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跃
摘要: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的精神实质和实施情况,紧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旨,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创新为根本,以自主选项课、分层次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等新教学方法为模板,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路径——分析——处方为手段,将“素质教育”与“技术教学”紧密结合,力图建立一个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符合新时期要求与需要的新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关鍵词:高校;体质健康;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建立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深化体育工作改革和创新,促进青少年强健体魄,健全身心,教育部于2014年7月18日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以下简称《国标》),要求全国各级学校开展涵盖全体学生的《国标》测试工作,并依据学生学年测试成绩评定等级。笔者通过对新《国标》测试三年以来,河南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学生测试情况的汇总分析,从中研究影响高校学生《国标》测试成绩的体育课程因素,并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找出解决相应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新《国标》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
(一)新《国标》明确了测试指标和科目
新版《国标》取消了选测科目,全国各级各类学生进行测试均为必测科目且内容完全一致。具体分为: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50米跑、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身高、体重、肺活量。这样的改变使测试工作更为系统化、规范化,测得数据的分析量化也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二)新《国标》细化了评价体系,提高了锻炼要求
《国标》规定,学生测试得分由100分标准分和20分附加分之和构成。优秀为总分90.0分及以上,良好为80.0~89.9分,及格为60.0~79.9分,不及格为59.9分及以下。其中,女生仰卧起坐和800米跑,男生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设附加分值,加分额度均为10分。这样的改变精确了分值,细化了等级评价,提高了学生达标的要求。
(三)新《国标》测试纳入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评估体系
《国标》规定,学生测试成绩评价为良好及以上者,才可参加各级评优与评奖,成绩评价为优秀者,可以获得体育奖学分;普通高中、中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学生毕业时,《国标》测试成绩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这样的改变使国标测试成为学生评优评先和正常毕业的重要指标,提升了国标测试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也使国标测试成为各级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制定新《国标》的目的和导向
通过改进和完善《国标》的构成体系,使其成为各级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评估体系,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路径——分析
处方体系,将“素质教育”与“技术教学”紧密结合,给学生以适当的动力和压力,督促学生通过各种锻炼方法和路径,切实提高自己的体育技能,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实行新《国标》以来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笔者以河南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学生共2436人2014~2016年体质健康状况为研究对象:分为大学生身体形态分析,以身高体重指数为评价指标;身体机能分析,以肺活量体重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身体素质分析,以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50米跑、800米跑(女)、1000米跑(男)的测试数据作为评价指标。
(一)身体形态分析
首先对测试学生身高、体重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然后依据《国标》进行身高体重指数等级评定。结果显示:2014年男生指数偏高占30.6%,偏低占25.7%;女生指数偏高占25.3%,偏低占37.5%;2015年男生指数偏高占33.4%,偏低占26.8%;女生指数偏高占19.8%,偏低占38.3%;2016年男生指数偏高占32.7%,偏低占25.1%;女生指数偏高占20.7%,偏低占35.2%。从统计数据分析,男女生身体形态指标均不理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肥胖学生和消瘦学生在学生总量中均占较大比重。
(二)身体机能分析
笔者对男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整理(见表2),随后依照《国标》进行身体机能等级评定。结果显示:男生2014~2016年肺活量体重指数及格率分别为90.7%、89.3%、87.5%;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及格率分别为91.3%、90.2%、89.6%。由此可见,测试学生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机能发展趋势也在逐年下降。
(三)身体素质分析
测试学生2014~2016年身体素质测试的统计数据见表2、表3,无论从速度、耐力,还是上下肢力量及爆发力等指标变化趋势来看,参加测试学生从整体上均呈逐年下降,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状况令人担忧。
总之,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指标评价逐年下降,显示出大学生整体体质健康状况很不乐观。
三、高校现行体育课程体系与新《国标》精神实质的差异性
(一)体育教学科目设置与国标测试要求相关度不足
《国标》中规定的测试科目包括基础的身体指标、机能指标和素质指标,属于田径运动和体能素质训练居多,而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考虑到体育资源、安全因素、学生兴趣等,以各种球类、健身操、武术、体育舞蹈等新式运动项目为主,没有设置多少田径基础内容、专项体能练习项目权重。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必要的专项训练和体能训练,在课下又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作保障,参加体质测试基本在无准备和孤立状态下完成,体质测试成绩每况愈下就不难理解了。
(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与国标测试要求相关度不足
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的成绩评定是以学生在所选项目课程的各项技术上的具体表现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的。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在其中所占权重很小,而学生每年的体质测试成绩又是独立评价的,没有在该生的体育成绩中得到体现。因此,国标测试在失去了对学生应有的制约和激励作用,再加上部分高校对国标相关规定的执行并不严格,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国标测试不认真、不重视,客观上导致了国标测试成绩的整体偏低,逐年下滑。
(三)忽视高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对学生体质健康关注度不足
现行高校体育教学未能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学习锻炼模式和氛围,学生上体育课只关注自己能否得到相应的体育学分,达到目的后,很少或者不再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其体质健康水平并没有通过体育课程的媒介延续和发展,也没有形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路径和习惯。而现有的教学体系也淡化了体育课强健体魄的本质功能,对学生体育健康关注不足,没有建立起一个一体化的联动机制,没有发挥出体育课的正面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四、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一)树立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课程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保证体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导向与根据,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而且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进行强化。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改变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引入符合时代发展先进的教学元素,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正确引导作用,重点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入手,切实提高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增强了体质、掌握了技能,获得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
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學理念,整合本校体育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热点爱好,调整体育项目课程设置,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在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的同时,还要科学合理地调整体育课程结构和内容,针对学生健康测试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重点予以解决。
(三)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
即使在同一个项目课程班里,学生基本素质的差异、项目基础的差异、领悟能力的差异也普遍存在。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所分层次安排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评价,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水平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展现。
(四)完善评价系统,细化体育学分
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单纯依赖于运动项目的技能评定,忽略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专项素质、课程参与度及表现等方面内容。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其内容应更加科学化、全面化,以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评定,不仅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配套细化学分的管理。现行高校体育课学分管理让学生目的很明确,即通过考试科目、得到相应学分。必须细化体育课程学分管理,将部分成绩评定、学分管理延伸、扩展到课外,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训练模式,让学生不仅要从学习结果中拿学分,更要从学习过程中修学分。
(五)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路径一分析一处方机制
结合新《国标》的出台,各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路径一分析一处方机制。通过国标测试的平台,实时掌握学生身体机能状况,并通过研究分析,开出对应的运动处方。高校要及时解决国标测试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对于测试数据中有突出问题的学生,要引入预警机制,采取对应的干预措施,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训练中重点加以解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