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艳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立校和发展之根本,是高校改革的重中之重,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高校应把握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新常态”,树立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新理念,创新高校学风建设平台,拓展教育路径,构建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常态化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学风建设迈入“新常态”。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风;新常态发展模式
学风是高校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历来为各高校所重视。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媒体广泛地渗入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性指示,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高校改革工作的主要依据,而学风建设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是主导性工作,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进取,不断推动学风建设迈入新常态。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现状研究
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规定: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本研究中学风专指狭义层面的学风,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方面。
(一)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高校学风现状,笔者根据学风的六个方面展开网络问卷调查,选取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5所高校,包括浙江大學、兰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问卷1587份,有效问卷共计1426份,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学习目的方面
88.6%的学生使用新媒体与朋友交流互动,拓展人际关系:81.58%的学生用于查阅资料和专业学习;72.81%的学生用于浏览新闻,了解时事动态;67.54%的学生用来看网络电影、电视:62.28%的学生用于网购:5.26%的学生玩网络游戏。
2.学习纪律方面
在“上课时是否会用新媒体听音乐、看视频或做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事”的调查中,76.32%的学生选择偶尔会如此,6.14%的学生表示经常如此,17.54%的学生表示从未如此:在“是否会因用新媒体娱乐休闲而旷课”的调查中,82.46%的学生表示从来没因此而旷课,17.5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如此。
3.学习态度方面
传统媒体时代,64.04%的学生有了比较富余的空闲时间才学习,30.7%的学生只要有了空闲就学;而新媒体时代,58.2%的学生只要有了空闲就学,这部分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而且,新媒体出现后学生学习的地点更加多样化,64.04%的学生在教室学习,49.12%的学生在家里学习,19.3%的学生可以在公交、地铁上随时学习,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快速增长,40.35%的学生表示无论在哪里都能学。
4.学习方法方面
在传统媒体时代,78.95%的学生表示主要从报刊、教材中获取信息,65.79%的学生从老师或亲朋好友获取信息。而新媒体出现后,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93.86%的学生主要从手机获取信息:88.6%的学生表示互联网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92.11%的学生会通过百度或谷歌等搜索引擎来查找答案:从教材和报纸杂志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下降到56.14%和28.95%。
5.学习兴趣方面
54.39%的学生表示新媒体对自己的学习帮助很大,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47.37%的学生表示大部分学习都借助新媒体:36.84%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对新媒体比较依赖:2.63%的学生表示在学习中完全依赖新媒体。对于网络上一些在线课程,如网易公开课、慕课网和清华学堂等,57.89%的学生表示方便快捷,积极接受,同时有67.2%的学生表示经常学习这些课程。
6.学习效果方面
65.79%的学生表示,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学习效率和成绩有所提高和进步,9.65%的学生认为新媒体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效率没有什么影响,5.26%的学生认为成绩有所下降。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渠道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主要通过教师或书籍获取信息,而新媒体时代,通过教材书籍获取信息的学生比例迅速下降。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丰富性、即时性等特征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所需要的即时信息,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渠道。
(二)新媒体使学习超越了时空限制
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书籍、参考书不便携带,大部分学生局限于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或家里学习。而新媒体时代,由于手机轻巧便于携带,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地点,在公交、地铁等地点学习的学生快速增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只要有了空闲时间就学习。新媒体使学生学习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学习成为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的行为。
(三)新媒体使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可能
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理想不再遥远,逐渐成为现实。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
传统媒体时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的学习方式,使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近年,网络在线课程越来越多,如慕课、网易公开课、清华学堂等,只要学生愿意,即使足不出户,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学到其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一教室一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发了教育领域深刻的变革,大学生将迎来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二)新媒体强大的功能给学生带来新诱惑
虽然通过新媒体可以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但部分学生却忽略了新媒体的学习功能,而过多地关注其娱乐功能。部分学生被新媒体强大的功能所吸引,时时捧着手机,课堂内外“拇指族”“低头族”随处可见,分散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至于荒废了学业。这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阻力之一,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新媒体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者提出新要求
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者如果无视这种变化,必将难以达到教育目标,只有根据时代变化、学生的心理需求展开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全面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工作,成为迫切的需求。
四、新媒体高校学风新常态发展模式构建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们应该把握中国教育发展阶段的“新常态”,树立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新理念,创新高校学风建设平台,拓展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构建新媒體时代高校学风常态化发展模式。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大学生学风建设新平台
高校在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开展校风建设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手机、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拓展学风建设新载体,构建学风建设新平台。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迅速占领学风建设的新阵地,建立起学校官方微博、院系微博、党委微博、团委微博、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微博、班级微博等,并重视和加强微博建设工作,使微博内容新颖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其成为学生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交流和沟通的渠道。通过微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快速对问题进行反馈,引领学风建设的新风潮。
另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一个主要的学习载体,高校应注意发挥手机媒体的重要作用,如通过创办手机报等措施,发布学术报告、选课信息,以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热点、美食、旅游等信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指引,让手机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拓展教育路径,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一直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到大量的以“慕课”为代表的开放式在线课程。网络在线课堂由于其形式新颖、师资一流、方便快捷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新形势下高校应该积极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并把它作为必修或选修课,设置一定的学分,让其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号召教师积极学习这些课程资源,学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倡导本校教师自己动手制作学生喜爱的慕课,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从而紧跟时代的潮流,掀起一股学习国内外一流课程的热潮,激发本校师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风建设的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采用自主的学习策略、积极响应学习成效的回馈、与他人互动地推动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学生对于教师或书籍的依赖削弱,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们要敏锐地跟随形势变化,充分了解和挖掘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上良萎不齐的信息,抵制网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学风工作队伍建设
新媒体时代,高校工作者应走出传统学生工作模式,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媒体技术,提高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指对媒介的认识能力、利用能力和对媒介信息的判断甄别能力。高校应加强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高校工作者新媒体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其新媒体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使其能熟练使用新媒体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培养一支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专业学生工作队伍,构建一个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工作平台,共同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