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超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本杰明·布里顿不仅是英国音乐的代表,更是这个时期歌剧创作的大家,所留下的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属上乘。
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歌剧作品很少在中国上演,对于绝大多数乐迷来说,《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似乎成为了他这位高产作曲家的唯一代表作。然而,他在大型交响声乐方面的作品,却很少进入国内观众的视野。
2013年正值布里顿诞辰100周年,在这个重要纪年之下,北京国际音乐节率先在国内推出了作曲家规模庞大的宗教作品《战争安魂曲》,迪图瓦率领上海交响乐团、三位歌唱家以及两支合唱团,以极高的完成度呈现了这部反思战争的伟大作品,演出效果堪比一场震撼的歌剧演出,也彰显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以来充满人文关怀和探索精神的节目策划水准。
时隔三年,布里顿的歌剧《仲夏夜之梦》又登陆北京国际音乐节。此次制作除了是这部作品在中国的首演之外,更历史性地与法国艾克斯一普罗旺斯艺术节合作,引进了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歌剧导演罗伯特·卡尔森的制作版本。
中国观众不是第一次接触卡尔森的作品了,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就已经欣赏了他为科隆歌剧院执导的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两轮八晚的演出堪称是国内歌剧表演市场上的大手笔。而这次的演出不仅是罗伯特·卡尔森的作品,更由他亲自主持复排,让喜欢他作品的歌剧迷们倍感期待。
《仲夏夜之梦》不是简单的喜剧,而布里顿的改编抓住了莎士比亚这位“同胞前辈”的深邃,还又加上了自己的戏剧节奏,使得观众在面对这部作品时,需要同时考量戏剧原作和歌剧改编这两部分的概念。同时,卡尔森的执导也在试图以新的角度解读这部经典。
尽管是卡尔森早期的作品,还是可以看出这位导演的天才和艺术想象力。整个布景虽然并没有使用复杂技术,反之用极为简单的布景设备就营造出了梦幻的效果:《仲夏夜之梦》在布里顿的笔下成为了一个极为不真实的场景切换,而故事主题的精灵之争在卡尔森的安排下,以蓝色和绿色的对抗和交融为主体,两种颜色在舞台上激烈交错,在视觉上形成十分刺激但又很奇异的体验。整个的大背景在故事中是一片森林,而卡尔森并不想因循守旧,他突破性地用一张大床替代森林,寓意也很明确:森林是梦境的化身,而还原为一张大床,更有了一种夸张、荒诞之感。
在这个大背景下,通过背景的切换和吊放装置,卡尔森为观众呈现了不同尺寸的床,而所有人的美梦都在这床上变化着,或飘荡在空中,或陷落于地面,加之背后的月亮也产生了远近不同的效果,给人一种“空间失重”的错觉。尽管在与剧情的配合上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例如四位迷失森林的恋人们重新接受爱情药水时的顺序和分配等,但总体来说是很有想象力的自圆其说。当梦醒之后,所有色彩全部撤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白色的斜面舞台,没有任何的布置和装点,身着金色华服的年轻人和国王王后似乎一下子把人们带进了现实生活的欢乐。村民们表演的节目淳朴逗趣,而最后则是以皮克爬上帷幕告终,让人有如梦初醒之感。
从当晚演出来说,这次的表演沿用该剧去年夏天在法国艾克斯一普罗旺斯艺术节演出时的原班人马,演出质量得到了可靠的保证。而在英国指挥家乔纳森·达灵顿的指挥下,初次演绎布里顿歌剧的中国爱乐乐团表现优异,对作品色彩的捕捉恰如其分,加上卡尔森精彩的制作,让乐队部分成為了戏的有机元素,飘荡在舞台的上空,似有似无。你甚至不会意识到,乐团和演员们是在表演,跟随这些场景,观众也做起了自己的美梦来。
除了演出之外,罗伯特·卡尔森在京期间还针对歌剧工作者开办了大师班,回顾了自己30年来从事歌剧制作的经历,讲述了许多经典制作的概念,这对于国内歌剧界的影响是深远的。鉴于北京国际音乐节长期致力于推广歌剧的初衷,以及卡尔森在歌剧导演方面的杰出成就,组委会授予了他“年度艺术家”的称号。
未来,卡尔森还将会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北京国际音乐节又将有哪些精彩的歌剧作品呈现?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