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方法

2017-08-09 19:49李玲
现代交际 2017年15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解决方法成果

李玲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问题与高校管理密切相关,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该问题的研究也存在较突出的问题。将2007-2016十年间有关高校网络舆情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文章数量、质量、研究内容等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在目前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5个问题:(1)轻视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2)忽略心理机制在网络舆情形成与引导中的作用;(3)忽视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参与主体作用;(4)缺乏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实证研究;(5)与高校管理工作之间存在较显著的脱节。作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成果 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004-02

网络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网络舆情引发的社会热点事件逐渐引起高校管理层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已不止服务于校园管理,而是逐渐成为推动高校及政府职能部门及早发现和解决高校工作存在问题的强大推力,同时也成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

如何探索、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运用虚拟社会管理智慧,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成才成长的同时保证校园稳定发展,成为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将尝试通过对国内近十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以便使本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一、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研究数量及其分布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状况,作者以“高校+网络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论”“大学生+网络舆情”为关键词,搜索源为CNKI数据库2007-2016十年间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统计结果如下:

1.高校网络舆情研究论文年代分布

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变化序列来看,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2007年才刚起步,之后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章开始出现并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2011年之后研究成果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这和网络媒体及其各类应用兴起,特别是自媒体应用的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到2013年为止,网络舆情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研究整体仍旧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016年数据开始回落,这可能与数据更新的滞后有关系。

2.重点期刊年代分布

从论文发表数量上看,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从质量上看,尚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CSSCI数据库中共有56篇高校网络舆情相关主题研究论文,论文重点率39%,从2009年开始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2014年之后的2015和2016年没有文章进入CSSCI,这一现象可能受到数据库更新滞后的影响,但也表示研究的质量有待提升。

3.重点期刊研究领域分布

重点期刊论文涉及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领域主要有8个学科,其中,情报学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共有19篇文章,占比339%;其次為思想政治教育学,共12篇,占比214%。此外,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在重点文章中,未见到心理学视角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虽然大家都认同心理因素是网络舆情形成与引导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网络舆情形成、演变、引导的心理机制研究偏少。

(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王健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特指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王学俭等认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指通过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多数公众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的、并能对其进程产生影响的、公开的一致的、具有权威性和倾向性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2.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李伟东等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具有政治敏感度高、政治需求直接但缺乏稳定性、文化多元性突出、文化需求多样、自我中心和功利倾向明显、成功需求强烈但抗挫能力差等特点;许益锋认为大学生年龄、心理、思维特征以及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使他们在网络舆情表达上呈现出直接性、 突发性、偏差性等特点。

3.网络舆情监测

从监测、预警环节构建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制订周密预案,加强网络立法,保持信息畅通,及时研判网络舆情,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网络舆情发现与分析技术分为基于统计规则的模式识别和基于意见挖掘的主题监测与分析两大类。

4.网络舆情意见挖掘

网络舆情意见挖掘研究多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汇总并提供参考性较强的挖掘报告,常被运用于信息监控、民意调查领域,成果集中在文本倾向分析方面。

5.网络舆情对高校管理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思想宣传工作、文化建设、高校民主管理等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积极正向的网络舆情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思想状态,增强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变化有着积极导向作用;但由于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情绪煽动强、控制难度大,信息辨认难等因素,如果控制不当,就会造成网络群体事件,给高校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冲击。

6.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及建立和保持网络舆论影响力的方式和方法

网络舆论的引导要以有利于多数社会公众利益为目标,网络舆论问题的解决不在于强制性的控制,而是要建立快速发现和应对舆情的机制,增强网上评论力度以营造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轻视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高校网络舆情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正向的网络舆情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思想状态,增强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变化有着积极导向作用。纵观前人研究,从网络舆情消极作用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多,更多的是问题导向。

网络舆情提高了大家对高校的认识度,建设好高校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使网络成为别人了解学校的窗口;通过网络舆情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意见与建议,同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增强主人翁的意识;利用议题设置,影响大学生形成对学校的理想化的认识图式,进而增强教育效果。

(2)忽略社会心理因素在网络舆情形成与引导中的作用。网络舆情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但目前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舆情研究相对缺席。心理学研究表明,网络言论的道德失范不仅仅是因为人们道德的低下[1],社会心理的变化与冲突是舆论产生的根源[2],群体心理使人们在网络的特殊环境下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偏差,例如认知偏差、道德绑架、群体极化、集体无意识、群体互动等[3],这也成为网络舆情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要想有效地引导网络舆情,决不能忽视心理因素,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有效预测网络舆情的发生、舆情引导的效果。

(3)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大多数管理职能部门都是以管理者身份引导或管理网络舆论,出现网络舆情常采用堵、删等形式,却忽视了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参与主体作用。高校应广泛主动吸纳思想政治觉悟高、文字表达能力强、热心学校公务事务的学生加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来[4],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交互等优势,引导大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主动进行舆论引导,利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关心、对自己切身利益的关注,让大学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

(4)缺乏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实证研究。现有的研究多是描述性分析,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网络主体的实证研究,就无法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进行科学归纳,网络主体表现抽象分析的科学性就很难经得住推敲。缺乏对网络舆情事件进行深入的跟踪研究,就难以探究其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提出的对策和建议也大多停留在空談层面上,难以对实践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缺乏对引导措施的实证检验,就很难对已有的理论进行验证,无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性科学性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实证研究有利于验证舆情引导方式的可行性,从而在实践中提出更为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方式。今后要进一步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客体进行调查研究,对标志性的网络舆情实践进行深入的纵向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5)现有研究与高校管理存在较显著脱节。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原因、演变规律、舆情监测和预警、舆情引导四部分之间存在相对断裂状态。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并不全都归因于网络,有着现实的社会文化因素和高校管理方面的问题。当学生在高校生活中的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转而求助于网络,希望引起关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网络舆情事件。因此,我们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对网络危机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不是阻止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舆情信息,而是应该对社会文化与高校管理进行反思,只有高校中的问题在现实中能够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时,学生们才不会热衷求助于网络,才能真正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净化。

参考文献:

[1]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70-274.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85.

[3]曹茹,王秋菊.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8.

[4]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17-19.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解决方法成果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农村移动网络覆盖探讨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针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漏风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