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华 李小娟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 201306)
研究生体适能拓展课程对应用型人才综合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黄兴华 李小娟
(上海电机学院 上海 201306)
目前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构建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突出了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的区别。而上海电机学院新开设的体适能拓展课程无疑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尝试。该研究从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的体适能及社会心理适应性方面加以研究,希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业和自身的发展。
研究生 体适能拓展 社会心理适应性
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该校也把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即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此类人才大量的需求。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该专业相关知识的需要,强化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目前许多高校还尝试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纳入管理类、职业道德类、人文类课程,以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团队精神、沟通交流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该校在基于上述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更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为研究生设计开设了体适能拓展课程。
1.1 相关概念
1.1.1 体适能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体适能定义为: 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倦,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情的能力。体适能一般分为两类,其中与健康有关的,称为健康体适能,包括:心肺耐力(心肺适能)、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肌肉适能),身体成分;而与动作技能有关的,称为竞技体适能,包括:灵敏性、平衡感、协调性、速度、肌肉爆发力、反应时间等。
1.1.2 “拓展”的概念及意义
拓展是让人们在高山瀚海中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从中学会一系列克服困难的能力,尤其是运用身体的各种技能应对生存危机和心理压力的考验,从而获得全新体验改变内心的认知。讲究户外特点和冒险技能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感受。狭义上讲,拓展是将管理与心理游戏融入户外运动元素,按照体验式学习模式进行的一种团队教育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性,在特有的情境中激发所有学生积极努力地挑战、感悟、反思。
1.2.1 有助于职业性、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多人的协调与配合,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已经成为许多企业考核员工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却没有这样的专门课程,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或觉悟,是不需要培养的。但事实上这种能力或精神也是需要培养的,而体育运动和竞赛就是最好的培养和展示的平台。中国目前尽管无论在经济还是人口上都是一个超级大国,但在团体类的竞技项目尤其是三大球上始终无法取得突破正是和我们整体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研究生教育把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体系,就能使我们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1.2.2 该校研究生的职业发展特点决定了开设的必要性
该校目前的研究生为风电行业的应用性人才,既可能是技术研究和管理人员,也可能是现场工程师,因此该职业方向对人的体能和心理有特殊的要求。如80 m高塔的攀爬体能与技巧、高空作业时的“平衡、移动、下降、通过”能力,从事野外作业时的负重能力,偏远地区恶劣环境下的徒步、穿越、越野能力,这部分能力不经过专业的训练是很难达到的,它既有对体能、技能的要求,又需要很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而冒险与求生训练对于学生抵御灾难事件和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有较大帮助,这种学习能够为学生遇到危险时获得安全避免伤害提供经验支持,是职业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些能力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是从未经历过的,因此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课程加以学习和训练,更好地贯彻该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所倡导的“从做中学”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1.2.3 该校研究生的体质状况决定了有开设的必要性
从2007年起,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除研究生外)每年都进行一次《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公开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而大学生是研究生的基础,大学生体质的下降说明研究生生源体质的不乐观,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小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高校扩招后学校场地器材尤其是室内场馆的供不应求导致的课外锻炼难以开展、大学生的考研和就业压力等都使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而随着物质水平生活条件的提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少这些都导致他们的体质状况越来越差。对该校首届71位研究生分别进行了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仰卧起坐)、1 000 m(800 m)的测试,测试情况见表1。
表1 该校研究生体能测试成绩统计(N=71)
1.2.4 该校研究生缺乏运动知识和锻炼习惯决定了开设的必要性
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后护理,包括母乳喂养知识、乳房热敷、护士床旁指导正确喂养方式、心理支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射频电疗,产妇取仰卧位,进行双侧乳房局部清洁,治疗片置于纱布上,贴紧乳房四周,以外用固定带加压,再根据产妇耐受程度调节治疗强度,从0Hz开始,逐渐增加至产妇可耐受强度,持续15~25min,1次/d。剖宫产后次日开始,直至出院当天。
中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尽管经历了十多年,但由于普遍重视技能的传授而轻视理论或者运动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并不了解体育运动的真正意义,也没有正确掌握运动的目的和方法,从而缺乏科学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对该校71名研究生课外自主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研究生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统计(N=71)
2.1 研究生体适能拓展课程设置情况
2.1.1 课程设置
在研究生一年级设置体适能拓展必修课程。必修课安排两个学期64个学时,32学时为一学分。第一学期为基础课,第二学期为提高课。
2.1.2 课程目标
通过两个学期的学习能掌握特殊情境下的跳跃、攀爬、下降、通过技能,发展身体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身心控制能力、受挫力和抗挫力、自我再认识能力、自我激励和超越能力、领导力和服从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等。
2.1.3 课程内容
按照课程形式又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其中理论课主要讲解体适能及拓展的相关知识以及锻炼和评定的方法。实践课以拓展项目学习为主,辅助以健身、定向越野、龙舟、瑜伽项目的有关板块知识学习,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耐力、灵敏性素质。第二学期主要以体适能和团队项目竞赛为主。拟通过一学年的学习,真正达到掌握拓展技能、发展职业体能的目标。见图1。
2.2 课程开设效果
2.2.1 学生的锻炼习惯、体适能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课程开始前,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身体还可以,不锻炼也没关系,对研究生还要开设体育课也感觉不理解。但摸底测试却让大家非常诧异,班级平均分为38分,还有部分学生耐力跑甚至无法坚持跑完。这一结果无疑给学生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在数据面前同学们再也找不出理由,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健身方法的学习、运动习惯的养成、运动潜力的不断挖掘与拓展,一学期后的测试让同学们看到了课程带来的效果,使学生的体适能水平有了很大的突破,班级平均分达到了63分。而更大的改变还在于,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运动处方,如何通过有氧运动、无氧运动、科学膳食的配合达到健身、减肥的目标。一半人以上都能保持3次/周以上的运动,课后相邀进行各种锻炼既加强了同学间的友谊、丰富了课余生活,更达到了强身健体的效果,见表3,表4。
2.2.2 通过团队项目的实践,学生的人格培养得到提升
图1 综合素养培养目标示意图
表3 课程实施后研究生每周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统计(N=71)
学生们通过各种团队比赛项目的学习强化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为把学生培养成意志坚强、人格健全、抗挫折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做出有益的探索。如上课能积极参与每一项运动,对各种难度的项目都愿意尝试并接受挑战,团队比赛更是能抛开“自我”共同协作与担当,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发生的。如龙舟项目强调协调一致的配合精神,在极限体能下克服困难的能力;团队越野跑则不但强调克服体能极限的能力,更强调对弱势队友的包容与帮助;篮球足球男女团队比赛则强调了规则意识、配合意识、自定规则下战术的创新意识、对团队成员(女生)的包容;信任背摔则体现了对队友同伴的充分信任;攀岩接力赛则充分融合了团队项目需要的体能、胆魄、协调和配合等多种元素。通过这些项目的实践,同学们的内心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和洗礼,对他们今后踏入社会、融入集体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2.3 学生掌握了体适能拓展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中通过对各种低、中、高空项目的拓展练习、攀岩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各种攀爬技巧、安全防护知识;对克服恐高心理,锻炼高空平衡、灵巧能力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对培养周密计划、胆大心细、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和挫折的作风也起到积极的作用。而通过体适能知识的学习则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运动与实践不断达到身心和谐共同发展的目标。随着学校研究生国际化的实施,每年他们将有3个月的瑞典工程硕士的海外实践,他们需要爬上50 m高塔进行参观和实践,希望通过1年的学习与实践为他们储备体能,同时为保证他们专业实践课程的顺利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英爽,康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87-88.
[2]张翔,巩建鸣.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7):145-146.
[3]罗时铭,苏肖晴.蔡元培体育思想研究[J].体育学刊,2008(7):169-170.
[4]李宗堂.陶行知体育思想对成人体育改革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1(3):135-136.
[5]林红,刘明辉,高金娜.高校研究生培养应设置体育课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5):185-186.
[6]赵崇阳,杜放.普通高校开设研究生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6):105-106.
[7]祝自新.湖北省高校研究生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J].运动,2011(4):77-78.
[8]钱永健.拓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G80
A
2095-2813(2017)07(a)-0238-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