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盼
【摘要】一个学校具备高强的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提就是在课程设备的方面做到科学合理。然而,现阶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依旧只是单纯的着重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师范性相违背。因此,对高职高专的美术教育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美术;改革;教育
前言
高职高专的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重提高学生独立创造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其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课程的目的性以及实际操作性。相比之前,现阶段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在新课标的理念提出之后,现阶段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和新的美术教育理念脱节。所以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美术教育人才就必须要对其课程进行改革。
一、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特点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文件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该文件我们能够发现在高校的美术教育方面,国家在教学方向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学习美术教育的高职高专学生在未来走向岗位之后主要面对的是中小学生,其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从事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老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有侧重点的对其进行教育。现阶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只是单纯的重视学生的技能,如今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然而,要想真正的改变以往注重技能的教学模式,离不开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二、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依据
1.后现代课程观
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学家小威廉姆·多尔提出课程体系是有机的开放系统,课程本身具有变革性、开放性以及复杂性,建议学生也能够参与到课程设置当中。
2.国家美术课程标准
我国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充分展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美术学习领域的划分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的办法来进行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加侧重于融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此做的好处主要在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培养创造和审美能力。
三、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1.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优秀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所以,在进行高职高专学校当中,对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师范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这样,學生在毕业之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要想做到这些,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课程调整。和实际相结合,对其进行综合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添加选修课;丰富教学内容。第二,合理应用实践。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在课程设置当中,增设并延长技能训练的时间。第三,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顾名思义,其实就是说让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一种学科,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建立并开发综合课程。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从而为美术教育工作做贡献。
2.组合课程研发团队
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从事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人员来进行,还应该连同中小学的美术教师一起,和同学们一起深入到中小学校当中去,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据此对高职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如果是条件好一点的学校甚至可以请美术教学方面的专家对此给予一定的意见,设置的课程要尽可能的符合时代的发展。
3.注重实践
培养实用型的人才离不开实践,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时候,更是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程度的为其提供优质的实践条件。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去,充分的消化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在实践当中,还必须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校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才更具有特色,能够更加的适应学生的发展情况,对于学生的就业十分有利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结
通过上述文章的简要介绍,我们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高专美术教育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依旧有着一定的缺陷,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有着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从事高职高职美术教育的老师对此进行有目的的改革,从而有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和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高东梅.新形势下美术教育专业实习课程改革研究——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02):109-113.
[2]李明燕.刍议偏远地区中小学美术师资队伍建设——从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谈起[J].美术大观,2012,(05):170.
[3]王俊祥,顾启元.基于“知行合一”模式的课程改革探究——以重庆文理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改革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