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科
摘要 阐述了水稻高产创建实施内容,从产量结构、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精确施肥、湿润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其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以期为水稻高产创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高产创建;实施内容;关键技术;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3-0056-02
含山县林头镇位于含山县西南部,巢湖市东南端,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2 800 hm2,以一季稻种植为主。近几年林头镇承担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建设任务,其中2015年示范片水稻产量经含山县农业委员会自测和马鞍山市农业委员会复测,产量为11 857.5 kg/hm2。现将水稻高产创建的实施内容、关键技术及发展建议总结如下。
1 实施内容
1.1 应用高产高效多抗品种
示范片内中籼稻选择新两优6号、深两优5814、Y两优1928、徽两优996等品种;单季粳稻选择当育粳10號、镇稻11号、南粳5055、镇糯19号等品种,良种覆盖率达100%。万亩示范片主导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个,相对集中连片。
1.2 规范高产示范片建设
一是落实“五统一”和“四有”。按照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的“五统一”技术路线,切实抓好示范片的统一性。同时示范片做到“四有”,即有明显的示范标志牌(标明创建单位、主导品种、产量目标和关键技术等)、有技术负责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观摩活动计划,切实发挥示范宣传、培训指导和辐射带动的作用。二是培育高产创建主体。积极培育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等参与水稻高产示范片创建,促进示范片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示范片的生产经营规模的组织化程度不低于50%。三是充实示范内容。在高产示范片安排水稻新品种展示、肥效小区试验、新农药试验以及绿色防控技术集中展示区。四是集成高产技术。针对近年来水稻生产普遍存在的有效穗数不足、肥水运筹不当、病虫害危害重和倒伏等突出问题,加强高产、高效、实用栽培技术的集成与推广,进一步优化技术路线,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配方控释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核心技术。加快绿色增产模式的示范推广,转变病虫防控和施肥方式,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和物理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缓释肥料、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和化肥深施技术,努力提高示范片建设档次。
1.3 开展绿色高产模式攻关
一是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建设。通过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配方缓释肥(控释肥)、水溶性肥和绿肥种植以及实行农作物秸秆还田、耕地深松深耕等,加快示范片内耕地质量的提升。二是推广植保绿色防控。在充分利用现有植保专业服务队伍的基础上,加快示范区的植保专业服务队伍建设,统一开展病虫草害精准化防治,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性诱剂和杀虫灯等新型防治方法,努力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三是建立绿色稻米、功能性稻米基地。鼓励参与基地建设的主体开展“三品一标”和地理性标志的申报、认证,积极开发绿色稻米、有机稻米和功能性稻米。
1.4 实施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
通过建设标准化水稻育秧工厂,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培育适合机械化插秧的秧苗,加快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标准化水稻育秧工厂建设与粮油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相捆绑。
1.5 实行产业化经营
培育和壮大各类粮油类专业合作社,鼓励引导合作社积极参与水稻订单生产,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依托现有的合作社,创建各类农机、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秧、统一机收、统一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有效提高水稻生产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稻米加工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发展稻米精深加工,争创知名品牌,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实现水稻增效。
1.6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
农技人员深入示范片进行技术指导,开展苗情、灾情调查和病虫害测报工作,及时采取相应的田管措施,在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农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确保技术措施进村入户到田。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开现场会等多种有效形式进行技术培训,重点对科技示范户和种粮大户进行系统培训,大力推广优质良种、水稻旱育秧、水稻机械化插秧、测土施肥和病虫综防等关键性技术。
1.7 健全组织机构
为保证水稻高产创建取得实效,成立了林头镇水稻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水稻高产创建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水稻高产创建的日常工作。
2 关键技术
2.1 产量结构
目标产量10 500 kg/hm2,其产量因子构成:中籼稻有效穗数为255万~270万穗/hm2,穗总粒数190~210粒,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7~28 g;单季粳稻有效穗数360万~390万穗/hm2,穗总粒数120~14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7~28 g。
2.2 培育壮秧
结合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采用旱育旱管和化学调控,秧龄宜短不宜长,培育适合机插的壮苗,中籼稻秧龄18~20 d,单季粳稻秧龄16~18 d。
2.3 合理密植
推广机插秧,实行宽行窄株,定量控苗。栽插规格:杂交中籼稻栽植22.5万~25.5万穴/hm2,每穴栽插2~3株茎蘖苗,基本苗60万~90万株/hm2;单季粳稻栽植30.0万~33.0万穴/hm2,每穴栽插4~5株茎蘖苗,基本苗120万~150万株/hm2 [1]。
2.4 精确施肥
采取“前促、中稳、后保”施肥法,推行平衡施肥、配方施肥。一般中籼稻施用纯N 195~225 kg/hm2,粳稻施用纯N 240~270 kg/hm2,氮、磷、钾之比为1.0∶0.5∶0.8。磷肥、锌肥全部基施,锌肥施用量7.5 kg/hm2,钾肥作基肥和孕穗肥各占50%。氮肥基肥占50%,另外分蘖肥占20%,分别在栽后5~7 d和10~15 d施用,拔节孕穗肥占25%,穗粒肥占5%。建议施用46%控释配方肥(18-12-16)600 kg/hm2作基肥,栽后10 d左右追施尿素150 kg/hm2即可[2]。
2.5 湿润灌溉
在整个水稻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或用药施肥时采用间歇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分蘖前期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即当茎蘖苗总量中籼稻240万~255万株/hm2、单季粳稻300万~330万株/hm2时,及时晒田,高峰苗控制在375万株/hm2左右,苗弱的可轻晒田,苗旺的适当早晒、重晒田,排水不畅的要开沟放水晒田,以白根露出为限;幼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期浅水灌溉;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收割前7~10 d断水[3]。
2.6 病虫草害防治
以健身栽培为基础,协调应用农业、生物、物理、生態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4]。在农业防治上,选用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品种合理布局,各品种连片种植,减少病虫互传,病害互感;选用健壮无病虫种子,搞好种子消毒;应用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合理实行水旱轮作。在生物防治上,保护和利用天敌,禁止捕捉蛙、蛇、鸟类,选用对天敌安全的化学药剂,保护天敌的栖息场地。在物理防治上,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和杀虫色板诱杀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害虫的成虫,减少害虫发生量。在化学防治上,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条纹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蓟马等,防治稻曲病在破口前10~15 d喷药预防,破口期再防治1次,用有效成分戊唑醇120 g/hm2或苯甲·丙环唑135 g/hm2;稻瘟病应在播前用咪鲜胺浸种预防,感病品种要严格做到破口前3~5 d喷药预防,齐穗期补治,用有效成分三环唑900 g/hm2或稻瘟灵480 g/hm2;水稻螟虫对水稻危害较重,应重点防治,用有效成分阿维·氟酰胺45 g/hm2或氯虫苯甲酰胺30 g/hm2。对于杂草,大田平整后,用有效成分苄嘧磺隆·苯噻酰胺600~750 g/hm2撒施封闭处理,沉淀2~3 d后再机插秧,对封闭效果不佳的田块,在水稻活棵后可选用苄·丁或苄嘧·丙草胺进行茎叶处理。
3 发展建议
3.1 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技能
水稻高产创建是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要求农技人员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较全面的农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目前,本地部分农技人员存在知识老化、技术单一的现象,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技推广的需要[5]。
3.2 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通过现场指导、印发资料、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把水稻高产创建配套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加快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本地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3.3 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
进一步整合项目资源,把职业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水稻育秧工厂等项目进行捆绑,集中人、财、物向示范片倾斜,确保扎实推动本地水稻高产创建。建立健全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水稻高产创建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建立长效机制[6]。
3.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配套田间沟渠,创造水稻高产的基础条件。
4 参考文献
[1] 彭昌家,蒲春雷.南充市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6(1):16-18.
[2] 于佐兴.中宁县水稻高产创建技术及保障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21):33.
[3] 陈晓军.引黄灌区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规程[J].宁夏农林科技,2012(2):3.
[4] 杜永林,王强盛,王才林,等.江苏省水稻增产潜力与高产创建技术途径[J].江苏农业学报,2011(5):926-932.
[5] 刘艳芳,莫顺荣.贺州市八步区水稻高产创建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4(4):73-75.
[6] 黎映菊.永胜县期纳镇水稻高产创建成效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1(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