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六个省市自主命题,加上全国卷三套题,共涌现出十道作文题(其中,北京卷是两道题,二选一)。从整体上看,高考作文命题质量比较高,可写范围相对开阔,但阅卷中发现,不少写作水平较差的同学,落笔后出现了种种失误。下面择要列举,并就应当采取的“救治”措施提出建议。
问题一:审题不准,偏离题意
具体包括三种情况:
一是少数同学根本不审题。如2016年全国Ⅱ卷考查“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题目贴近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且要求相当明确,通常情况下不太容易“走题”。然而仍有同学偏离题意,例如忽视“要求”中的“比较”二字(“比较上述三条途径”),直接选择一条途径写作而丝毫不提另二者,该类作文多为四类卷。也有的忽视了“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这一条,文中有名人,有典例,就是没有“自己”。按照评分细则,没有“自己”体验的作文,判为四类卷或五类卷。更有甚者,把“语文素养”等同于“素养”,写作时只谈素养(如大谈特谈中国人的素养比不上日本等发达国家),此类混淆概念的偏题之作,只能判定为五类卷。
二是部分同学只抓枝节不抓根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胡乱放大材料中的只言片语。还是以全国Ⅱ卷为例:文题供料先说“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但这句话只是引子;有些考生断章取义,仅仅抓住“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谈开来,通篇只见“语文素养”与“国家软实力”,完全不涉及“途径”。该类作文得分也低得可怜(最多不超过34分)。
三是不扣合供料中的关键词。如2016年浙江卷考新材料作文“虚拟世界”,试题已对“虚拟”作了基本界定(既指“网上购物”等“既成事实”,又指VR(虚拟现实)之将要“飞入寻常百姓家”)。少数同学误把“虚拟”理解为“虚幻”“虚假”“虚构”等,因而在文中引用了文学作品的例子;也有的把“虚拟”等同于网络,因而将话题转移到了“如何对待网络”之上。这些作文赋分都在42分以下。
以上三类考生犯了高考作文的大忌——审题错误,最终吃了大亏。
[病例展示]
浙江卷作文题材料中有一句“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由此可见,考题已列出三种基本态度,我们从中选择一种来论述就可以了。但是,依然有同学出错,例如忽略了“这个新世界”中的“这个”,把文题理解为拥抱新世界,或远离新世界。
像有篇病文《悦纳自己,接受世界》,分别从“悦纳自己,接受世界,需要我们把握当下”“悦纳自己,接受世界,需要我们相信未来”“悦纳自己,接受世界,需要我们精神独立”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最后总结:“悦纳自己,接受世界,是浮生恰逢其会地兼济天下,是始终质洁如一的玉人风华。如此,足矣。”此文可谓离题万里,不能不让人扼腕痛惜。
对策:抓好审题这一环节
所谓“审题”,说得明白点,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叫你“向东”,你就“向东”,千万不能由着性子“向西”。审题水平与我们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技巧”。这些技巧是:1.不能匆匆“扫描”,而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2.这么读,是为了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非抓住它不可。3.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多次出现时,它很可能就是关键词。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要尽可能找出来,决不遗漏。4.用铅笔把找出来的关键词一一圈出,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然后,全面落实被圈出来的关键词,即把它们的要求体现到作文中去。5.细读作文题中的“要求”或“注意”,比如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任务型指令”,通常包括具体问题和具体任务两个部分,具体问题是限定一个明确的思考角度,不允许在这个思考角度之外写作,具体任务一般包括读者对象、文体要求、写作重心等。
问题二:认识肤浅,内容浮泛
对试题的理解是深是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立意是高是低,选材是优是劣。部分同學对题目体验不深,文章立意限于生活的表面,浮于肤浅的层次。如果写议论文,就忙于堆砌论据,缺少分析说理;如果是记叙文,则过于直白,缺少应有的韵味。像2016年江苏卷作文题,只要紧扣“说、不说、个性和创新”四个点中任意一点展开,即为切题;放在“个性”或“创新”背景中评议“说”或“不说”,则为最佳立意。从考场答卷看,有些同学浅读材料——肤浅地将“说话”理解为与人聊天,等同于打招呼、问候;有些同学虽然能围绕“个性与创新”进行论证,但先说个性,后述创新,两部分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只是简单的拼合或在同一平面滑行。同时,许多同学大脑中的材料实在太贫乏,基本上是空空如也,且不说论据新颖,就是陈旧的材料也寥寥无几,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老掉牙的“牛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诺贝尔发明炸药”“蝴蝶破茧而出”,马云、乔布斯、诺基亚、苹果、屠呦呦等和“创新”相关的人物及事件也被用得泛滥。这充分暴露出当前同学们生活单一,阅读面狭窄和联想想象能力差等问题。
[病文片段]
以前,我看见过一篇文章:一个人的父亲中了彩票,全家从农村搬迁到了城里。一日,他的母亲回了老家,做了一些家乡的土特产带到了城里,送给邻居们。结果一个人直接关了门,还有个人把他母亲侮辱了一番,最后一个人才接受了礼物,道了声谢。可第二天,母亲却在楼下的垃圾桶里发现了那一盒她亲手做的土特产。
这也许只是一篇小说,但是,这不能证明什么吗?这不正揭示了我们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吗?当然,这并不只是那些“邻居”的问题。又是什么导致了“邻居”会有如此戒备的心理?也许,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节选自山东考生《把信任装进行囊》)
本文作者所叙之例,确实能体现人与人之间互相“戒备”,但它更直接地指向着人际关系的“隔膜”与“疏离”,用它来论证应“把信任装进行囊”,典型性只能算一般。而且“一个人的父亲中了彩票,全家从农村搬迁到了城里”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做了一些家乡的土特产带到了城里”表达明显不合理。
对策:加强理论修养和积累生活素材
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丰富写作材料,平时应做到“三备”:备思想,备知识,备生活。备思想,首先是要学好中学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的基本理论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观点。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备知识,可与备思想结合起来进行。可注意阅读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报刊,还可进行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大致做法为: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以用来阐明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备生活,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要备好生活,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考场上面对试题,要善于作由此及彼的联系,由因到果的推断,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考,以深入认识并准确诠释话题。
问题三:文体不明,搞大杂烩
不少同学“文体观念”相当模糊。比如2016年全国Ⅰ卷有篇作文,题为“四幕剧”,全文分四段(依次冠以“第一幕、第二幕、第三幕、第四幕”),但没有人物对话,而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有其名(“四幕剧”)而根本无其实。还有些同学错将文体混杂当作夹叙夹议,作文一半是议论,一半是叙述,犯了文体不能统一的错误;甚至出现了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平均使用笔力的现象,有的文章“四不像”“五不像”,不知道作者究竟“自选”了哪种文体。
[病文片段]
我享受那些真实可感的岁月,那种可以触摸到长城砖石的肌理,可以听到鸟鸣,闻到花香的空气。我钟情于那种翻过千山万水,说一句“原来你在这里”的感动瞬间。那种穿过人潮汪洋,亲眼看到一片异国土地的兴奋与激动。
……
那些虚拟生活中的美妙抵不过坐在树下共赏那席曾经照耀过万千古人的温柔月光。那些虚拟生活中的刺激敌不过驾一叶扁舟遨游在广阔无垠的海洋。那些虚拟生活中的浪漫比不上如海子一般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去感受真实生命的鲜活与律动。(节选自浙江考生《拥抱现实》)
201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明确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所谓论述类文章,针对高中生而言,它一般是指议论文。因此,只要按照议论文的要求来写就行了。但在高考中还是大量出现了其他文体。有的同学提出观点后就通篇叙事,写成了记叙文;更多的则是散文体,如《拥抱现实》一文,且不说文中的逻辑是否恰当、推论是否合理,光是这种抒情散文的笔调,通常在议论文中就不被允许。
对策:正确理解“文体自选”的要求
高考作文大多允许“自选文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写作时不需要文体的规范,而是给我们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一旦选定某种文体,作文就得符合这种文体的要求,决不能随心所欲。从具体的操作过程看,“文体自选”,我们在构思时倒是多了几个环节:1.考虑该题最适合写哪种体裁;2.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体裁:形象思维发达、会编故事、善于记叙描写的同学,可以选记叙文、散文来写,甚至写成小小说、童话、寓言等文学体裁;逻辑思维发达、会思辩、善于议论说理的同学,可以选议论文来做;3.要考虑有没有与该体裁相应的足够的素材;用这个体裁写,能否写出新意。
问题四:拟题不当
不少同学忽视拟题,也有的虽然重视但拟不出好题。具体表现为:1.随便用一个词或短语作为标题,文、题之间不吻合;2.标题拟得空泛或让人一头雾水(如浙江卷出现的“黄金距离”“合理位置”“制形而变,执心以往”“一步之遥”“金色力量”“半面妆”“高度”“假做真时假亦假”等);3.更多的是拟写得一般化,没有特色,没有诗意,毫无吸引力。
对策:掌握新材料作文拟题的原则和方法
自拟标题的基本原则有三:首先是准确、贴切,即标题与作文体裁、内容相符合,宽窄适度,恰如其分;其次是精练、简明,即言简意赅,高度概括;还要力求新颖、含蓄、优美,这样才能不同凡响。自拟题目时,可选用保守拟题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材料中明显带有“观点句”“关键词”的新材料作文题,以及写作角度显豁的叙事类新材料作文題,更应多多考虑创新拟题法——创新拟题法的实质,是充分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拟题。具体操作如下(举例均取自2016年高考):
1.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如:《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让教育如春风拂面》《赏识为舟,批评作帆》《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高峰难守,低峰易登》(全国Ⅰ卷);《课堂学习是语文素养的打桩机》《坚守你的精神小岛》《阅读,开启语文素养之门》(全国Ⅱ卷);《让种子开出绰约的花》《让创新之花开满神州大地》《规范是创新的守护神》《扬创新之帆,划制度之桨》《给自己一杯柠檬水》(全国Ⅲ卷);《我的世界温暖如春》《亮剑无声处》(江苏卷);《评价的巨浪》(上海卷)。
2.运用对偶,整齐明了。如:《怀容误之心,成大美格局》《批评有道,鼓励有方》(全国Ⅰ卷);《浅浅纸上书,深深足下行》《书小乾坤大,博览境界高》(全国Ⅱ卷);《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全国Ⅲ卷);《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自嘲而不嘲人》(上海卷)。
3.设问反问,发人深思。如:《“学霸”“学渣”岂能用分数衡量?》《教育以何为标准》《标准,你为何如此重要?》(全国Ⅰ卷);《小羽的成功拷问了谁?》《什么是担当》《竞争一定能成功吗》(全国Ⅲ卷);《是谁扼杀了“爱因斯坦”?》《你选择在何时盛开》《个性是什么》(江苏卷);《练就独到真我,何必评价他人》(上海卷)。
4.引用化用,内涵丰富。如:《存其资,策其道》《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不为分数遮忘眼》《陟罚臧否可异同》(全国Ⅰ卷);《为有源头活水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腹有诗书气自华》《条条大路通罗马》《汝果欲学文,功夫在阅读》《“量小”非君子,“无读”不丈夫》(全国Ⅱ卷);《开窗放入大江来》《漂其黑,守其白》(全国Ⅲ卷);《为有暗香来》《不一样的烟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言秋日胜春朝》《大音希声,大智涌泉》《闭口若悬河》(江苏卷);《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不知不言,知者须言》《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上海卷)。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常熟国际学校)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