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
摘要: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是我国高校设计学科下的一类专业方向,多年来一直发展缓慢。研究分析了该类专业的发展历程、局限及其主干课程设置情况,认为定位在普通高等教育层面更适合其发展。高校可以以设计学科教育为大背景,以产品设计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地方工艺和文化为特色,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探索,以推动该类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也成为我国不少高校设计学专业的拓展方向之一。然而,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相比,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却十分滞后。制约我国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从其中最核心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推动该类专业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起步于21世纪初。旅游纪念品通常是指人们在旅游目的地购买的富有当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各类纪念性物品,包括工艺品、日用品、电子产品、纺织品等。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是指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皆以培养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如“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旅游产品艺术设计”“旅游创意产品”“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等。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产生于旅游业兴盛的土壤之中。我国的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开始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旅游纪念品为主体的旅游商品购物业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大约从2000年起,少数高校率先开设了“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方向,面向全省或全国的旅游商品市场培养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人才,就业方向主要锁定在各类旅游工艺品公司和旅游商品企业。发展到现在,就我国旅游大省的高校而言基本上都有了此类的专业方向,但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存在专业设置稳定性差、招生和就业难等问题。该专业的出现和长期存在,体现了市场对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的需求始终存在;但该专业的发展滞缓,却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不畅。
二、高等職业教育层面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发展的限制
目前,我国开设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主要是高职院校,但高职层面的课程体系并不适合于培养该类专业人才。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培养人才,择业面较窄,课程设置强调技术操作,适应性较弱;相比之下,普通高等教育针对某一学科领域培养人才,注重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注重综合素质与创造力培养,择业面较广,迁移性较强。因此,有的专业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有的则适合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需要培养的是既掌握设计程序和操作方法,又有自主设计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普通高等教育层面更适合于该类专业的发展。事实上,任何一项“人文+技能”的专业,都不能用纯粹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人才。换言之,即使绘图软件用得再熟练,也不等于是一个旅游纪念品设计师,因为设计的本质是永不重复的创造性。技能操作熟练的人可以轻松复制旅游纪念品,却不一定能够自己设计出一个好的旅游纪念品,这或许正是国内旅游纪念品设计严重同质化的根源所在。
有鉴于此,近年,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纷纷调整专业设置。大部分高校都转向了设计学科下的“产品设计”或“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开始以“产品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旅游产品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等专业名称招生,以旅游纪念品设计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之一。因为它们不但涵盖了旅游纪念品设计,而且专业培养面更广,就业市场更大,适应性更强。
三、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现状
海南、云南、贵州等旅游大省是开设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数量较多的省份,以这三个省份的部分代表性高校为例,笔者将其主干课程大致分为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大类,可举例比较如下。
琼台师范学院——“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业基础课:设计素描、设计色彩、速写、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电脑辅助设计、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中外工艺美术史。
专业设计课:工艺品材料应用、泥塑、剪纸、贝艺饰品设计、椰雕设计、织锦设计、陶艺设计、藤竹编设计、木雕设计、岩彩画、传统手工艺品设计、旅游服饰品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
保山学院——“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
专业基础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造型结构、材料工艺、中外工艺美术史。
专业设计课:图形创意、工艺品广告与包装、泥塑、雕刻、壁画、陶瓷艺术、木雕基础、大型机械操作等。
云南艺术学院——“艺术设计(民间工艺与旅游商品设计方向)”专业
专业基础课:产品设计原理、材料学与加工工艺、云南民族概况、民艺与现代设计。
专业设计课:云南民族居住环境分析、民族图案分析、民间手工工艺、陶瓷造型、编织艺术、民间工艺研究、民族服饰研究、陶瓷手工工艺、旅游商品设计。
以上高校的这些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个别为曾经开办的,大多为正在开办的,其课程设置兼顾了理论与实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间手工艺技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整个课程体系设置的角度来看则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骑墙”,介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思路也必然不同。前者针对某一学科领域,以培养学术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生发性;后者针对特定职业岗位,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生产型人才为目标,强调知识的经验性和程序性。相较而言,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在知识体系上易于孤立,难以产生创造性思维。
目前,高校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介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尤其是近年,出于扩大专业方向口径的考虑,各高校该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转向兼顾设计学科专业教育和旅游纪念品设计训练的综合教育思路,使得仅从专业课程设置上已难以分辨其归属。通常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都是由设计史论、三大构成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属于设计学科的基础课程加本专业的基础课程组成:专业设计课程的设置则基本上是围绕某些专业设计技法和民族民间工艺进行。这种“骑墙”现象,使得二者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上变得趋同,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增加就业率的双重压力下,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想要取长补短的矛盾心态呈现无疑。
(二)专业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地方工艺课程多
各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随意性较大。专业基础课程大多是大家开什么我就开什么,专业设计课程则多半是能开什么就开什么,主要区别在于多开或少开,体现在课程建设的思路不太明晰,课程的层次性和递进关系也不明显。专业设计课程的设置则普遍凸显了地域特色。强调地方手工艺和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专业设计课程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挖掘利用本土特色作为教学资源,但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封闭的不良循环,导致日渐萎缩。事实上,专业课程往往难以从地方特色课程中寻找到紧跟时代的发展点,缺乏发展的活力,这也是以往许多高校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最终停办或被迫转向大口径专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
(一)在普通高等教育层面加大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建设发展
定位在普通高等教育层面更适合于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长远发展。设计专业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但这种实践能力不仅仅是重复别人设计方案的技法操作能力,更应该是建立在基于综合素质能力基础之上的设计创意能力,因此,普通高校有责任加大对此类专业的建设力度。
(二)均衡技法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比重
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重视技法课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也应该做到课时比重均衡。有的学校以各类工艺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替代了专业设计课程,有的学校则是在专业设计课程之外增加了很多工艺课程,这两种做法都使得技法课的比重居高不下,形成一种头重脚轻的格局。加之目前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行的是“一三”制,即大学四年的头一年为基础理论与技法课教育阶段,后三年为各专业方向的专业设计课教学阶段(绝大部分为技法课),因此,从课时分配上来看技法课占据了大半江山。而过于强调技法课,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和设计思路狭窄,在现实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就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均衡工艺等技法课程与综合课程之间的比重是十分重要的。
(三)完善地方特色工艺课程
在高职教育层面,开设地方性工艺课程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传播工艺制作技能;但在普通高等教育层面,开设地方特色工艺课程的重点则应在于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工藝的流程和文化艺术特色,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各类旅游纪念品设计打下创意的灵感基础。因此,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同样的课程,里面的授课内容也必然不同,需要进一步完善。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综上所述,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应以普通高等教育层面为主流,培养既能从事基本的产品设计,又能针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和设计创意开发的专业设计人才。其专业课程设置的总原则应该是:在设计学科教育的大背景下,以产品设计教育为基础,以旅游纪念品设计为落脚点,依托现有设计学科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而结合旅游纪念品设计创意的要求,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高校可以先设定好“设计学科基础”“产品专业基础”“产品专业设计”“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四大课程模块,同时在每一个模块下有序安排好相对应的课程,注意把握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比例均衡,并按照交叉、平行、递进等逻辑关系进行有序排列组合,注重课程类型的融合性,以推动旅游纪念品设计类专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