即时公开,不按证排污的企事业单位名单也将随时公布,同时,该平台与多个管理平台实现连通——信息平台上的数据不仅能影响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也将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更将实现与环保举报平台污染源信息的共享。根据“实施方案”的计划,公众举报无证和不按证排污行为将得到鼓励。如此,环境公益诉讼将能够得到翔实而权威的证据,社会监督将得到强化。
新的制度和新的信息系统,为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维护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海量的大数据迎面而来,每一个企业不仅有一叠许可证的副本可供每个人下载,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排放数据和定期报告的资料。无论是NGO和记者,还是热心环保的个人,或者是有心监督的公众,一方面能够轻松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通过各种手段调查到一些零碎证据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却面临着更为专业化的考验——是否能够适应并驾驭这样海量的信息,从环环相扣的证据链中找出重点,实现有效的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